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可
摘要:在日語翻譯的學習過程中,文學藝術的翻譯是日語翻譯的一個重點內容。如何才能把日本文學藝術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和審美,通過翻譯準確、傳神地表達出來。本文以日本和歌為例,淺析這種文學藝術形式的翻譯技巧,希望對日語學習者的翻譯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
關鍵詞:日語;和歌;翻譯
引言
語言是人類智慧發展的結晶,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和發展過程中,語言作為人類的獨特機能幫助了人類完成了信息的交流、情感的表達和文化的傳承。我們很難現象如果沒有語言這么一個智慧的機能,人類在認識自然,認識社會時會是多么的吃力和緩慢。
由于國家和地區的不同,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形成了獨具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語言體系。根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有近百種語言,其中經常作為交流工具的語言,也有數十種。如何實現彼此之間信息的正確傳遞和表達,避免因領悟分歧而引起交流的不通和障礙,翻譯作為語言的橋梁溝通的作用開始凸顯。日本和中國一衣帶水,彼此間的文化、經濟的交流日益頻繁。如何實現彼此間語言的無縫對接,特別是對日本語中具有代表特色和歌,這種獨特的藝術表達形式進行準確翻譯是每一個日語翻譯工作者所面臨的艱巨任務。
在100年前,我國著名的翻譯大師嚴復曾經指出了翻譯的基本要求,也可以說是最高要求。那就是:信、達、雅。他指出,一個科學的翻譯要注重對語言信息的準確表達,這種表達不僅僅停留在翻譯句子本身的字面含義,還要注意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和社會背景。所謂知己知彼。所以,對日本的和歌的翻譯,要建立在對和歌的作者,作品全面了解的基礎上來進行。
一 什么是和歌
和歌是日本的一種比較古典的文學藝術形式,它和日本的茶道、繪畫及徘句一樣是日本文學藝術的代表。關于和歌的確切定義在學術界尚未達成統一的說法。一般比較公認的和歌是指日本詩歌的一種,這種詩歌借鑒中國漢語中漢字的音或意,并通過吟唱的形式來進行表達。因為日本的主要民族是大和民族,所以這種具有民族特色的詩歌就被后人稱為“和歌”。
和歌在日本的文學藝術中擁有著非常高的地位,其語言的優美,意境的深遠都可以和中國的唐詩相媲美。在和歌的表達中,根據和歌用詞中的音韻長短,可以分為長歌、短歌、片歌等等。無論是哪種的和歌類型,它的創作基礎都是和音,并且一般會多用一些枕詞、序詞等來進行表達。在日本的文學發展史中,和歌走過的漫長的歷史進程。從起初和民謠的分離到后期脫去粗糙,賦予更多內涵與魅力的“萬葉時代”,可以說,后期的和歌已經超越了起初達官貴人的那種附庸風雅,矯揉造作,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日本的文學歷史上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出現了一大批傳世后人的作品和大師。例如,被后人高度評價為“歌圣”的柿本人麿,他創造了很多具有神話、傳奇色彩的和歌,為日本和歌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 和歌的翻譯技巧
在語言的交流過程中,翻譯是一道不同語言間架構的橋梁,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翻譯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不同語言間人們的溝通效果。舉個例子,在中國,我們信奉的圖騰是龍,它是一種富貴、吉祥的象征。可是這一點如果和西方的人們進行溝通則會存在一定的分歧。因為,西方國家的文化體系中龍的概念是丑惡的代名詞,它象征著魔鬼和邪惡。所以在語言間進行交流的過程中,語言的匹配要建立在彼此文化相對稱的基礎上,不追求一字一句的準確,但注重語言表達在各自的文化體系中達到統一的表達功能為核心。這種翻譯理論在目前的翻譯界比較受歡迎。這種理論的創始人是尤金·奈達,他一生致力于圣經的翻譯和普及,是現代翻譯理論的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著作《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中,為我們的日本語中的和歌的翻譯指明了方向。在流行語的翻譯過程中,從最初的純粹的語言學上的對等,到交際功能的實現,最后到社會象征符號的對接,都是對流行語翻譯的層層推進。當然,翻譯的基本要求是實現兩種不同語言之間的完全對等,但是在對古典文學日本和歌的翻譯時,這種完全對等的案例存在,但占的比例并不高。我們大多數時間在做的是在語言表達背后的實際含義中下功夫,從而實現最大程度的意義對接,只有這種接地氣的對接,才有利于日本語中的和歌在中國的母語體系中得到準確的實現,從而達到雙方文化的進一步的深化交流。
按照目前比較成熟的翻譯理論,我們一般會通過三種方式來實現對和歌意義、韻味的表達。首先是直譯,顧名思義,就是簡單地按照和歌字面的意思進行翻譯,直譯要求詞匯對應的準確性,不能出現無中生有的翻譯現象。第二種方式,我們稱之為意譯,意思是透過和歌字里行間所表達的含義,進行深層語言的對接和加工。不拘泥于一詞一句而追求整體表達效果的實現。最后一種方式是轉譯,這種翻譯方式對譯者的文學功底有著較高的要求,因為在完成意義表達的同時,還要結合中國的詩歌表達形式和特點與和歌的內容進行形與神的匹配,這個時候,和歌的翻譯才算完成。
舉例說明:仁明天皇の皇后(五條后)の屋敷の別棟(西の対)に住んでいた高位の女性に、業平は道ならぬ(「ほいにはあらで」)戀心を懐き、長らく言い寄っていた。ところが女性、一月の十日過ぎに姿を消してしまい、行き先を訊ねたが、知ることはできなかった。一年後、 梅の盛りのころ、月の美しい夜に、去年を懐かしみ、その屋敷に行き、月の傾くまで、人気のない屋敷きに臥せって、次のうたを詠んだ。
這是一首日本著名的和歌,對于它的翻譯,按照上文提到的尤金·奈達的翻譯理論,我們首先要把這首和歌的表達意思搞清楚,實現日語和漢語中詞匯意義表達的一致。通過詞匯對應,我們會大體把這首和歌翻譯為:有一個姑娘,住在皇后的的西面。一個叫業平的青年對她非常愛慕,一直想找機會進行表白,可是一直沒有勇氣。突然有一天,當他下定決心,鼓足勇氣去尋找這位姑娘時,姑娘已經人去樓空不見了蹤影。業平悔恨交加,在每年臘梅盛開的時節就會憂傷感懷,在明月下發呆。一邊吟唱為姑娘寫的和歌,一邊流淚,可以說心碎如月光獨徘徊。
通過第一遍的翻譯,我們完成了句子本身意義的對接,這樣只能讓我們傳達出這首和歌的表達含義,還無法讓讀者感受到這首和歌的語言之美、節奏之美、意境之美。因為和歌是通過在人群中的傳唱而不斷被人所知曉并傳播出去的。所以,我們還要按照這首和歌的表達風格用中國漢語的詩詞,來進行對應的表達和演繹。詩詞是中國老百姓比較熟知的文學藝術的表達形式,所以通過這種對接,和歌的詩歌韻味才會凸顯出來。
用中國詩詞的表達,這首和歌可以翻譯為:月光如水照宮闈,葉平羨女日憔悴。輾轉詳詢女住所,人去樓空百恨生。年年梅花窗前開,歲歲風景人不同。重憶昨日西窗景,往日傷懷復經心。這是用中國唐詩的結構和韻律來進行這首和歌的中文翻譯。這種翻譯會讓人讀來瑯瑯上口,在吟唱之余也會給人以意境的傳遞。當然,同樣的意思不同的人會按照不一樣的形式來進行表達。這種風格不一的表達有利于和歌韻味的全面體現。所以,后人把這首和歌通過這種半文言的方式來進行表達,和歌的審美和意境也得到了非常好的傳遞。
太后之,所在謂五條。時人業平羨西廂女子,然女遷,不得其詳。詢于人,知其所處,遂以幽恨度日。值梅盛,忽憶經年,訪婦之舊居,佇而遠眺,席而凝望,唯覺時移事異。潸然喟然,橫臥檐下,至涼月西沉,又憶經年之情。
結語
和歌語言的翻譯需要的是文化內涵和表達功能的匹配。只有實現這種功能對等的翻譯才會更容易被彼此的文化所接受。日本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家,在歲月歷史的沉淀中,留下了很多藝術的瑰寶和財富,值得我們去進行學習和研究。雖然中日兩國之間在文化體系,發展背景方面有著很大的相似性,但這并不意味著日本的和歌可以輕易的譯成中文從而被我們,特別是那些對日本古典文化充滿興趣的青少年們所接受。所以,建立在功能對等理論的日語中的和歌的翻譯將會推動中日兩國語言和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媛媛 淺論《古今和歌集》脫政治的美學特征 安徽文學2011(2)
[2] 鈴木美惠子. 日本古代文蕓における為七夕伝說受容をめぐつて[A].1976.19-28
[3] 靳衛衛(著)《走進日本》北京:北京語言大 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