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興
數學結尾妙趣多
李林興
河北省武安市西寺莊鄉北梁莊中心小學
如果能精心設計一個新穎有趣、耐人尋味的課堂結尾,不僅能鞏固新知識、調節疲勞、保持學習興趣,還能進一步激起孩子探索求知的欲望,活躍思維,在愉快的氣氛中把課堂教學推向新的高潮,不斷鞏固和提高教學效果。
數學教學;結尾;藝術;圓滿;結尾
小學數學教學需要講究結尾的藝術,這是由兒童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的,也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兒童好動易變、有意注意時間短,所以一節課的最后幾分鐘往往是孩子們最疲勞、注意力最分散、學習效果最差的時候。這時候,若是一成不變的作業、預習等內容,學生常常無心去聽,有的甚至極為厭煩。下課了,我們經常發現有的學生悄悄地向同學打聽作業內容。如此等等,都是因為課堂結尾太單一、太枯燥乏味造成的。相反,我們如果能精心設計一個新穎有趣、耐人尋味的課堂結尾,不僅能鞏固新知識、調節疲勞、保持學習興趣,還能進一步激起孩子探索求知的欲望,活躍思維,在愉快的氣氛中把課堂教學推向新的高潮,不斷鞏固和提高教學效果。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既要講究開頭、突出中心,更需要注重總結藝術,否則就只能算是虎頭蛇尾的教學敗筆了,至少不能算是一節十分成功的教學課。在日常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我發現許多老師都十分注重導入新課、優化教學過程、強化復習等環節的教學藝術,但對結尾卻很少講究,往往只是通過布置作業、預習下一節課內容等單調的形式結束教學。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試著采用以下幾種結尾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這種結尾方式,就是在讓學生熟練掌握已學過內容的基礎上,把所講授的內容進行延伸和拓展,進一步啟發學生把問題想深想透,更多地領會和接觸新知識,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其舉一反三的能力。如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我們可以這樣設計結尾:
教師邊出示用紙板做成的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邊總結和提問:
“我們通過學習和證明,已經知道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那么這些圖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呢?
當學生面有難色時,教師可進一步啟發學生:
“計算和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我們采用了‘拼圖法’;對于這些圖形我們能不能采用類似的方法呢?比如是否可以用‘分圖法’,把它們分解成幾個三角形,再計算它們的內角和呢?”
這時學生猛然醒悟,很快順次把這些圖形分成2個、3個、4個三角形,從而得出:三角形內角和是180°×2,四邊形內角和是180°×3五邊形內角和是180°×4。
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設問:
“照這樣看,七邊形、八邊形、九邊形的內角和又是多少呢?你能從中發現什么規律呢?”
這樣,既鞏固了學生已學過的三角形的知識,又拓寬了思路,擴大了認知的領域,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判斷、推理的能力,還為今后進一步深入學習多邊形的知識埋下了伏筆。
這種方式是根據兒童喜歡做游戲的心理特點,把游戲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通過游戲使學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濃厚的興趣得以保持,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結束新課。如在教學“約數和倍數”時,可以設計“找朋友,離教室”這樣的結尾:
教師出示帶有數字的卡片說:“你們可以為我出示的這些數字‘找朋友’。如果你的座位號是卡片上數的倍數,你就找到了‘朋友’并可以離開教室了。在離開以前,你要走上講臺,為你的座位號再找出兩個‘朋友’并大聲說出來,才能走出教室。這兩個‘朋友’,一個是它的約數、一個是它的倍數。”學生頓時倍添興趣。
(1)教師出示卡片2,座位號是2的倍數的學生一個個走上講臺,分別說出了自己座位號的倍數和約數,然后離開了教室。
(2)教師出示卡片3、5時,座位號是3、5的倍數的學生,也用同樣的方式走出了教室。
(3)最后,教室里只剩下座位號是1、7、11、13、19、23、29、31、37、41、43、47的學生。
師問:“你們怎么還不出去玩呢?”
生答:“因為我們的座位號都不是老師拿的卡片上數的倍數。”
師問:“那出什么數時,你們就都可以出去了呢?”
生答:“1。”
教師出示卡片“1”,在歡快的下課鈴聲中,同學們依次做完游戲走出教室,乘著游戲的余興,投入了快樂的課間十分鐘。
在課堂結尾時,教師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趣味性的問題,不作解答,留給學生在課余時間去思考、印證,以造成懸念,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從小培養孩子熱愛數學的興趣。如在學習“圓周率”后,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一些老木工經常說:“一尺圓三寸。”這句話在數學上有什么樣的道理?如果按照我們今天學習的計算方法,要做一個直徑為1米的木桶,需要木板的總寬度約是多少?這樣,既鞏固了本節課乃至本階段的學習內容,又讓學生把數學與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重大時事等緊密結合起來,避免了單一枯燥的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發散思維能力。
這種方式就是通過與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有關的音樂、童話、故事,或是看錄像、聽兒歌、詩朗誦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音樂之間和諧而統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結束一節新課的學習。孩子們也隨著音樂的節拍,快樂地跟著學唱,在愉快地歌聲中感受到了音樂的美,真正做到了在娛樂中學習,在學習中領悟了新知識。
總之,一堂課的結尾就如一曲樂章的尾聲,設計得好,就會有擲地有聲、余音繚繞、回味無窮之感。我們要盡量做到周密安排、精心設計,做到簡潔明快、靈活多變、新鮮有趣、耐人尋味,使學生真正感受到“課已盡而意無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