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霞 拓淑金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4.23.50
摘 要 目的:探討早期干預對高危兒行為發育的效果。方法: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高危嬰幼兒80例,按自愿原則分為干預組(60例)和未干預組(20例)。對干預組實施康復訓練和家庭運動訓練相結合的系統早期干預,未干預組無系統早期干預。在患兒6個月和1歲時用CDCC嬰幼兒發育檢查量表對兩組進行粗大運動、精細運動、自我照顧、認知社交4部分內容評分,最終整合評估兩組運動發育指數(PDI)和智力發育指數(MDI)并作比較。結果:干預組運動發育指數、智力發育指數均明顯高于未干預組,后遺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未干預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開展高危兒篩查與干預訓練,降低高危兒腦癱及智力落后的發生率,提高家長認識,提高依從度,保障高危兒篩查工作更好的開展,最終達到提高兒童身心健康的目的。
關鍵詞 高危兒;早期干預;理論;實踐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arly intervention in high-risk infants
Wang Lixia,Tuo Shuji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750004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early intervention on high-risk infants behavior development.Methods:80 cases of high risk infants were selected from December 2011 to December 2013.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voluntary,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60 cases) and the non intervention group(20 cases).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given early intervention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bined with home exercise training.The non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without early intervention system.During the 6 months and 1 years,the CDCC infant development checklist were used to assesed fine motor,self care,cognitive social part of the contents in high risk infants of two groups,and finally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PDI) and the mental development index(MDI) of two groups were assesed and compared.Results:Physical development index and the mental development index of high-risk infa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n intervention group.The incidence of sequela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non intervention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risk infants screening and intervention training,cerebral palsy and mental retardation rate in high-risk infants are reduced;parents knowledge and compliance are improved;the screening of high risk infants can developed better;and finally reach the goal of improving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Key words High risk infants;Early intervention;Theory;Practice
高危兒,是指在指胎兒母體期或新生兒期的身體與心理發育存在危險,尤其是腦發育存在高危因子影響的新生兒。高危兒潛在風險極大,如不及時診治和干預,將對孩子身心健康產生極大的消極影響。隨著醫學的不斷前進,大部分高危兒經有效干預可完全健康生長發育。但仍有部分高危兒因危險因素導致腦損傷,產生腦癱、智力發育緩慢、精神不佳等狀況,直接影響到新生兒身心健康。規避和防范高危兒腦部損傷,及時進行干預訓練,提升高危兒身心發育水平和生存質量,是當前業界普遍關注的重大課題。我中心對該課題進行研究,選取部分0~1歲高危兒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展開門診康復訓練結合家庭運動訓練的早期干預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endprint
資料與方法
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高危兒(0~1歲),采用醫學界普遍認可的52項神經運動學檢查,通過對高危兒的運動情況、反應情況、原始反射情況、視聽情況、肌張力情況、姿勢等進行檢測,共計篩出高危兒8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男42例、女38例,初始就診時間為出生第42天。按自愿原則分為干預組60例和未干預組20例。兩組的病情分布、出生體質、性別分布、出生方式、所處家庭環境等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方法:①干預組:制定早期干預訓練計劃,采用門診康復訓練和家庭干預模式相結合,干預計劃主要以Bobath運功療結合引導式教育的方法,在我中心門診進行視覺、聽覺刺激,主動、被動體操、爬行、翻身、抬頭、站走等運動訓練;且對高危兒家長進行指導,開展家庭視聽感觀刺激、撫觸按摩及科學運動訓練等家庭干預,定期對高危兒進行評估。②未干預組:沒有進行系統的早期干預。并分別于患兒6個月、1歲時用CDCC嬰幼兒發育檢查量表對兩組高危兒進行粗大運動、精細運動、自我照顧、認知社交4部分內容評分,最終整合評估運動發育指數(PDI)和智力發育指數(MDI)并作比較。
統計學分析:研究中所得到的相關數據采用SPSS 12.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處理分析,各項參數以(x±s)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
結 果
兩組行為發育商(DQ)比較:6個月時,兩組行為發育商在粗大運動、精細運動、自我照顧、認知社交4部分內容中評分中,干預組明顯優于未干預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歲時,兩組行為發育商在粗大運動、精細運動、自我照顧、認知社交4部分內容中評分中,干預組明顯優于未干預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MDI、PDI檢測情況比較分析:干預組6個月和1歲時的MDI、PDI皆優于未干預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兩組預后結果比較:干預組在2~6個月時發現中樞性協調障礙者12例,經持續干預,12個月時全部呈健康狀態。未干預組在2~6個月時,檢測發現呈現中樞性協調障礙者17例。在無持續干預情況下,12個月時發展為腦癱者8例、癲癇狀況者2例、聽力障礙者4例。結果表明:干預組經持續、系統的門診結合家庭干預后,效果明顯優于未干預組。
討 論
隨著醫學的不斷前進和新生兒監護技術的創新發展,大部分高危兒經有效干預可健康發育。但高危因素多維存在,從母體到出生,從身體到心理,從主觀到客觀因素都可能對胎兒及新生兒造成高危風險,如不及時發現并進行持續有效干預,極可能引發高危兒腦損傷,甚至產生腦癱、精神異常等高危兒情況,給當事家庭造成打擊,引發不和諧情況,影響我國人口素質的整體提升。據近年相關調查顯示,7.8%的早產兒會發展為智力低下,窒息兒的比例也高達4%~7%,而且常伴有精神異常、視聽障礙等情況。
在本研究中,干預組自出生后即展開監護,我中心和新生兒家庭雙方聯手,對高危兒進行早期干預、系統保健。并及時隨訪追蹤病情進展,開展針對性的早期康復措施,盡量改善高危兒的中樞神經系統,避免腦損傷甚至腦癱狀況的發生。結果顯示,早期干預組DQ(粗大運動、精細運動、自我照顧、認知社交)以及MDI、PDI發育指數均明顯高于未干預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所以,在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對高危兒進行早期干預及康復治療,可最大限度減輕高危因素帶來的不良后果。
參考文獻
[1] 鄭文.高危兒早期干預理論與實踐[J].當代醫學,2014,9(1):15-16.
[2] 黃友旗.高危兒神經行為發育監測及早期干預[J].中國康復,2009,10(4):233-234.endprint
資料與方法
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高危兒(0~1歲),采用醫學界普遍認可的52項神經運動學檢查,通過對高危兒的運動情況、反應情況、原始反射情況、視聽情況、肌張力情況、姿勢等進行檢測,共計篩出高危兒8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男42例、女38例,初始就診時間為出生第42天。按自愿原則分為干預組60例和未干預組20例。兩組的病情分布、出生體質、性別分布、出生方式、所處家庭環境等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方法:①干預組:制定早期干預訓練計劃,采用門診康復訓練和家庭干預模式相結合,干預計劃主要以Bobath運功療結合引導式教育的方法,在我中心門診進行視覺、聽覺刺激,主動、被動體操、爬行、翻身、抬頭、站走等運動訓練;且對高危兒家長進行指導,開展家庭視聽感觀刺激、撫觸按摩及科學運動訓練等家庭干預,定期對高危兒進行評估。②未干預組:沒有進行系統的早期干預。并分別于患兒6個月、1歲時用CDCC嬰幼兒發育檢查量表對兩組高危兒進行粗大運動、精細運動、自我照顧、認知社交4部分內容評分,最終整合評估運動發育指數(PDI)和智力發育指數(MDI)并作比較。
統計學分析:研究中所得到的相關數據采用SPSS 12.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處理分析,各項參數以(x±s)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
結 果
兩組行為發育商(DQ)比較:6個月時,兩組行為發育商在粗大運動、精細運動、自我照顧、認知社交4部分內容中評分中,干預組明顯優于未干預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歲時,兩組行為發育商在粗大運動、精細運動、自我照顧、認知社交4部分內容中評分中,干預組明顯優于未干預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MDI、PDI檢測情況比較分析:干預組6個月和1歲時的MDI、PDI皆優于未干預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兩組預后結果比較:干預組在2~6個月時發現中樞性協調障礙者12例,經持續干預,12個月時全部呈健康狀態。未干預組在2~6個月時,檢測發現呈現中樞性協調障礙者17例。在無持續干預情況下,12個月時發展為腦癱者8例、癲癇狀況者2例、聽力障礙者4例。結果表明:干預組經持續、系統的門診結合家庭干預后,效果明顯優于未干預組。
討 論
隨著醫學的不斷前進和新生兒監護技術的創新發展,大部分高危兒經有效干預可健康發育。但高危因素多維存在,從母體到出生,從身體到心理,從主觀到客觀因素都可能對胎兒及新生兒造成高危風險,如不及時發現并進行持續有效干預,極可能引發高危兒腦損傷,甚至產生腦癱、精神異常等高危兒情況,給當事家庭造成打擊,引發不和諧情況,影響我國人口素質的整體提升。據近年相關調查顯示,7.8%的早產兒會發展為智力低下,窒息兒的比例也高達4%~7%,而且常伴有精神異常、視聽障礙等情況。
在本研究中,干預組自出生后即展開監護,我中心和新生兒家庭雙方聯手,對高危兒進行早期干預、系統保健。并及時隨訪追蹤病情進展,開展針對性的早期康復措施,盡量改善高危兒的中樞神經系統,避免腦損傷甚至腦癱狀況的發生。結果顯示,早期干預組DQ(粗大運動、精細運動、自我照顧、認知社交)以及MDI、PDI發育指數均明顯高于未干預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所以,在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對高危兒進行早期干預及康復治療,可最大限度減輕高危因素帶來的不良后果。
參考文獻
[1] 鄭文.高危兒早期干預理論與實踐[J].當代醫學,2014,9(1):15-16.
[2] 黃友旗.高危兒神經行為發育監測及早期干預[J].中國康復,2009,10(4):233-234.endprint
資料與方法
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高危兒(0~1歲),采用醫學界普遍認可的52項神經運動學檢查,通過對高危兒的運動情況、反應情況、原始反射情況、視聽情況、肌張力情況、姿勢等進行檢測,共計篩出高危兒8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男42例、女38例,初始就診時間為出生第42天。按自愿原則分為干預組60例和未干預組20例。兩組的病情分布、出生體質、性別分布、出生方式、所處家庭環境等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方法:①干預組:制定早期干預訓練計劃,采用門診康復訓練和家庭干預模式相結合,干預計劃主要以Bobath運功療結合引導式教育的方法,在我中心門診進行視覺、聽覺刺激,主動、被動體操、爬行、翻身、抬頭、站走等運動訓練;且對高危兒家長進行指導,開展家庭視聽感觀刺激、撫觸按摩及科學運動訓練等家庭干預,定期對高危兒進行評估。②未干預組:沒有進行系統的早期干預。并分別于患兒6個月、1歲時用CDCC嬰幼兒發育檢查量表對兩組高危兒進行粗大運動、精細運動、自我照顧、認知社交4部分內容評分,最終整合評估運動發育指數(PDI)和智力發育指數(MDI)并作比較。
統計學分析:研究中所得到的相關數據采用SPSS 12.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處理分析,各項參數以(x±s)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
結 果
兩組行為發育商(DQ)比較:6個月時,兩組行為發育商在粗大運動、精細運動、自我照顧、認知社交4部分內容中評分中,干預組明顯優于未干預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歲時,兩組行為發育商在粗大運動、精細運動、自我照顧、認知社交4部分內容中評分中,干預組明顯優于未干預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MDI、PDI檢測情況比較分析:干預組6個月和1歲時的MDI、PDI皆優于未干預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兩組預后結果比較:干預組在2~6個月時發現中樞性協調障礙者12例,經持續干預,12個月時全部呈健康狀態。未干預組在2~6個月時,檢測發現呈現中樞性協調障礙者17例。在無持續干預情況下,12個月時發展為腦癱者8例、癲癇狀況者2例、聽力障礙者4例。結果表明:干預組經持續、系統的門診結合家庭干預后,效果明顯優于未干預組。
討 論
隨著醫學的不斷前進和新生兒監護技術的創新發展,大部分高危兒經有效干預可健康發育。但高危因素多維存在,從母體到出生,從身體到心理,從主觀到客觀因素都可能對胎兒及新生兒造成高危風險,如不及時發現并進行持續有效干預,極可能引發高危兒腦損傷,甚至產生腦癱、精神異常等高危兒情況,給當事家庭造成打擊,引發不和諧情況,影響我國人口素質的整體提升。據近年相關調查顯示,7.8%的早產兒會發展為智力低下,窒息兒的比例也高達4%~7%,而且常伴有精神異常、視聽障礙等情況。
在本研究中,干預組自出生后即展開監護,我中心和新生兒家庭雙方聯手,對高危兒進行早期干預、系統保健。并及時隨訪追蹤病情進展,開展針對性的早期康復措施,盡量改善高危兒的中樞神經系統,避免腦損傷甚至腦癱狀況的發生。結果顯示,早期干預組DQ(粗大運動、精細運動、自我照顧、認知社交)以及MDI、PDI發育指數均明顯高于未干預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所以,在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對高危兒進行早期干預及康復治療,可最大限度減輕高危因素帶來的不良后果。
參考文獻
[1] 鄭文.高危兒早期干預理論與實踐[J].當代醫學,2014,9(1):15-16.
[2] 黃友旗.高危兒神經行為發育監測及早期干預[J].中國康復,2009,10(4):233-2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