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東風
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微時代”。微博、微信、微貸、微電影、微小說、微媒體、微廣告、微支付、微管理、微投資……所有這些以去中心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時化為特征的新興文化形態、傳播方式乃至經濟活動形態、生活形態,已經在潛移默化中重新定義了我們的生活。可以說,“微”已經成為理解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關鍵詞。
曾幾何時,我們的文化是以“大”為特征、為追求的。在以福特主義為綱領的現代化大工業時期,“大”成為備受推崇的發展方式、文化訴求和美學理念。在現代性的旗幟上寫著一個大大的“大”字。在唯“大”是求的發展模式下,我們創造了大城市、大工廠、大煙囪、大流水線、大托拉斯、大廣場、大樓、大馬路……可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忍受大污染、大擁堵、大強度甚至大混亂,“大”成為現代人典型的“文明病”。可以說,對于“大”的迷思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癥結所在。“大”曾經、正在并將繼續讓我們感到緊張、壓抑、沉悶甚至恐怖,“大”開始走向蠢笨、無個性和千篇一律。我們逐漸開始厭倦“大”,因為“大”已經越來越遠離人本身。
在新世紀,“大”已經不再是無爭議的一個褒義詞。
與此同時,后工業、后現代社會的來臨卻讓我們發現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更是把我們帶入了微時代,為微文化插上了飛速發展的翅膀。我們逐漸體會到,“微”其實是一種更為親切、隨和、個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樣態和文化風格。“微”可以讓我們放松,“微”可以讓我們從容,“微”可以讓我們回歸自身,“微”時代的來臨帶給我們會心的微笑,給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
應該說,“微”不僅是一種文化理想和審美理想,更標志著我們這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形態的轉型。
在政治層面上,微時代的政治不再是宏觀政治的一統天下,更加世俗化和平民化的微觀政治正在改寫我們的政治話語,重新設置我們的政治議程。微觀政治使得“政治”的含義變得更加豐富多元,政治的內容與日常生活建立起了更大的相關性,政治的參與途徑變得更加多樣、快捷,參與群體更加草根化。在微時代,權力更加分散,參與更加便捷,微時代的微技術使得真正的草根政治成為可能。
在經濟層面上,微時代的經濟是后福特主義的經濟,是以更加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為導向的經濟,是品質高于規模的經濟,是綠色環保的經濟,是互動、對話和共贏的經濟。微經濟更加尊重每一個消費者的需求,它提供的服務更加無微不至。
在生活層面上,微時代既不拒絕理想主義,也不排斥物質生活,既尊重英雄主義,更關愛平民百姓。它巧妙地將審美的觸角延伸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分肌理之中。微時代不排斥大氣和粗獷,但同樣懂得欣賞優雅和精致。
微時代的微文化特征或許可以用四個關鍵詞來概括,那就是——個性,自由,草根,青春。
微文化是一種張揚個性的文化,DIY文化,微文化的口號是:Do It Yourself!
微文化是一種崇尚自由的文化,它更多游戲精神而較少實用功利,微時代的選擇權更加多樣,更加自主。
微文化是一種草根參與的文化,一種祛魅的平民文化,一個去精英化時代的草根文化。微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低門檻(微投資),想拍就拍,想唱就唱。
微文化是一種青春活潑的文化。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產和傳播方式日新月異的時代,微文化已經成為青年亞文化的天堂,青年成為微文化的天然主體。
當然,微時代并不是一個新的烏托邦,微文化和微生活也絕非完美無缺。微技術在方便信息發布的同時,也制造出大量的信息垃圾、瞬間信息,使謠言傳播更加容易。它在擴大交流的同時也造成了人際交往的部落化和江湖化,并在消費主義的裹挾之下使人們迷戀于私人生活中的“小物件”“小玩意”,從而喪失了現代公民所應該具備的大責任、大理想、大視野和大胸懷。
因此,我們同樣有充分理由警惕微時代畸形發展為四分五裂的微分子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