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照龍
初中數學差異教學探討
王照龍
貴州省黔東南州岑鞏縣凱本中學
通過對國內外實施差異教學相關文獻的查閱,結合自己的實踐,提出了對不同認知風格、不同學習興趣的學生如何確立教學目標及把握教學內容的依據,學情調研的方式和原則。
數學差異教學;分類復式;學情調研;評價策略
現實中的教學常態,因受應試教育的制約,大多數數學教師在追求教學質量的指揮棒下,用統一的教材和教法,按相同的步調對學生進行教學,仍采用“一刀切”的做法,這種狀況必然導致班中大多數學生陪同小部分優秀學生學習,使大多數學生成為陪讀生最后勞而無功。這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特別是提升終身學習的學習力十分不利。而且隨著年級的遞增,會使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意識越來越淡泊,學困生與優秀生在數學學習方面的分化會越來越大。
了解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實施差異教學的基本前提,筆者認為學生的認知風格、學習興趣、學習風格對學生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達成教學目標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要實現數學教學目標的差異化應基于學生的這些差異。
1.基于學生的認知風格。
“認知風格”(cognitivestyle)代表著一個人在廣泛的學習和社會情境中經常反映出來的在感知和思考模式上的特定類型。研究表明,在更多的時候,尤其是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可以從某一個角度去認識它。比如,從個體思維靈敏度和精準度的角度劃分的快而準型、快而不準型、慢而準型、慢而不準型,從個體對信息的組織加工時間長短及其周密性的角度劃分的沖動型與沉思型,從個體處理加工信息的邏輯維度的角度劃分的輻合型與發散型,從個體的感覺通道偏好的角度劃分的動覺型、視覺型、聽覺型,等等。
2.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
眾多研究發現,男生較女生更容易沉浸在對數學難題的探討中,那么對男生的教學目標在解題策略及邏輯表達上不妨設定的高一些,對女生的目標要求相對低一些,讓他們都愿意為達成各自的目標而付出努力,持之以恒。對特別愛好數學的同學可提供經過努力也能完成的高難度的任務,使其沉浸在完成高難任務的成就感帶來的自我肯定中。而且,當具體領域的技能與學生自身的興趣和創造思維結合在一起時,學生的創造力會呈巔峰狀態。如果教師在了解學生興趣的基礎上,確定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概念、基本技能和情感體驗,那么數學教學無疑會變得更加順暢、高效。即使對數學有興趣的學生在數學知識分布上的興趣也是有差異的,有的喜歡學習幾何部分,有的喜歡學習代數部分,有的喜歡應用部分,有的喜歡邏輯推理等等不一。因此,教師現在面臨的問題不是單一的“怎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是具化為:學生對數學哪部分知識沒有興趣,我怎樣設計情境才能引導他們對這部分知識產生興趣。
3.基于學生的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Learningstyle)同“認知風格”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不過,“學習風格”并不單一地局限在認知層面上,它還可能涉及到情感及生理的層面。我國學者譚頂良把“學習風格”定義為,“學習者持續一貫的、帶有個性特征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傾向。”與認知風格一樣,學生在學習風格上的差異與學生的學習效果有著直接聯系。有的學生對字母、數字一類的符號敏感,有的學生對文字、圖畫敏感;有些學生在學習時偏于動手操作,有些學生喜歡動腦思考。可見,在課堂上,對這些具有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來說,教師不但要關照到那些思維敏捷的學生,還要為那些善于縝密思考,習慣在問題解決中學習的學生創設更多的自主空間和學習機會。若學生按照教師統一的教學目標進行學習,會給學習風格與教師的教學風格不匹配的學生造成心理上的壓力與學習上的痛苦。為此,教師可以對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設置指向每一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不同隱性目標。
并不是所有的數學內容都要開展差異教學,要確定數學教材中哪些內容適宜開展差異教學,教師要仔細審核教材的內容結構,對教材中的的每一節內容都應逐個地認真考慮,以滿足思維水平各有差異的學生的需要,然后根據學生的學情與學習能力有針對性地在班級授課中提供不同類型的學習任務。
1.基于學生的學情。
課堂遭遇意外,老師身處尷尬,這樣的情況我想我們每一位老師都遭遇過,尷尬過。每次尷尬之后,老師們發出的更多感慨是:怎么這么笨啊!卻很少反思自己:是不是我的問題?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正是我們老師的“無知”給學生造成了很多困惑:老師不知道班上學生對新學的知識到底有多少經驗在支撐,不知道有的經驗會對學生造成積極的影響,即前攝抑制。有的知識會對學生造成負面的影響,即后攝抑制;不知道學生在接受問題的時候思維的“坎”究竟在哪里,所以老師有時提出的問題就讓學生云山霧罩,不知所云;不知道老師的問題拋出去后班上學生究竟會有多少種不同的思維反映,所以當學生出現“意外”老師就會慌里慌張、手足無措。
2.基于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老師們常常說教學時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得到”,以此來處理教學內容的難度問題。對于具有較強學習能力的學生,選擇具有挑戰性和復雜性的教學內容,運用目標分類中的應用、分析等思維方式進行學習。同時,對那些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教師要給予更多時間和更多練習鞏固所學的知識。
[1]裴娣娜.發展性教學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25.
[2]管錫基.和諧高效思維對話——新課堂教學的理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3]黃鵬程.中學差異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以溫州市第十一中學的教育實踐為例.延邊大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