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宇怡 周澍民
微博秉承著自由、開放、平等和共享的網絡精神,前所未有地賦予了每一個擁有微博的主體自由表達和交流的渠道、平臺,構建了一個公共話語平臺,并逐漸取代BBS論壇、博客,成為互聯網新時代中的自媒體代表。同時,微博強大的社會關系網絡和海量的新聞線索,成為很多人發布與獲取信息的重要平臺,越來越多的網民選擇將微博作為事件曝光、情緒宣泄、知識共享的主要渠道。微博凝聚的話語力量,改變了中國輿論生態,正悄然實現著話語權的轉移,具有強大的議程設置功能。
自2009年開通以來,微博上首次曝光的輿情熱點事件由2009年的零增長到2010年的9.3%,2011年又飆升到20.3%。[1]“7.23”甬溫鐵路交通事故、紅十字會萬元餐、小悅悅事件等均由微博曝出。輿論熱點事件由微博爆料、微博直播,再以微博作為事件發生、傳播的平臺,進而形成了微博輿論場。同時,這個輿論場也是發掘新聞源的寶地。微博的快速發布信息、聚集各種意見、還原真實現場的功能凸顯了其媒體效應,讓眾多的專業新聞媒體也加入微博以獲取并發布信息。傳統媒體固守了數年的第一發布權黯然讓位。微博成為輿論風暴中心,躋身于當今社會的主流媒體之列。微博的媒體效應正不斷加強,面對微博迅猛的發展勢頭,網絡編輯在新環境下,其編輯工作、編輯實務都有所改變,如何依據微博的特點與優勢來尋找輿論熱點事件?何種信息能成為有價值的熱點新聞?如何行之有效地利用微博開展新聞采編工作?對網絡編輯而言,這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遇。
微博已成為一個匯聚各方聲音、觀點的輿論場。輿論熱點的生成并非偶然,而是與現實社會、大眾心理、話語體系息息相關。波蘭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指出:“如果沒有語境,就沒有意義。”任何話語都是特定語境中的產物,話語只有依賴語境的參照才能形成有效的表達。現實生活中的民眾內心都會“投射”出一個場景,一旦一個事件或者一個議題發生后,“投射”到民眾心中最為敏感的場景,就易引起民眾內心與現實的心理共鳴,[2]進而引發輿論熱點。然而,微博海量的信息中,何種信息才有成為輿論熱點的潛質?哪些議題能成為新聞來源?
根據2007~2011年影響較大的社會輿情事件類型與曝光媒介指標分析可知,傳統媒體首次曝光事件最多的三類是言行不當(21.9%)、涉法涉警(21.6%)、社會民生(19.6%)。具體來看,公眾耳熟能詳的多起言行不當輿情事件均由傳統媒體曝出,如華南虎事件、胡斌飆車案、云南看守所“躲貓貓”事件等。微博從2010年開始發力,其首次曝光事件類型占據前三的為言行不當(35.4%)、涉法涉警(21.2%)、社會安全(16.8%),與傳統媒體首曝事件類型基本一致,微博上言行不當事件大大超過了傳統媒體與網絡新聞的報道。微博上曝出的郭美美事件、“7.23”甬溫線特大鐵路交通事故、陜西省“微笑”安監局長楊達才“戴表門”事件等言行不當事件產生了不小的社會輿論影響。
基于資料統計對近幾年的輿情事件的分析,可以發現微博輿論熱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政府部門的公信力有日漸下降的趨勢,政府官員的貪污腐敗、違法亂紀行為一旦在微博上爆料便很快能成為輿論熱點。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說,中國人已經發現一種針對地方腐敗的新工具:微博。陜西省安監局局長楊達才在車禍現場的微笑惹怒了網民,隨后他在各種場合所戴的名牌手表被微博曝光,“表哥”楊達才的各項職務被撤銷。被稱為“房叔”的廣州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番禺分局原政委蔡彬,經紀檢部門核實,他“擁有21套房產,卻只申報兩套”。“表哥”與“房叔”,也成為2012年的網絡熱詞。不雅視頻在微博上流傳的重慶北碚區委書記雷政富,曝光后兩天就被革職并立案調查。有網友稱,63個小時,一個正廳級干部被微博秒殺,輿論一片嘩然。
公檢法機構作為國內矛盾的直接承壓點,是所有社會矛盾激化的最后把關環節,是社會公正的最直接體現,因此公檢法機構一方面承擔很大的壓力,另一方面只要出現一點問題便會引起社會輿情的急劇反彈。[3]如藥家鑫案、李莊案二審等事件一度引發微網民的持續關注。2012年9月盤錦強拆事件中因村民襲警阻攔強拆而被擊斃的消息在微博曝光后引起軒然大波,執法不文明也成為網民發泄負面情緒的對象。
這類事件涉及食品安全、災害事故、物件房價、醫保社保、教育改革等問題,這些與網民利益相關的問題能在第一時間內就引起廣泛關注而形成熱點。如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來最大暴雨,天氣報道、抗災救援、逃生技巧、悼念遇難者等信息第一時間在微博上不斷涌現,在7月21日至31日間的新浪微博上有關暴雨的消息共達2744102條。
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國出現了嚴重的貧富差距問題。雖然民眾的整體生活有顯著提高,但是面對不同的現實命運,不滿感是普遍存在的。如炫富女郭美美事件中,先是微博“郭美美baby”炫富,其“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認證信息在2011年5月21日開始引發網民猜想和熱議。網民自發展開人肉搜索與調查,隨后傳統媒體介入報道,開啟“兩個輿論場”互動階段,輿情能量爆發。之后,大量網民仍通過微博不間斷地爆料,幾乎每次爆料都引起新的輿情反彈和媒體介入,產生“漣漪”波動效應,傳染到多家企業、個人和行業機構,輿情長期延續,成為2011年輿論關注度最高的事件之一。[4]
事件涉及的主角一般影響力大,且事件本身有一定的反常性,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及日益流行的大眾審丑文化。如地產大亨王石本是熱點人物,一直以較為正面的形象出現,而2012年10月微博上爆料“王石戀上80后女演員”迅速成為熱議焦點,微博網友慈冰CAIJING爆料,“王石婚變一事屬實。其與前妻王江穗的離婚手續已于年內辦妥……‘凈身出戶’可能性頗大”。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即便在風頭浪尖上,王石也未公開回應。直至2012年12月26日凌晨,王石首度在微博上回應了網友的質疑,稱“反叛的時代不需要偶像”,再度引起輿論熱潮。
這些輿論熱點之所以能在浩如煙海的微博信息中凸顯,是因為這些話題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鏡像”,事件折射出深層社會問題,容易引起廣大網民的共鳴,而且有豐富的事件細節適合進一步挖掘和傳遞。如果再有一些低趣味的網絡狂歡,迎合當前社會某種程度上低俗文化消費主義的趨勢,符合大眾的獵奇心理及網絡圍觀看客行為,就更易成為熱點事件。有網友認為熱點事件都具有“兩凸一凹”的特點:凸的是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和事件的新奇特性,凹的是事件幽深難測,具有可探索性。
從話題的情感傾向性來看,負面信息更易引起關注。據《2011中國網絡輿情指數年度報告》顯示,新浪微博對負面事件的輿論引導能力很強,其首曝負面事件的比例高達75.6%。一方面反映了社會大眾的審丑文化心態。另一方面說明微博起到了新聞傳媒的宣泄功能。微博的低門檻、便捷的發布方式,給“沉默的大多數”提供了暢快的表達訴求與發泄情感的渠道,起到了為社會減壓的功效。
這些輿論熱點事件廣為傳播的一個因素還在于具有某些易被人們接受、表達的話語體系,如“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元芳,你怎么看?”“航母style,走你”等這些口語化的新潮網絡流行語。還有各種層出不窮的網絡語體,如咆哮體、淘寶體、高鐵體、拼爹體、元芳體等言簡意賅、含義豐富,具有深刻的社會背景的語體。網民熱衷于自發接力、戲仿造句,不僅是為了尋求樂趣、釋放壓力,其實也融入了對當今社會的發現與探討,凝聚了民間意見。這種話語體系能很快被網民接受、記住和傳播,進一步增強了事件的傳播影響力。
微博的媒體效應在不斷凸顯中。Twitter成為了新聞報道的“輔助性工具”,它是事件的活動性狀態標志,新消息源并有可能帶來新聞靈感。[5]天空新聞臺首次設立專職Twitter記者。美國有線電視網NBC、ABC、CNN等都設專門編輯隨時監看Twitter最新資訊,了解事件動態,將此作為調度采訪團隊的方向。而我國的《華西都市報》《都市快報》等眾多媒體都已開始利用微博去尋找信息源。[6]面對微博的海量信息,頻繁的更新速度,從輿論熱點中發掘有價值的新聞決非易事,需要掌握一些操作策略。
由于微博匯聚了各行各業的人,可以從信息發布者中獲取信息。
第一,關注同行、所有媒體用戶,并對關注用戶進行分組,可按行業分組,或是按照媒體類型分組,方便以后查看。
第二,關注名人明星、意見領袖(微博紅人)。
第三,關注草根用戶,這需要在之后的新聞搜索中來發現哪些草根用戶的言論具有新聞價值,與熱點事件有一定的相關性。如7月23日甬溫鐵路動車相撞的消息是在事故發生4分鐘后通過乘客“袁小芫”的微博發出,網絡編輯可關注此類用戶,隨后該用戶發出的微博都可能成為一手信息。該事件的各種求助、獲救信息也都最早從微博上源源不斷地發出,成為了新聞報道的重要信息源。
第一,關注“微話題”“風云榜”等運營商開通的官方應用,從中監測熱點話題的動態。
第二,通過微博話題榜,查看在過去一小時、一日或一周、一月的熱門話題列表,可以發現最新、最受關注的消息。尤其針對重大突發性事件,微博發聲之迅速讓專業的新聞媒體望塵莫及,而這些事件往往都出現在熱門話題榜的前列。
第三,從微博實時搜索里找信息。實時搜索是過濾信息流的辦法,可確保信息不會過剩。“綜合熱搜榜”則體現了網民最新搜索關鍵詞的動態,能獲取第一手信息。
第四,關注感興趣的話題。改版的新浪微博添加了個性化的“關注的話題”功能,用戶能自主添加感興趣的話題,便于對話題進行實時查閱。
通過以上步驟發現具有潛在新聞價值的話題后,依據微博現有的數據,可采取量化分析和質化分析相關信息及評論,把握各方關注該事件的核心點,在此基礎上以發現更多的新聞線索。具體操作方法如表1所示。表2為微博意見領袖的篩選標準。

表1 量化、質化分析微博內容的操作方法[7]

表2 微博意見領袖的篩選標準[8]
微博體短小精簡,無論是發布的消息還是回復的評論,字數都限制在140個字符內,這種“碎片化”文本模式,為“沉默的大多數”提供了更多發出自己聲音的機遇,將話語權歸還給大眾。首先,網絡編輯應善于將所挑選出來的微博整合成篇。其次,由于人人都能發布信息,且微博使用門檻低,海量信息中不乏謠言,許多信息真假難辨,因此,網絡編輯須盡到“把關人”的職責。雖然這是一個難題,但網絡編輯應盡其所能對信息的真偽進行謹慎核實,在深度和理性方面發揮自身優勢,引導輿論正確走向。最后,對信息分析、分類、再聚合成真實準確、內容翔實、邏輯清楚的新聞。
微博凝聚話語的力量顯示了其巨大的輿論影響力,對網絡編輯、傳統媒體編輯而言,利用微博發掘新聞的優勢已經呈現。但是,微博的管理和運作機制還不完善,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充分利用微博發現輿論熱點,進而發掘有價值的新聞等問題,都需要編輯在實踐中摸索以獲取更多經驗。
注釋:
[1]謝耘耕.中國社會輿情與危機管理報告201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368
[2][3]李彪.誰在網絡中呼風喚雨——網絡輿情傳播的動力節點和動力機制研究[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2011:15,16
[4]劉鵬飛,周培源.2011年網絡輿情走勢與社會輿論格局[EB/OL].(2012-01-10).http://yuqing.people.com.cn/GB/16840274.html
[5]Farhi P.The Twitter Explosion.American Journalism Review.2009,31:26-31
[6]應吉慶.微博客:發現新聞與發布新聞的新途徑[J].新聞實踐, 2010(4)
[7]本表部分參考馮強《利用微博收集數據及監測輿論》PPT
[8]李衛東,賀濤,趙振宇.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