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國王學院國王政策研究所訪問教授、主席尼克·巴特勒近日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稱:在美國和一些歐洲大國苦苦思索它們應不應該——以及如何——進行干預以阻止伊拉克解體的同時,對伊拉克石油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的中國卻在袖手旁觀。美國總統奧巴馬此前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談到伊拉克局勢時,稱中國在過去30年間一直在“搭便車”。
政策方向未變,合作力度加強
安惠侯(中國前駐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巴勒斯坦、黎巴嫩、埃及大使)
中國一貫重視中東地區。1949年成立的新中國積極支持中東地區國家民族解放和捍衛獨立的斗爭。巴勒斯坦老一代領導人中許多曾在中國接受教育,阿爾及利亞在對抗法國殖民勢力時曾向中國學習打游擊戰。
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上升,中東地區、阿拉伯國家內部出現一種“向東看”的政治傾向。向東看就是向亞洲看,主要就是向中國看,這些國家有強烈愿望同中國發展關系。
在中東地區事務上,中國不具備主導地位和主導能力。伊拉克教派沖突不斷,敘利亞內戰停不下來,地區恐怖極端勢力猖獗,都是美國中東政策帶來的惡果,怎可指望中國承擔起止息干戈、恢復地區秩序的責任?
但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對于熱點問題集中的中東地區不能忽視,要投入更多力量。比如,中國同時與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保持良好關系,外交部長王毅訪問埃及時提出解決巴以沖突五點倡議,敦促雙方立即全面停火。
另外,目前中國進口石油占總能源需求的一半以上,其中50%以上來自中東。該地區對中國經濟至關重要。
因此,中國對中東政策的基本方向沒變,而合作力度在加強,合作范圍更廣闊。中國與中東地區國家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展親睦關系,不是為了掠奪資源,更不是新殖民主義。
中東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處。未來,“一帶一路”戰略理念將引領中阿合作。
樹大招風的“戰略困境”要求精密外交
楊希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奧巴馬說中國“搭便車”,這是個偽命題。經濟全球化趨勢勢不可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搭誰的便車,這筆賬算不清楚。
如果一定要算,我們不妨看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中國頂住巨大壓力,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并通過國際機構和雙邊援助支持東南亞經濟,充分展現了負責任的大國風范;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后,G20成為新的全球經濟治理平臺,中國功不可沒;更有中國頂住國際金融危機率先強力恢復,對全球經濟的貢獻率超50%。如果中國當時以鄰為壑,美國不知道還要在金融危機的泥潭里掙扎多久。
奧巴馬狹隘“蹭車論”的重要依據是中國在軍事干預伊拉克內政領域沒有“出力”,而倘若中國真的派兵,對方又會趁機渲染中國軍事擴張論,這是中國在崛起過程中的戰略困境。
這一困境要求中國外交更精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對中東政治事務的參與程度,同經濟領域的確存在一定的反差。
毛澤東說,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中國要積極參與中東事務,但決不當頭。在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前提下,同地區有關政治勢力開展對話與合作;主張通過對話、談判解決地區爭端;要努力發揮政治、外交、經濟作用以及聯合國機制下的軍事維和作用。
在亂局中繼續尋求經貿合作機會
呂迎旭(新華社前駐巴勒斯坦記者)
美國是對中東地區局勢最有影響力的國家,英、法、德等國更多的是給美國“搭戲”,俄羅斯、中國則處于外圍。除美國之外的國家即使想插手,也插不進去。
比如,中國希望參與巴以問題的解決,制定了特使機制,中東問題特使吳思科每年會到訪巴以地區兩次,但所能做的,主要是重申中國希望通過政治談判解決巴以問題的一貫立場。
今年中國特使在卡塔爾會見了一直避諱不見的哈馬斯領導人邁沙阿勒,這是一大突破。但是,巴以問題的解決、和平進程仍然掌握在美國的手中。
巴以雙方對這一現實也很清楚,他們對除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能發揮作用不抱過多期望。對中國,巴方除了希望獲得援助外,還希望和這一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保持良好關系;以色列則更關注中國這個大市場,側重于保持和中國的貿易往來。
目前,伊拉克北部被極端勢力“伊斯蘭國”占領大片土地,美國已經對其進行空襲。想介入伊拉克大局,左右發展方向,必須進行軍事干預,但這有違中國“和平發展”的愿景和“不干涉內政”外交原則。
中東與我國利益攸關,但目前我們無法介入,所以不妨在亂局中繼續尋求經貿合作機會。
“仗劍經商”是必然道路
梅新育(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海外“維穩”規模已經不小,尤其在亞洲和非洲,至遲從本世紀第二個十年起,中國就已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向非洲派駐維和部隊人數最多的國家,2013年又首次從沈陽軍區抽調大約一個營的成建制作戰部隊駐扎馬里。所謂“搭便車”之說,充分暴露了奧巴馬的小家子氣。
在保護中國海外權益和國民人身安全、海外維穩問題上,我們需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堅持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傳統原則;二是要與東道國各方建立盡可能廣泛的友好關系;三是要準確評估安全形勢,確保我們有適當的機制和能力及時撤離風險地區。
必要時,軍隊要發揮相應作用。一個海外利益不斷增長的大國最終必然要走上“仗劍經商”的道路,關鍵在于目標必須限于保護自己而不是窮兵黷武、甚至為他人火中取栗。
在動用武力開展海外維穩方面,東南亞是我國首要的必保之地;西亞、北非和巴基斯坦、阿富汗是泥潭火坑,除非打世界大戰,否則向那里派出實戰兵力應僅限于救援數量較多的中國國民。
倘若我們如同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那樣在這一地帶的“維穩”中投入過大力量,在伊斯蘭極端主義仍將持續膨脹20年以上的背景下,中國就會墮入西方彀中,深陷“伊斯蘭陷阱”,在沒有太大經濟潛力的地方徒然消耗我們的國力。
進一步考察,阿拉伯目前的戰亂無礙于穩定的石油供給,甚至會穩定、增加原油生產并推動油價下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