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霍邱縣中醫院,安徽 霍邱 237400
不同麻醉方法在子宮切除術中的應用分析
林玉春
安徽省霍邱縣中醫院,安徽 霍邱 237400
目的探討子宮切除術中不同麻醉方法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60例子宮切除術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0例。觀察組患者術中采用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對照組采用全麻誘導,對兩組患者麻醉用藥、麻醉起效時間、自主呼吸恢復時間、鎮痛效果及麻醉后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觀察分析。結果觀察組患者麻醉用藥量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患者麻醉起效時間、自主呼吸恢復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鎮痛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子宮切除術中采用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安全性高,起效快、鎮痛效果良好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子宮切除術;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全麻
筆者對我院近年來收治的60例子宮切除術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分別給予不同的麻醉方法,現將具體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我院自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60例子宮切除術患者,年齡22~80歲,平均年齡(49.65±5.21)歲,體重:49~63kg,平均體重(56.32±5.29)kg;排除糖尿病、高血壓及激素使用史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且簽署同意書,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為30例,兩組患者年齡、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麻醉前30min肌內注射東莨菪堿0.3mg、苯巴比妥鈉0.1g,患者靜脈誘導用藥相同,藥物主要為咪達挫侖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0.4mg/kg,芬太尼3μg/kg,維庫溴銨0.1mg/kg,麻醉前觀察患者肌肉情況。對照組采用全麻誘導,觀察組患者采用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手術切口部位一端扎針,以扎入皮內為宜,將1.2%卡丁因與0.6%利多卡因混合液注入,將針拔出。經腰椎間隙將藥物注入蛛網膜下腔,麻醉藥物注入形成的皮丘帶上,觀察麻醉效果,肌肉下進行硬膜麻醉[1]。手術期間對患者麻醉情況進行觀察,并及時調整麻醉藥物等。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麻醉藥物使用量、麻醉起效時間、自主呼吸恢復時間,患者蘇醒后對其鎮痛效果及麻醉后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記錄及處理。

2.1 兩組麻醉情況及效果觀察 觀察組患者麻醉用藥量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患者麻醉起效時間、自主呼吸恢復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麻醉情況及效果觀察分析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鎮痛率和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術后鎮痛率為100%(30/30),對照組術后鎮痛率為82.5%(24/3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麻醉后出現2例低血壓、1例嘔吐;并發癥發生率為7.5%;對照組患者麻醉后出現6例嘔吐惡心癥狀、2例通氣量不足,并發癥發生率為2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鎮痛率和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推廣及提高,子宮切除術多是在腹腔鏡下進行,作為微創手術,雖然對患者機體損傷較小,然而術中二氧化碳氣腹的建立可導致患者循環功能及呼吸功能受到影響,進而導致患者出現高碳酸血癥,引起系列的應激反應,患者機體受到較大損傷。術中麻醉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對于手術的順利進行及術后并發癥的預防有著顯著的臨床意義[2]。硬膜外麻醉具有鎮痛好、起效快等優勢,因此,在臨床手術中廣泛推廣使用,然而麻醉藥物能夠對患者呼吸功能產生影響,進而加重高碳酸血癥的發生,患者機體受到較大影響;全麻誘導麻醉效果較高,同時能夠避免高碳酸血癥的發生,然而術后患者清醒時間延長可導致患者出現呼吸抑制等現象,同時鎮痛效果不佳,因此,探討更為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成為臨床醫學重視的課題。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麻醉藥物劑量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自主呼吸恢復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術后鎮痛效果達到100%,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僅為7.5%,由此可知,在子宮切除術中采用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安全性及有效性均較為確切,可在臨床推廣使用。
[1]王麗秋,郭亞忠.硬膜外復合全麻臨床應用效果分析[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09,7(02):87.
[2]徐俊.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臨床效果對比[J].中國醫學創新,2011,08(13):29-30.
R614.2
A
1007-8517(2014)16-0098-01
201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