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梅峰
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數學教學
閆梅峰
河北省館陶縣林北小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隨著教育、思想意識的不斷提高,我們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會進一步深入。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促進了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但目前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沒有完全體現出合作學習的真正作用,還有許多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還不夠完善。本文僅對小組合作學習談一點自己的認識。
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目前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沒有完全體現出合作學習的真正作用,還有許多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還不夠完善。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將小組合作學習落實到實處?如何提高小組合作的效率?這就需要我們做長期的認真的探究。
(1)小組學習任務的分配。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教師還要通過創設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善于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
(2)小組合作探究。每個小組明確了學習任務之后,教師要在組間巡視,針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引導,幫助學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觀察學生學習和人際關系等各方面的表現。讓學有困難的學生多思考、發言,保證他們達到基本要求;同時,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潛能。
(3)全班交流。讓每個小組的代表向全班進行學習成果匯報,了解每個小組學習的情況,對于每個小組提出的疑問,可以請其他小組介紹解決辦法。
(1)合作學習小組的分組。教師對全班學生的分組要進行認真的研究,每個組中成員的組織能力、學習能力、學習成績、思維活躍程度、性別等都要均衡。要確定每個成員的分工,可以采取輪換制。
(2)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設計。教師備課時要在深入研究教材地基礎上,明確所要體現的新理念。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有一定難度,有一定探究和討論價值,問題要有一定的開放性。
(3)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實施。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整節課完全運用合作學習的情況比較少,大部分教學要把班級授課制和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起來,靈活運用。在小組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每個小組的監督和指導,尤其關注困難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讓他們多一些發言的機會。
(4)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后總結。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觀察、作業批改、找學生談話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經驗和不足之處的教訓,進而針對每個小組的表現再做具體的指導,也要促使每個小組都進行反思,這樣慢慢會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良性循環,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矛盾型問題。即問題有意識地挑起學生認識中的矛盾,使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從而產生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在教學有理數大小比較時,對于具體數的比較學生很容易掌握。
(2)假設型問題:即要求學生以已知的內容為前提進行猜測、推斷。如教學有理數加減法去括號時,教師讓學生根據乘法分配律猜測有理數加減法去括號會有什么樣的性質,再讓學生在小組里進行合作探究。由于答案的不確定性,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思考空間。
(3)發散型問題:即要求學生緊密圍繞某一問題,從多側面、多方位進行思考,以探求問題的多種方法。
1.處理好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系。
小組合作學習離開了獨立學習這個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實處,也就達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如果只有小組合作學習而缺乏獨立學習,長此以往,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喪失。教學中,當提出一個問題后,首先應給學生充分獨立學習的時間,然后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在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統一”意見后,再到全班進行交流,使學生形成正確認識,并在這一過程中體驗積極的情感。
2.處理好形式和目標的關系。
單從小組合作學習不能光注重形式,任何教學組織形式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小組合作學習除了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培養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外,還要培養學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態度。不能讓好學生一個人代替小組匯報交流,而要培養小組成員建立一種平等、民主、互助的關系,使之對小組的學習任務建立一種責任感,以保證小組合作學習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3.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合作學習從學生主體的認識特點出發,巧妙地運用了生生之間的互動,使他們有機會進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在傳統課堂上許多原先由教師完成的工作現在就可以由學生小組來完成,教師真正成了學生學習過程的促進者。學生由于主體性得到了體現,自然會產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會把學習當作樂事,最終進入學會、會學和樂學的境地。師生負擔也可以由此大減,教學的良性循環也會因此而建立起來。
4.小組要明確分工。
教師首先根據班內的學生實際,有意識的將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學生按“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做到組內合作、組間競爭。讓每個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習困難的學生在互幫互助中不斷提升,獲得自信;讓學習優良的學生更有提高的平臺,科學的分組為你教學的成功奠定了基礎。對組內成員的分工合作我本著:人人有事做,誰也少不了誰的分工原則。分別設置了作業監督員,紀律監督員,討論組織者,主要發言人。小組內的角色應該互相輪換,增進生生互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