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巧玲
語文教學中不要濫用多媒體課件
黃巧玲
重慶市萬州新田中學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革新,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尤其是在語文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現代技術手段是一把雙刃劍,使用得好,會給課堂錦上添花,反之,則會畫蛇添足。很多教師對多媒體課件產生了誤解、依賴,甚至濫用多媒體課件,讓多媒體課件“綁架”了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必然導致教師對課件形式的追求遠遠大于對文本內容的深思,其結果必然是南轅北轍。
語文教學;多媒體課件;雙刃劍;濫用;替代;南轅北轍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革新,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尤其是在語文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優勢。它能以聲文并茂的形式展現給學生教學內容,便于學生接受,同時它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好奇心理,激活學生的思維,喚起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思考。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現代技術手段是一把雙刃劍,使用得好,會給課堂錦上添花,反之,則會畫蛇添足。我聽了許多公開課,上課教師無一例外地使用了多媒體課件,我發現有很多教師對多媒體課件產生了誤解、依賴,甚至濫用多媒體課件,讓多媒體課件“綁架”了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主要表現如下:
在一次學校組織的練兵活動中,要求同年級教師同上《風箏》一文,令人驚異的這些教師的課件及教學設計竟然大同小異。導入基本上是用的歌曲《三月三》,中間部分很多人都用表格來表現文中“小兄弟”放風箏時的外貌、動作、神態描寫,結尾部分都用了根據本文內容編寫的《風箏詞》。這些課聽起來讓人索然無味。事后了解到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老師們備課時都是到“無憂無慮中學語文網”里下載了一些現成的課件,幾個課件再來組合,如果根據自己的思路,那得自己去親自做課件,覺得很麻煩。如果不用,則又覺得跟不上形勢,為用多媒體而用多媒體。于是就出現了雷同現象。要知道,語文的教學設計那得教師認真解讀文本,精心設計教案,再根據教學需要制作課件,這樣才會有個性化的教學設計,課堂才會精彩紛呈。如此地依賴現成的教學課件來指導課堂教學,實乃現代教育技術的一大悲哀。盡信這些現成的課件不如無課件啊。
在很多語文課堂里都有課件里引入的課文錄音,卻很少聽到教師和學生的讀書聲。榜樣的示范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來自身邊活生生的榜樣——教師。多媒體課件中引入了經典的錄音,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和追求標準是有很大作用的。但是,正因為課件里引入的朗讀比教師和學生的水平都高出許多,學生覺得遙不可及。相反,他們卻更愿意以身邊的教師為榜樣。所以,教師的范讀是不可替代的,它不僅是教師自身的魅力的體現、與學生互動的表現,更是學生學習的目標和榜樣。如在一次公開課上,一位教師自己朗誦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不僅獲得了學生們的掌聲,更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甚至有很多學生干脆就小聲跟著讀,比那些直接引用多媒體里的錄音效果好得多。另外,由于課堂時間有限,課件里引入的錄音朗讀速度普遍較慢,課件里的錄音讀完后,學生很少有時間再朗讀課文,教師也沒時間來慢慢指導學生朗讀,課堂里少了許多朗朗讀書聲,學生的的朗讀水平很難提高,初中生甚至不如小學生的朗讀水平。我認為,一些短點的課文可以用多媒體錄音朗讀,長點的課文只截取重要片段,把時間還給教師和學生,切實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多媒體課件替代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很多教師在課件設計上,往往將該題的答案呈現,其中包括一些思考和拓展的問題。如一教師在上《陋室銘》時設計了一個問題:這篇文章給你的啟示是什么?他在課件上給出了標準答案:我們要做一個高潔傲岸、安貧樂道的人。其實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不同的啟示。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能力。我們許多同學往往能從不同角度回答老師的問題。有的答案有時還相當精辟。如果先把標準答案做在課件里,在課堂上公布,這樣做的后果只會是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扼殺學生的創新能力。
多媒體替代了學生的想象力。語文就是要通過語言文字給我們無限的想象空間。傳統的文本解讀沒有既定畫面的限制,學生可以更大限度發揮個人的想象力,再創造出個體的、獨特的、新鮮的形象。如《三峽》一文,作者酈道元描寫了了北魏時期三峽的山水特點和四季景象,表現他對三峽的喜愛乃至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喜愛之情。教師應帶著學生一道解讀文本,通過文字的描繪,讓學生想象三峽的山水特點和四季景象,腦海中浮現出一幅幅優美的畫卷,從而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審美能力。如果要呈現三峽風光的圖片,也應在學生想象后再呈現,和自己想象中的三峽美景作個對比。但有不少教師在引入新課時就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幅幅山峽風光的圖片,那后面在解讀文本時學生就不用想象了,腦海中直接浮現千篇一律的圖片中的景象。這簡直就是對學生想象力的扼殺,
雖然多媒體課件正逐漸成為評價一堂課優劣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標準,但也要認識到課件只能成為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輔助手段。教學工作中不應該舍本逐末,不去看是否符合課文內容而一味要求使用課件,濫用課件,必然導致教師對課件形式的追求遠遠大于對文本內容的深思,被課件所“綁架”,其結果必然是南轅北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