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骨科醫院,廣西 玉林 537000
脛骨平臺骨折的治療方法探討
楊英年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骨科醫院,廣西 玉林 537000
目的探討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治療策略。方法42例有移位的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影像診斷資料選擇治療方法,基本方法為切開復位解剖鋼板固定+植骨,觀察術后療效及并發癥情況,隨訪2年對患者的關節功能進行評價。結果42例患者順利完成手術并獲得隨訪,均骨性愈合,膝關節功能優良率為88.10%,術后出現1例切口感染和1例創傷性關節炎。結論切開復位解剖鋼板固定聯合植骨是脛骨平臺骨折的有效治療方法,值得臨床借鑒應用。
脛骨平臺骨折;切開復位;解剖鋼板固定;植骨;治療策略
脛骨平臺作為膝關節的負荷結構,對下肢功能非常重要,此部位若骨折就會導致關節內外平臺受力不均,誘發骨關節炎。臨床研究指出交通損傷、墜落傷容易導致脛骨平臺骨折,而此種骨折的類型較為復雜,多數伴有韌帶損傷、粉碎性骨折和半月板損傷等,對患者的肢體功能造成嚴重的影響[1]。臨床主要通過手術進行治療,合理的治療策略是保證關節功能恢復和減少并發癥的關鍵。本研究以切開復位解剖鋼板固定+植骨為基本方法對42例脛骨平臺骨折實施治療,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和方法 選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的42例有移位的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臨床表現為膝關節疼痛腫脹和活動障礙,經X線片、CT掃描和MRI檢查確診,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齡20~68歲,平均(43.6±8.6)歲;車禍致傷25例,墜落致傷12例,砸傷2例,摔傷3例,按Schatzker分類,Ⅰ型3例,Ⅱ型 4例,Ⅲ 12例,Ⅳ 6例,Ⅴ型 5 例,Ⅵ型 12 例,上述患者均自愿接受手術治療,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策略 根據影像學診斷資料選擇手術切口,Ⅰ、Ⅱ和Ⅲ型作前外側弧形切口,Ⅳ型作內側弧形切口,Ⅴ、Ⅵ型作正中 Y 形切口,基本方法為切開復位解剖鋼板固定+植骨,術前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采取持續硬膜外麻醉,暴露骨折斷端,掌握平臺塌陷情況,探查半月板和韌帶損傷情況。其中粉碎性骨折后柱不穩(6例):采取雙鋼板固定+植骨治療;合并韌帶損傷者(17例):修復韌帶,可用拉力絲線或鋼絲固定,重建韌帶用膨脹釘固定。術后酌情外固定(或制動),并進行適當的功能鍛煉,預防粘連、肌肉萎縮,促進功能恢復。

脛骨平臺粉碎性骨折切開復位鋼板固定術后

脛骨平臺粉碎性骨折(后柱不穩)切開復位雙鋼板固定植骨術后
1.3 膝關節評價 術后隨訪2年,采用Lysholm膝關節標準對42例患者的膝關節功能進行評價[2]:該標準主要根據膝關節跛行、支撐、交鎖、不穩定、疼痛、腫脹、爬樓梯和下蹲8個方面進行判定,綜合評分85分以上為優,70~84為良,60~69為中,60分以下為差。
46例患者順利完成手術并獲得隨訪,均獲得骨性愈合,膝關節功能綜合評分在64~95分,平均(86.2±4.6)分,經統計膝關節功能優良率為88.10%,優24例,良13例,中5例,差0例,術后出現1例切口感染和1例創傷性關節炎,并發癥發生率為4.76%。
脛骨平臺骨折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骨折,直接或間接暴力均可導致該部位骨折,傷后的主要表現為膝關節疼痛腫脹及活動障礙,近年隨著交通事故發生率的增加,該類骨折的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且多數為粉碎性骨折,對患者的正常活動造成了不利影響[3]。選擇合適的手術治療策略是改善膝關節功能的重要保證,本研究術前對42例脛骨平臺患者的影像資料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將切開復位解剖鋼板固定聯合植骨定為基本治療方法,經過治療后均骨性愈合,術后的并發癥較少,術后隨訪評估膝關節功能得到顯著性改善,優良率可達88.10%,上述結果說明切開復位解剖鋼板固定聯合植骨仍是脛骨平臺的有效治療方法。脛骨平臺手術治療目的是促使關節面復位,恢復正常負重力線,確保膝關節功能恢復良好,因此手術時要選擇足以保證關節面穩定的固定策略。術前診斷和手術時機的選擇是保證手術順利進行的前提,尤其是復雜性骨折類型,術前必須進行全面細致的影像學檢查,在充分掌握關節和韌帶損傷情況后制定治療方案。手術區域如果存在腫脹、水皰等,需要進行相應處理,待癥狀緩解后方可進行手術。另外手術一般選擇在10天內進行,避免骨折線不清晰造成解剖復位困難而影響手術效果。
本組42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均是在規定時間內接受手術,術前通過詳細的影像學評估后采取手術治療。切開復位解剖鋼板固定是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基本方法,它能夠使骨折準確復位并進行有效的固定,清除關節腔內積血,減輕受損組織壓迫,術后通過引流來促進水腫消退,避免病情延誤。研究指出解剖鋼板可支撐骨皮質和固定鋼板近端螺釘,其固定效果非常堅強,為術后關節功能鍛煉提供了基礎。植骨則是修復骨缺損的必要手段,如果植骨不足,就會導致畸形愈合[4],本次對缺損性骨折的治療效果良好,未出現不良并發癥。術后康復也是膝關節功能恢復不可缺少的環節,根據X線片檢查來判斷骨折愈合情況以便制定合理的鍛煉方案,促進關節功能恢復。良好的內固定后一般術后2天進行關節功能鍛煉,但對于韌帶修補、半月板修復的患者仍需要應用石膏固定一段時間后方可進行[5]。
綜上所述,脛骨平臺骨折治療時需要對患者年齡、骨折類型、合并性損傷等進行綜合考慮方可制定正確的治療對策,切開復位解剖鋼板固定聯合植骨對該骨折的治療效果良好,值得臨床借鑒應用。
[1] 吳向陽,侯筱魁,張 喆.脛骨平臺骨折臨床特點及治療策略[J]. 實用醫學雜志,2008,24(10):1787-1788.
[2] Subasi M, Kapukaya A, Arslan H, et al. Outcome of open comminuted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treated using all external fixation[J]. Clin Orthop, 2007, 4: 347-353.
[3] 劉宗超,蔣 燕,楊家福,等. 有限內固定結合外固定支架與鋼板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療效分析[J] .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2,20(6):505-508.
[4] 郭偉忠,李俊星. 解剖鋼板內固定加植骨治療脛骨平臺骨折體會[J]. 基層醫學論壇,2012,16(8):982-983.
[5] 何振榮.不同方法對脛骨平臺骨折的治療效果評價[J].當代醫學,2010,16(18) : 56-57.
R683.42
A
1007-8517(2014)07-0091-02
2014.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