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瑞瑞
摘要: 中國和日本作為世界上的兩個經濟強國,在全球一體化大潮的推動下,中日兩國在經濟、文化、政治等各領域的交流也日益頻繁和深刻。語言作為兩國溝通的紐帶和橋梁在這中間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實現中日語言翻譯的匹配,特別是對流行語的準確翻譯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以日本流行語的形成特點為研究點,對日語的流行語翻譯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希望為中日語言的翻譯事業盡一份綿薄之力。
關鍵詞:日本;流行語;翻譯
引言
語言是人類智慧發展的結晶,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和發展過程中,語言作為人類的獨特機能幫助了人類完成了信息的交流、情感的表達和文化的傳承。我們很難現象如果沒有語言這么一個智慧的機能,人類在認識自然,認識社會時會是多么的吃力和緩慢。
由于國家和地區的不同,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形成了獨具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語言體系。根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有近百種語言,其中經常作為交流工具的語言,也有數十種。如何實現彼此之間信息的正確傳遞和表達,避免因領悟分歧而引起交流的不通和障礙,翻譯作為語言的橋梁溝通的作用開始凸顯。日本和中國一衣帶水,彼此間的文化、經濟的交流日益頻繁。如何實現彼此間語言的無縫對接,特別是對日本語中流行語的準確翻譯是每一個翻譯工作者所面臨的艱巨任務。
在100年前,我國著名的翻譯大師嚴復曾經指出了翻譯的基本要求,也可以說是最高要求。那就是:信、達、雅。他指出,一個科學的翻譯要注重對語言信息的準確表達,這種表達不僅僅停留在翻譯句子本身的字面含義,還要注意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和社會背景。所謂知己知彼。所以,如何對日語中的流行語進行正確、恰當的翻譯。首先我們要對流行語的概念和日本流行語產生的原因和其構成進行研究。
一 什么是流行語
流行語的概念是一個比較新鮮的詞匯,關于它的概念在語言學界有一個較為統一的說法:在一定的時間段內,由于詞匯的趣味性和深刻的社會意義而在社會中廣為流行的詞語或句子。通過這個概念,我們可以了解到:流行語并不是永遠流行的,換句話說,它是有一定的使用壽命的。流行語之所以流行是在于它的趣味性和它深刻的社會意義。舉例來說,中國近幾年比較流行的:元芳,你怎么看,你媽喊你吃飯,且行且珍惜等諸如此類的流行語都有這樣的特點。
“越是流行的東西越容易過時”,可見,流行語的產生和終結與其所在的時代密不可分。對于某一流行語而言,它的興盛發達和衰老滅亡都代表著這一時代所經過的歷程。流行語的這一特性,使其作為“世相指向標”的意義不容小覷。由于流行語的趣味性和傳播性等特點,它可以在一個較短的時間有一個較大大范圍的傳播。特別是在互聯網絡的推動下,有的時候,一個簡單的流行語會在一夜之間,在網絡中傳遍全球。由此可見流行語的巨大魅力。中國和日本在彼此的交流中,從官方到民間的交流也日益的深入,那么日本的流行語是如何產生的呢?
二 日本流行語的產生
語言是一個社會發展變化的必然產物。它會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和進步而不斷進行相應的調整,從而實現更好的表達和信息傳遞的功能。從日本歷史的發展來看,日本是一個善于學習的國家,早在1300多年前,日本為了尋求自身更大的發展,派出大量的留學生來到當時的中國唐朝來進行學習和研究,比較著名的一個人物是阿倍仲麻呂。后來,日本在文字改革時,借鑒中國的漢字,所以在今天的日文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很多中國漢字的身影,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那個時候,載入日本字典的漢字算得上是一種流行語。
后來,到了19世紀末,日本進行了著名的“明治維新”運動,在這次改革中,日本的語言進行了進一步的填充。很多西方的詞匯以外來詞的形式開始走進日本國民的生活中。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的詞匯再生能力是非常強的,它幾乎每天都在進行著新陳代謝。一些符合趨勢的語言開始得到廣泛的利用。相反的是,一些相比較而言,表達功能比較差的詞匯慢慢的在日常使用的過程中,逐漸減少而慢慢被人遺忘。所以,面對日新月異的日本語中的流行語,掌握它的構成特點是進一步完成翻譯的基礎。
三 日本流行語的構成
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和分析,雖然日本語中流行語的傳播和再創造的能力很強。但從總體上來看,日本語中流行語主要有兩種構成方式。一種是新詞新意,顧名思義,這樣的流行語屬于原創。這樣的詞匯構成和意義的表達在以往的日語文法體系中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新鮮度和新穎度非常的高。這種新詞新意的流行語主要來自日本國民對外來新鮮事物的接受和模仿,尤其是對身邊事物的觀察和學習。這種來源于生活中的靈感,為日本語中流行語的產生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發展土壤。另一種日本流行語的構成方式應該是舊詞新意,這種構成有兩種表達方式,一種是原有的詞匯的結構不變,該詞的意義進行了進一步的引申和拓展。另一種是原詞的結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和加工,并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具體來說,比如,ダーリン 的意思是“男友”。(ワンパターン 的意思是“老古董”,用來形容人觀念的守舊。(キセラー的意思是“吃飯,不交錢,吃霸王餐”等等,這些詞匯在原有的文法中并不存在,屬于一種創新,所以這種流行語的構成屬于新詞新意。
同樣有些詞匯和原有字面的含義有了很大的區別,所以它們屬于日本語中流行語中的舊詞新意。例如,在日文字典中,おっかけ本身的含義是跟隨,在最近的流行語編著過程中,它的新的含義被收錄就是當下比較流行的“追星一族”,同樣,在日文詞典中,地雷本意是一種在戰爭中使用的軍事武器,可是在日本女大學生的創新下,該詞又有了新的含義,意思是:反應遲鈍的人。
當然,在日常的日本流行語中還會存在借用或者詞匯派生的方式來產生。比如,我們比較常見的アイス ,在字典中的本意是冰,在流行語中的意思則借用為“高利貸”,另外,やばい在字典中的本意是形容犯罪之間的一種預警,現在的流行語中的含義則是“危險”。ネッチャン 則是形容“迷戀網絡的女大學生”。 ミツグ君則是用來形容那些“使用小恩小惠討好女孩的男生”。 萌え~則表示“砰然心動或突綴情網之感”。 “萌え~”,“おたく”這類的詞匯源于日本青少年在網絡中經常使用的一句話,漸漸變成了流行語。
四 淺析日本語中流行語的翻譯
翻譯是一道不同語言間架構的一道橋梁,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翻譯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不同語言間人們的溝通效果。舉個例子,在中國,我們信奉的圖騰是龍,它是一種富貴、吉祥的象征。可是這一點如果和西方的人們進行溝通則會存在一定的分歧。因為,西方國家的文化體系中龍的概念是丑惡的代名詞,它象征著魔鬼和邪惡。所以在語言間進行交流的過程中,語言的匹配要建立在彼此文化相對稱的基礎上,不追求一字一句的準確,但注重語言表達在各自的文化體系中達到統一的表達功能為核心。這種翻譯理論在目前的翻譯界比較受歡迎。這種理論的創始人是尤金·奈達,他一生致力于圣經的翻譯和普及,是現代翻譯理論的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著作《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中,為我們的日本語中的流行語翻譯指明了方向。在流行語的翻譯過程中,從最初的純粹的語言學上的對等,到交際功能的實現,最后到社會象征符號的對接,都是對流行語翻譯的層層推進。當然,翻譯的基本要求是實現兩種不同語言之間的完全對等,但是在日常的流行語中的翻譯時,這種完全對等的案例存在,但占的比例并不高。我們大多數時間在做的是在語言表達背后的實際含義中下功夫,從而實現最大程度的意義對接,只有這種接地氣的對接,才有利于日本語中的流行語在中國的母語體系中得到準確的實現,從而達到雙方文化的進一步的深化交流。
結語
語言的翻譯需要的是文化內涵和表達功能的匹配。只有實現這種功能對等的流行語的翻譯才會更容易被彼此的文化所接受。日本是一個學習力非常強的國家,這體現在語言方面的就是流行語不斷地大規模的出現和傳播。雖然,兩國之間在文化體系,發展背景方面有著很大的相似性,但這并不意味著日本的流行語可以輕易的譯成中文,從而被我們,特別是那些對日本文化充滿興趣的青少年們所接受。所以,建立在功能對等理論的日語中的流行語的翻譯,將會是未來中日間語言翻譯的主要方向。
參考文獻
[1] 侯仁鋒(編譯),2001,2000年十大新語流行語淺析,第3期
[2] 姜英蘭(編譯),2001,時髦的女大學生流行語,《日語知識》第11期
[3] 靳衛衛(著)《走進日本》北京:北京語言大 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