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生
江西省資溪縣職業中學
語文課堂提問的設計探討
李國生
江西省資溪縣職業中學
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如果具有一種方向性和指導性,就可以使學生的思維進行控制和調整,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好的發展。此外,課堂提問還能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引導思路定向、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活躍課堂氣氛等作用。
從課文現成結論相反的角度提出問題(當然這并不是說對每一個結論都可以從相反的角度去提問),逆向提問就是對現成的結論提出相反的意見。
比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魯提轄作為見義勇為的英雄加以肯定,如果提問:你覺得真正的英雄應該具備哪些品質?課文中的魯提轄是真正的英雄嗎?有學生思考后認為:魯提轄雖有正義感,但他做事魯莽、不考慮后果。他本不想打死鎮關西卻因感情沖動而殺死了人,鎮關西作惡應由政府來制裁,這樣打破傳統思維定勢的提問,學生思維易活。在我們的教學思想中,“窮和尚”一般都意志堅韌,“富和尚”一般都貪生怕死;“大灰狼”肯定是兇惡的,“小山羊”肯定是善良的。這種思維定勢也有意無意地進入到我們的教學過程中,美國動畫片《湯姆和杰瑞》,湯姆是-只貓,杰瑞是一只老鼠,這兩只動物之間發生了一連串有趣的故事。許多中國孩子看了以后總會問,貓是好人還是鼠是好人?因為在動畫片里看不出貓和鼠的好壞,這樣就打破了思維定勢。
就是讓學生想象出課文情節中沒有的或與課文情節發展不同的情況,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孔已己》一課中,造成孔已己悲慘命運的社會原因是封建的科舉制度,如果提問:要是孔乙己沒有讀過書?學生們的想象非常豐富,有的說,他肯定是一個普通的農民,過著清貧的生活,因為他心地善良。有的說,他好喝懶做,應該是一個流浪漢。有的說,他可能穿著短衣站著喝酒,在酒店里嘲笑另一個穿長衣而站著喝酒的“孔已己”。有的說,他也許是丁舉人的“保安”,因為他身材高大。但無論如何,他都不會夾在“長衣幫”和“短衣幫”之間,在精神上不會受到這樣大的傷害。由此可見,封建科舉制度對中國讀書人以及中國人民的摧殘之深,危害之大。
《我的叔叔于勒》一課中,可先用想象提問的方式改變后面的情節,再用想像的情節與原情節作比較。可以將情節想象為:于勒發了財,成了一個有用的人,回到家鄉,和菲利普一家過著快樂的日子。可以將情節想象為:菲利普夫婦見到窮困潦倒的于勒,便把他接回家,大家一起過著更為艱難的日子。可以將情節想象為:于勒發了財,回到家鄉,卻不認哥哥一家,獨自享受。以上三種情節在社會生活中并不乏其例,但這些情節所反映的主題卻不能說明當時社會的本質特點,所以作者采用了原文的情節。通過假設的情節與原情節的比較,學生會明確,只有原情節才能把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征展現得如此鮮明,才能深刻地反映當時的社會本質——即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1.賞“問”。
課堂教學是一種雙向交流,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如果教者因怕學生提問打亂課堂秩序、影響教學時間或怕學生提出的問題冷僻古怪自己答不出來難堪,而回避學生的提問或對學生的提問作一番含糊其辭的解答,這實質上是對學生思維積極性的扼殺。當然要駕馭好學生課堂提問,教師必須有充足的知識儲備、較強的課堂應變能力和不怕問倒的氣魄。
2.教“問”。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朱熹)教師應把課堂教學的目標由單一瞄準一篇文章的把握,擴展為借助一篇文章指導同類文章的學法,從而將學生思維的起點由尋求問題的解決提前至尋求問題本身。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指導學生如何提出問題,教給學生一般質疑的方法。
3.激“問”。
如果說教“問”著眼于養成習慣,讓學生掌握感知課文的基本設問方法,激“問”則應引導學生在理解鑒賞層面上向更高更深的層次發展,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廣度,培養學生探求問題的能力。如何激“問”呢?
(1)入微探秘。即引導學生從字、詞、句、語法、修辭人手,細查深究,找出課文中遣詞造句方面的不同尋常之處,品味語言之妙。
(2)拋磚引玉。即用暗示性的、提示性的問題或知識去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得出清晰、完整、深刻的結論或深刻理解,掌握所學的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教《項鏈》,先讓學生用“也”造句,弄清“也”常出現在后一分句中以照應上文,然后讀課文,會發現文中首句就用了“也”,仔細揣摩語氣,路瓦栽夫人心中的不平就不講自明了。
(3)展示矛盾。即展示課文中前后不一致甚至矛盾之處,激發生疑,共同研究,理解其合理性、精妙處。如教《林黛玉進賈府》,把林黛玉回答賈母和寶玉“讀何書”問題的不同答案展示出來,學生自然會產生“為何會不同”的疑問,組織討論,會明確黛玉的“變”緣于她從賈母的話中聽出了賈母對讀書的態度,足見其謹慎、機敏。
(4)設置比較。比較相似、相關或相反的知識和結論,可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效果。如教《群英會蔣干中計》,把握了“蔣干”這一人物形象后,讓同學們讀《三國演義》第43回《諸葛亮舌戰群儒》,自然引起學生對諸葛亮與蔣干的比較,還可進一步引發假定曹操派諸葛亮式的人物去說降的想像。
(5)投石激浪。提出有爭議的問題、有創意的假設或有趣味的話題,無疑會激活學生的思維。如為幫助學生理解《智取生辰綱》中吳用一方扮成棗商之“智”,我提出了“吳用一方全是一副蒙面大盜的裝束”的假設,學生興趣盎然,課文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6)激發想象。學會想象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能力點,語文教學中應注意不斷地激發學生的想像力,使學生逐步養成想象的習慣,最終形成能力。如《項鏈》的小說情節到“明白真相”便戛然而止,我提醒學生:“生活卻不會就此斷流”,學生很快進入“路瓦栽夫人今后將如何生活”的奇思妙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