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娜

2億多年前,地球迎來了巨型恐龍的時代,體長十幾米、體重數噸的恐龍在地球上隨處可見。這樣的情景會再次出現在地球上嗎?科學家認為,如果全球變暖持續下去,蜥蜴可能進化成恐龍那樣的巨型爬行動物,地球可能再次迎來“恐龍時代”。
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大多數生物來說,高溫熱浪都是災難,一些物種甚至有滅絕之虞。然而,有科學家認為,有一類動物有可能會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逐漸繁榮起來,它們是包括蜥蜴在內的冷血動物。距今2億多年前,地球的大部分地區都十分炎熱濕潤,從南極到北極,除了一些沙漠和荒漠之外,大部分地區都被熱帶雨林所覆蓋。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爬行動物迅速繁殖且體形不斷變大,恐龍開始統治地球。科學家認為,如果我們現在生活的地球不斷升溫下去,就將變得和2億年前的地球極為類似。
地球爬行動物的出現與氣候變暖有關系。在距今3億年左右的石炭紀晚期,局部地區的火山爆發引發全球升溫,極端天氣增多,不少地區出現洪澇,而另外一些地區卻變得干旱。在那之前,地球的陸地上還沒有爬行動物,只有一些碩大的兩棲動物不時地在陸地上爬行,如始螈、曳螈等。然而,這些兩棲動物不能遠離水源,它們大多數時候還得在水中生活,尤其是需要在水中繁殖。全球升溫之后,不少地區的沼澤、湖泊和河流逐漸干涸,生活其中的兩棲動物因難以產卵而面臨滅種之虞。一些兩棲動物逐漸進化得適應完全干涸的陸地生活,它們產的卵也變成適應陸地孵化的有硬殼的羊膜卵,這就是最早的爬行動物,它們的名字叫林蜥。經過幾千萬年的進化,爬行動物不斷繁盛,最終演化出種類繁多的恐龍家族。
新的化石證據或許支持了科學家的猜想。美國古生物學家詹森·希德在緬甸發現了一塊巨蜥化石。這是一種被稱為“莫里森巨蜥”的蜥蜴,體長超過3米,體重超過30千克。在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之后,頑強的爬行動物并沒有從地球上消失,而是繼續繁衍生息。在4000萬年前,當地球再次變得炎熱濕潤時,蜥蜴迅速進化,體形也開始變大,莫里森巨蜥就是其中之一。不過,這段濕熱期并沒有延續太久,大多數巨蜥在后來的全球降溫中逐漸滅絕。模擬研究顯示,如果這段全球濕熱期再持續兩三千萬年,恐龍極有可能再度出現。
希德表示,如果人類不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地球將不斷升溫,南極和北極的冰雪將最終全部融化,地球上的水分將大大增多,海平面將上升,大部分沿海地區將被淹沒,世界絕大部分陸地將變成濕熱雨林地區或干旱沙漠地區。這樣的天氣對人類的健康危害極大,人類將不得不退出這些地區,而密集居住在少量的可居住的“涼爽地區”。在未來人類活動稀少的濕熱地區,草木開始瘋長,地球含氧量不斷增加,這些都有利于爬行動物大規模繁殖,并不斷增大體形,最終進化為恐龍那樣的大型動物。
對于絕大多數動物尤其是哺乳動物來說,濕熱天氣是很可怕的,因為在這樣的天氣下,它們很難以汗液或唾液蒸發的方式來散熱。研究發現,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一些動物為了散熱,體形開始變小,體內脂肪儲量也開始變少。那為什么體形巨大的恐龍反倒不怕濕熱天氣呢?這是因為恐龍是冷血動物,它們的體溫會隨著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在氣溫較低時,它們難以獲得正常生理活動所需的體能,而高溫天氣則有利于它們獲得像哺乳動物那樣的體溫,這樣可以增強它們活動的體能。爬行動物是從兩棲動物進化而來的,濕潤的環境有利于它們減少高溫環境下的水分蒸發,讓身體有足夠的水分來維持新陳代謝。
或許有人會問,現今的熱帶雨林中的濕熱環境也適合恐龍生存,那為什么沒有出現恐龍呢?其實,現今在熱帶也有巨型蜥蜴生存,比如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科莫多島上的科莫多巨蜥。雄性科莫多巨蜥的體長可超過3米,體重可超過90千克,它們與遠古恐龍已經非常類似了(其別稱“科莫多龍”也說明它們可以和恐龍一決高下)。這種巨大的爬行動物是肉食動物,甚至有紀錄片拍攝到數只科莫多巨蜥圍獵大型野牛的場景。然而,人類的出現限制了這種巨蜥的進化,目前這種巨蜥的野生數量不足3000只。假若古猿沒有演化成生育能力和領地擴張能力超強的人類,生活在熱帶的蜥蜴絕對有演化成多種恐龍的潛力。如果人類退出地球,那么,幾千萬年甚至幾百萬年后,多種巨蜥爬行動物就有可能在熱帶出現,而恐龍時代或再度出現于地球。
如果地球真的再次迎來恐龍時代,對人類來說,這絕對不是物種多樣化的福音,而是一場噩夢。因為面對體重幾噸的食肉恐龍,即使有先進的武器裝備,人類也免不了被恐龍欺負。疲于應付氣象災害的人類,屆時還得不時防范恐龍的騷擾,那樣的日子將是十分凄慘的。讓我們從現在就開始保護地球,想辦法為地球降溫吧,以免未來的人類遭受那樣的磨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