吳再豐

頭骨真偽 眾說紛紜
提起奧地利偉大的音樂家作曲家莫扎特(1756-1791)的名字,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然而,猶如一顆碩大的流星劃破夜空,激起耀眼的閃光而又突然隕落,莫扎特只活了35歲就英年早逝。莫扎特短暫的一生,光輝而又悲慘。在臨終前的幾年時光里,他窮困潦倒,貧病交加,最后落得與他人合葬、連墓碑都沒留下的下場。1791年12月5日夜晚,這位天才音樂家被匆匆下葬。由于沒有親屬在場,所以很長時間里沒有人知道莫扎特墓地的具體位置(直到1855年才被確認)。不過,據說當時埋葬莫扎特的教堂司事將莫扎特的頭骨偷偷帶出了墓地,并在幾經輾轉后,最終還是留給了他的后人,由他家鄉的薩爾斯堡國際莫扎特基金會珍藏,但該頭骨的下顎已經丟失。
多年來,關于薩爾斯堡莫扎特頭骨的真偽,人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事實上,人們對這具頭骨的懷疑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最著名的例子是,奧地利的一名檔案管理員在一份莫扎特的尸檢報告中發現,莫扎特死亡時只有7顆牙齒,而薩爾斯堡莫扎特頭骨上有11顆牙齒。
那么,能否從科學上對這具頭骨進行鑒定呢?從技術上講,要做出絕對準確的結論是不可能的。通常,判斷名人頭骨只能采用排除法(逐一地將不可能的結論排除),并進行綜合判斷。那么如何逐一排除呢?對于薩爾斯堡頭骨而言,首先是鑒別頭骨的性別(這也是最容易鑒別的)。如果鑒定結果是男性,就排除了它不是莫扎特頭骨的第一種可能性。其次是鑒別頭骨的年齡。雖然從頭骨是看不出死者年齡的,但它屬于老年人還是兒童卻是可以看出來的。再經過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測定,即可查明頭骨的年齡。莫扎特是在中年過世的,如果頭骨年齡測定為中年人,那么從年齡段上就排除了不是莫扎特頭骨的第二種可能性。最后,頭骨顯示的主要特征應該與莫扎特本人的相貌特征沒有大的矛盾。例如,另一位奧地利著名作曲家海頓(1732-1803)的頭骨,就是根據歷史記載的海頓有鼻息肉而鑒定出來的——海頓曾在英國著名外科醫生約翰·亨特的建議下做了鼻子息肉手術,他的鼻子應該稍微歪斜一點,這成為鑒定海頓頭骨的決定性證據(請參閱相關鏈接《海頓失蹤的頭骨》)。
當然,為了更有把握地鑒定頭骨的真偽,還必須熟悉被鑒定人的生平事跡,哪怕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不容忽視。此外,還要尋找名人生前的可靠的肖像畫,有照片當然更好。由于莫扎特沒有留下照片,所以鑒定人員只能從肖像畫著手。但據說莫扎特只有一張珍藏在莫扎特博物館的生前側身畫像(見押題圖。繪于1783年,當時莫扎特27歲),這更增加了薩爾斯堡頭骨真偽的鑒定難度。不過,從這顆頭骨的上額寬下顎窄的特征,與莫扎特生前的側身畫像對照,是相符的。這又排除了不是莫扎特頭骨的一種可能性。
性別相符、年齡相當、骨相特征相仿,這顆頭骨應該就是莫扎特本人的了吧?實則不然,性別相符、年齡相當、骨相特征相仿者大有人在,如果沒有像海頓頭骨那樣決定性的證據,怎么能知道它就是莫扎特的頭骨呢?
骨相蠱惑 頭骨遭劫
自古有之的顱相學(也稱面相學)在中國古代被稱為“骨法學”。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就有“貴賤在于骨法,憂喜在于容色”之說。18世紀時歐洲人對名人頭骨感興趣。一方面是因為那個時代的許多人受骨相學的影響,認為一個人的骨相決定其一生的命運。另一方面是因為在18世紀末,德國解剖學家弗朗茲·約瑟夫·加爾提出顱相學,主張把人類精神上的官能分為28種,并分別對應于大腦的各個部位。他還推斷,如果一個人的某部分大腦很發達,則其發達的特征在其頭骨上應該留有痕跡。受此影響,一些人便干出了偷盜名人頭骨的蠢事。例如,偷盜海頓頭骨的那名男子在其遺書上寫道:“偷海頓的墓并非圖謀錢財,而是想驗證一下加爾的顱相學是否正確。按加爾的學說,像海頓那樣的天才音樂家,其頭骨應存有明顯特征,可實際上海頓的頭骨并無特殊之處。唯一明顯的特征是,他的鼻骨略微歪斜,那是海頓生前做鼻息肉手術所致,與海頓的音樂才能毫不相干。”
總之,在那個時代,許多著名音樂家的頭骨都慘遭不測。德國音樂家貝多芬的頭骨也被人割了下來,并且拍了照片。現在,貝多芬的頭骨保存在何處仍不得而知,或許是被放回墓中了吧!
最幸運的要屬巴赫的頭骨了,因為它未遭偷盜。解剖學家威廉·西斯應萊比錫市市長的邀請,對巴赫頭骨進行了挖掘和鑒定。巴赫頭骨最后被珍藏于圣托馬斯教堂。
需要指出的是,鑒定名人頭骨十分不易,甚至可能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德國詩人席勒的頭骨了。席勒的頭骨從魏瑪宮廷的墓地被挖掘出來,與歌德的生活用品一起向公眾展示,人們對其真偽展開了激烈的爭議。當時著名的解剖學家弗洛里普為此還進行了調查——他和他的團隊將魏瑪宮廷墓地里所有的頭骨共計60個全部挖出,然后逐一進行鑒定。結果,被認為屬于席勒的頭骨,實際上屬于魏瑪市長帕爾森。
再來看看巴赫的頭骨鑒定。雖然巴赫墓沒有墓碑,人們只知道墓的大概位置以及從醫院病歷上得知的棺材材料,但人們最終還是找到了他全身的骨骼以及頭骨。而對于海頓的頭骨,人們清楚地知道墓的位置,但打開棺材后卻不見頭骨。數十年后發現的那個頭骨,是根據偷盜者留下的遺言和其對頭骨特征的介紹,以及埋葬在旁的女演員伊麗莎白·羅莎的尸骨,大體上做出的判斷。后來,科學家又采用頭像復原技術,對這具頭骨進行了顏面復原,得到的結果與現存的海頓的肖像畫十分相似,由此最終確定:它的確屬于海頓。
百年之謎 終難破解
2006年,為了慶祝莫扎特250周年誕辰,奧地利電視臺播出一部紀錄片,片中公布了對薩爾斯堡莫扎特頭骨的DNA檢測結果。實際上,從2005年開始,奧地利研究人員就開始對薩爾斯堡莫扎特頭骨進行DNA檢驗,希望能解開困擾人們多年的莫扎特頭骨之謎。具體來說,就是從薩爾斯堡莫扎特頭骨上抽取DNA樣本,然后與他本人遺留的軟組織DNA進行比對,以證明它是否屬于莫扎特。遺憾的是,莫扎特已過世兩百多年,他的軟組織早已丟失,沒法做DNA鑒定。不過,此前不久,研究人員在莫扎特家族的傳統安葬處,發現了據說是莫扎特的外祖母和他16歲的侄女珍妮特的尸骨。于是,他們從這兩具骨骸中提取了DNA樣本,然后從薩爾斯堡莫扎特頭骨的牙齒里提取DNA樣本,分別送到兩家DNA權威機構進行比對檢驗。兩家的檢驗結果完全一致:這三份DNA樣本之間沒有任何聯系。如此一來,企圖證明薩爾斯堡頭骨就是莫扎特頭骨以失敗告終。
薩爾斯堡莫扎特頭骨的鑒定為什么如此困難?第一,目前尚無解剖學家就此頭骨的鑒定發表過準確的報告;第二,從常識上考慮,DNA抽樣的總體過大——埋葬莫扎特的維也納公墓里究竟埋葬著多少死者絕對是一個驚人的數字。訪問過巴黎地下墓穴的人一定了解,在城市地底下的墓地中積存著大量尸骨,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后,人們就要對其中舊的尸骨進行清理,以騰出地方讓后來的死者入葬,舊的尸骨則被扔入地下洞窟。據說,這就是擁有約100萬具尸骨的巴黎地下墓穴的由來。維也納是一座比巴黎還要古老的城市,埋葬在維也納的尸骨自然也是堆積如山。要想從如此大量的骨頭中挑選出某個特定的頭骨,無異于大海撈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