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
移居加國兩年多,一直沒去醫院看過病。直到一場突如其來的急性支氣管炎,發燒、失聲、整天咳嗽,有時晚間咳得無法入睡,才不得不第一次去見了家庭醫生。
家庭醫生是加拿大醫療系統的第一關。通常每個家庭醫生都會負責“照顧”少則三個、多則十個家庭的日常健康狀況。
家庭醫生也稱全科醫生,通常分為兩類。一類是真正意義上的“家庭”醫生,他們會在自己的家里給病人看病,或者出診去病人家看病,尤其對象是老人或小孩時。另一類家庭醫生同時也是診所醫生,除了照顧自己負責的家庭,也為沒有家庭醫生或不想等待預約的病人看病。他們以專屬家庭看病為優先,其余時間用于隨診病人。這類家庭醫生通常三人左右合伙開辦一個診所,共用護士、前臺和醫療設備等。相較于前者,他們是患者更好的選擇,因為通常設施更好,臨床經驗也更豐富。
只有當家庭醫生認為病情足夠嚴重時,才會將病人轉到專科醫生處,這時你才算真正“去醫院”。
我們的家庭醫生恰好是后者。我先生打了電話給診所,助手大致詢問了狀況后給出兩個選擇:一是可以馬上來診所,但需要等待一會;二是預約明天上午,無需等待。鑒于我的樣子比較痛苦,我先生選擇了前者。
坦白地說,加拿大的診所幾乎顛覆了我對醫院的所有常規想象。診所開在一幢四層寫字樓的二樓,接診室也就20平方米左右,除了接診臺,只有讓病人就坐等待的幾排椅子,沒有一絲醫院的消毒水味兒。與其說是診所,更像是某個公司的會議室。
再走進去,一條走廊的左右兩邊都是一間間五六平方米、與國內類似的小診間。但讓我感興趣的是,這里不是病人挨個進診間去“看”醫生,而是每個病人等在一個診間里,醫生一間間地過來“看”你。絕不會出現你正看著病,其他病人不由分說沖將進來,或是一堆病人圍著一個醫生亂哄哄說話的狀況,極大地保證了私密性。每個小診間里都設施齊全,除了常規醫療設備,連一次性內褲和衛生巾都有。
登記后,護士告之在我們前面還有五位病人。我松了口氣,心想半個小時應該就能見到醫生了吧,誰知這一等就是將近3小時。本想抱怨這里醫生效率太低,但后來輪到我時,才明白這里的醫生看一個病人為什么需要那么長的時間。
沒有不耐煩的語氣,也沒有趕時間的節奏,家庭醫生先是詳細詢問了家庭病史,然后又耐心地詢問了病情。而鑒于我的“失聲”和英語狀況,他居然不厭其煩在電腦上全程使用Google翻譯軟件問診,務必希望我盡量準確地理解他的問題并描述我的病癥。而檢查口腔及喉嚨時,他事先告之可能會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來檢查,過程中若我感到任何不適,請示意他停下,讓我休息和調整。
就這樣,一個口腔咽喉檢查,持續了大約10分鐘,中間果然休息了兩次。檢查之后家庭醫生又詳細詢問過敏藥物史和手術史等,才開出一張驗血單和處方單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