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兵
教師互學時聽課到底聽什么
李彥兵
河北省安平縣大子文鄉明德小學
聽課、評課是教學研究的有效手段。在倡導大力開展校本教學研究的今天,大力開展聽課評課活動、研究并改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尤其顯得重要。為此,我們應從實際出發,圍繞新課程要求,應注重聽課關注點的多元化,以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促進教師、學生共同發展,筆者現就聽課關注點的多元化,探析幾點看法。
“聽課”是一種教育管理活動,其目的是通過聽課者與任課教師來共同完成的教學研究活動,尋求教學最佳途徑,來提高和促進學生與教師的共同發展。為此,要求聽評課者,首先,具有一定的新課程等方面的理念,具備一定的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知識,把握教育發展動態,了解目前教育教學發展信息,以及改革最新動態等。其次,聽評者應了解上課教師,知其教學能力等方面的優缺點,有何教學特色,有哪些教學專長等,這樣,我們在聽課過程中,能就講課教師的風格特色、專長、教學方式,加以研究、指導、完善,避免了以聽課者的觀點來左右講課教師的教學思路,應就課而論,因人而論,因實際而評,幫助教師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學風格或手段,第三,評價者應了解相關教材內容,知其難易程度,做到心中有數,然后才能根據教師的處理教材來加以評價教師的課,看是否熟悉教材,新舊知識處理的如何,是否對教材深入淺出,看教師是否居高臨下,同時還應了解該內容的課標要求,可以利用哪些實有的教學資源,如多媒體、實驗教具等。第四,要求評價者要有公正、客觀的評價態度,應就課而評,不能帶有個人偏見,指導與研討相結合,以學習的心態,促進教師與聽課者的共同提高。
我們所關注的教師活動,實際上是通過課堂教學來反映教師在備課上,資料的采集上,信息的處理上,以及三維目標的體現上等等方面,來有效地評價教師,不再是“要一涌水,與一碗水”的觀點,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或挖掘源源不斷的“水”。新課程改革提倡課堂教學目標要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真正統一起來,使學生在獲得知識、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因此,在聽評課時,聽課者要關注教師能否按照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的體系進行有序教學,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發展性目標的實現。
看教師對課堂教學結構的設計是否合理,是否科學,教育評價中有如此的敘述,我是認可的,即:教師對于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設計應在素質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堅持“五為主”,實現“五要度”。“五為主”是指以發展為主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材為主源,以練習為主線?!拔逡取笔侵笍土曇咝Ф?,導入新課要強力度,傳授知識要參與度,鞏固練習要多角度,課堂總結要高濃度。教師在教學中堅持“五為主”,實現了“五要度”,實際上就是注重了教學活動中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培養能力為主線的能動過程。把“五為主”和“五要度”做為課堂教學結構設計的思考原則,堅持這一原則會使課堂教學結構設計合理科學。當然關注此要點,也可以看教師的素質,教師的基本功,以及課堂教與學的統一,進而來衡量一堂課是否真正做到教得輕松,學得愉快這一標準。
(1)學生的情緒狀態。觀察教師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學生能否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學習之中,并能自我調節和控制學習情緒,對學習能否保持較長的注意,是否具有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
(2)關注學生是否全員、全程和全身心地參與教與學活動。在聽課中我們發現,有些課還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熱熱鬧鬧,教學活動設計有溫度、無深度,學生思維缺乏深度和廣度,多數學生人云亦云,缺少獨到的見解和精彩的生成。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就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激發學生的深層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獨立思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3)關注學生的交往狀態。聽評課時要關注教師能否有意識地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否科學合理地進行分工合作,是否會傾聽別人的意見,是否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遇到困難能否與其他同學合作、交流,共同解決問題。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因此在聽課過程中,不能單一地只關注教師活動或學生活動的某一方面,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更應關注教與學兩者的互動程度,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教師與學生相互間互動的如何是學習成敗,乃至學生與教師共同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們必須關注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互動。
在教師與學生互動過程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負有責任,是否對所有學生一律平等,是否堅持為了每一個學生發展的觀點,所以,在聽課中應有意識地把握教學對象的差異性,要因材施教,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不難發現這一問題。在互動中,我們還可以發現,教師在上課中教什么內容,為什么教,以及怎樣教這一全面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目的性,方向性,以及學生學習的有效途徑,乃至學生自我發展的動力等充分表現。同時在互動中我們還能發現,教師有組織管理學生的責任,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學習目標,采取達成方式是否具有創造性的手法,因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互動過程中,看是否為學生提供了主動參與的機會,按照認知學習理論的觀點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否是認知的主體,當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能夠按照自己的知識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或進行適合自己的水平練習時,學生才能獲得有效的認知,才能產生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從而提高學習的有效性,促進了學生的成長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