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華莉+楊湘江
【摘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是我黨長期探索治國建軍規律的經驗總結,是實現富國與強軍相統一的必然選擇,更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重要目標和艱巨任務。軍民融合式發展,是新世紀新階段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新情況和新問題。本文從科研院所工作實際出發,總結經驗,探索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新思路與新方法,以期對促進軍民融合又好又快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關鍵詞】軍民融合;國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研院所
軍民融合式發展是黨和國家一以貫之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實現“強國夢”、“強軍夢”的必然途徑。新中國建立之初,國民經濟完全崩潰,百廢待興。面對國防建設亟待加強,從戰爭廢墟中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極為繁重的形勢,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兩手抓”的思想。即一手抓國防建設,建立強大的國防軍鞏固國防;一手抓經濟建設,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基本好轉,為新中國的經濟大發展奠定基礎。自此以后,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一貫堅持軍民結合的原則與傳統。在黨中央領導下,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軍地各級黨組織大力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作為國家林業局直屬的林業綜合性科研院所,多年來一直同國防大學、軍事科學院、總參三部、總參作戰部、北京軍區警衛三團等周邊近鄰保持著多年友好關系。本文從多年實踐與工作經驗出發,在新形勢下就如何加強軍民融合式發展,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1強化軍民融合式發展的認識
軍民融合式發展是我黨我軍人民戰爭思想精髓的繼承和發揚,是新的歷史時期促進具有中國特色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軍民融合式發展內涵豐富,既具有軍民融合的一般特征,也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對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問題國內學界也展開過廣泛而深入的研討,并從不同角度對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的內涵進行了界定。
軍民融合,是指通過打破“軍”與“民”相互分割和自成體系的封閉系統,促進“軍”和“民”之間全領域、全要素、全方位的物質和信息等交流與滲透,從而形成一個軍民兼容、相互協調和良性互動的開放對流系統[1]。軍民融合的本質特點,就是富國與強軍,互兼共容,互促共長。從軍民融合的根本利益看,對提升國防實力和經濟實力都大有益處。軍民融合式發展,本身具有著多方面優勢。
1.1新時期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的戰略抉擇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的戰略思想”,這是黨的代表大會首次提出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戰略方針。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明確了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戰略目標和舉措,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堅持富國與強軍相統一,加強軍民融合式發展戰略規劃、體制機制建設、法規建設?!盵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改革目標和任務做出了具體的部署[4]。
1.2促進我軍國防后備力量建設的迫切需要
國防在于人民群眾的力量和科技的創新,國防后備力量建設的突出特點是“軍民結合、寓兵于民”。堅持軍民融合式發展,有利于進一步整合軍地資源,實現優長互補,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發揮軍地先進技術優勢,更有助于協調軍地力量,實現雙贏。因此,軍民融合既是國防后備力量建設創新發展的緊迫需要,又是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軍隊保障體系,加快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實現富國與強軍相統一的正確選擇。
1.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有力補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國根本的發展道路,而軍民融合式發展,是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補充和發展。我國要想在世界新軍事變革大潮中爭取主動,就必須健全完善相關體制機制,走一條軍民融合式發展之路,確保軍隊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使命。
2探索軍民融合式發展的實踐
中國林科院與多家部隊機關為鄰,多年來形成了和諧融洽的關系與良好的傳統。院分黨組也結合自身特點,自覺當好軍民融合的橋梁和紐帶,推進和諧院所建設,為院所發展和軍民融合發展做出了貢獻。
2.1加強領導形成軍民團結好局面
林科院分黨組高度重視以雙擁工作為重要內容的精神文明建設,堅持將雙擁工作納入黨建精神文明建設中。每年初在院黨建暨政研會年會上,做到黨建、精神文明建設和業務工作同部署、同要求。多年前,中國林科院就特別成立了雙擁工作、精神文明建設等14個領導小組,由分管院領導任組長,相關處室負責人參加并制定相應工作制度,各所中心成立相應機構。形成黨政工團齊抓共管、擁軍擁政、整體推進的良好局面。
2.2利用優勢營造科技擁軍好氛圍
林科院還充分發揮林業科研行業優勢,廣泛開展科技擁軍、智力擁軍活動,幫助周邊基層部隊舉辦計算機培訓班,協助培訓技術骨干、革新裝備器材,促進部隊戰斗力提升。近年來,院分黨組和京區黨委利用春節和“八一”建軍節等節假日,走訪慰問周邊的部隊和機關,受到了廣大指戰員的歡迎。
例如,2003年“八一”建軍節前夕,林科院領導走訪了國防大學、軍事科學院和總參三部。林業專家與部隊的軍事專家進行座談,共同探討建設鋼鐵長城和綠色長城的經驗,交流探索一些共性的問題。時任國防大學邢世忠校長正式邀請江澤慧院長和林科院專家學者到國防大學講學、作報告,幫助軍隊高中級領導干部更多地了解我國生態環境和林業現代化建設情況,共同促進我國生態建設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每年“八一”期間走訪周邊部隊官兵,致以節日的慰問,已經成為中國林科院的常態化和持續化活動。
在走訪互動中,中國林科院也多次邀請國防大學、軍事科學院的專家來院做報告。2012年,邀請了國防大學李莉教授來院作國防教育報告,提高了廣大職工國防知識和國家安全憂患意識。2013年,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2周年,邀請了軍事科學院軍事專家羅援少將作報告。通過報告的學習,廣大職工了解了當前世界軍事動態,受到很大的鼓舞和激勵,紛紛表示將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自覺地擁護中央的各項對外政策,維護中央的權威,做好本職工作,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自己的努力。
為了提高軍民融合共建的水平,使活動制度化,2009年,林科院與北京軍區警衛一師三團簽訂雙擁共建協議。協議規定,在雙擁共建活動中,三團為中國林科院組織“軍營一日”、軍訓等活動提供教員,協助組織相關的文體活動。中國林科院為三團培訓微機、網絡技術等軍地兩用人才提供科技支撐,雙方開展合作交流,攜手創建和諧單位。雙方表示在未來的合作與發展中,將進一步發揮各自優勢,相互支持,共同發展。
另外,中國林科院按照氣候帶研究林業,在京外有11個研究所、中心,軍民融合式發展共建不僅僅局限在京內,京外院所科技擁軍方面也有著突出成就。我院所屬的桉樹研究開發中心位于廣東省南海之濱的湛江,與海軍南海艦隊門診部的共建活動已有13年歷史。桉樹中心邀請部隊官兵到南方國家級林木種苗示范基地參觀座談,南海艦隊司令員和政委應邀到南方種苗基地視察指導。兩個單位互學互助,在各自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成績,南海艦隊門診部被評為全軍優秀門診部,桉樹中心被評為湛江市文明單位,科研成果豐碩喜人。
2.3開展走訪鞏固軍民關系好傳統
互訪互動,走進軍營,融洽軍民關系,是科研院所加強軍民團結的重要經驗。原林科院院長江澤慧曾邀請周邊的國防大學、軍事科學院和總參三部領導到林科院視察,介紹我院改革發展情況和林業跨越式發展的信息,并多次帶領院班子成員到部隊機關走訪慰問。在青龍橋雙擁領導小組的協調下,林科院也踴躍參與雙擁活動。
除上述與周邊部隊機關單位互訪已形成制度外,每逢佳節,林科院還進一步發揚優良傳統,在全院范圍內營造良好的擁軍氛圍。中國林科院先后承辦青龍橋地區雙擁工作領導小組春節軍政座談會,開展慰問子弟兵活動,支持部隊建設和發展。并與周邊部隊開展大合唱、文藝聯歡、籃球、乒乓球和棋類比賽,活躍了軍地雙方的文體生活,融洽了軍民關系,推進了雙方的軍民融合式發展建設。
為配合海淀區創建“國家衛生區”活動,中國林科院多次組織院區清潔日活動,中央警衛團四大隊和北京軍區警衛三團多次派來官兵,與我院職工一道義務勞動,為創建優美環境付出辛勤的汗水。我院提供自行開發的優良樹種、花卉和草種,協助有關部隊做好綠化美化工作。軍民互助雙贏,鑄就了新時期軍民魚水情。
2.4解決安置保持院所發展好勢頭
據統計,近30年來,我院接收復轉軍人140多名,50多人在副處級以上領導崗位任職,其中司局級10多人。中國林科院按照上級的要求,努力做好復轉軍人安置工作。院分黨組還鼓勵復轉軍人繼續發揚優良傳統,永葆革命軍人本色,幫助他們主動投身全院的改革與發展。復轉軍人們發揚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埋頭苦干,默默奉獻,為林業科技發展和我院建設貢獻力量,十多名復轉軍人擔任的黨委(黨總支)書記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1年,我院京區和熱帶林業實驗中心都榮獲了全國文明單位稱號。我院所屬的熱帶林業實驗中心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友誼關附近,與越南有150公里邊防線。多年來,該中心幫助解決駐軍家屬的安置問題,部隊協助做好20多萬畝山林的防火防盜工作。這項至高榮譽給中國林科院的工作作了最好的詮釋和最高褒獎,林科院也將以此為新的動力和起點,樹立新的更高的目標,深化創新實踐,推進科學發展,不斷提升社會效益,不斷加強兩個文明建設,為建設世界一流的林業科研院所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3探索軍民融合式發展新途徑
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既是我國主動順應世界科技革命和世界新軍事革命的重大戰略抉擇,也是走中國特色富國強軍之路的必然選擇。走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是一項長期艱巨復雜的系統工作。因此,對于新時期下軍民融合式發展的實踐,仍然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探索新途徑和新方法。
3.1開展軍民融合共建活動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動軍民融合式發展,必須充分發揮各級雙擁辦的作用,不斷創新共建的方式,協調軍地雙方,將軍民融合式發展真正落實到實處。海淀區雙擁辦、青龍橋雙擁領導小組以軍民共建為事業,協調軍地雙方,充分發揮了作用。因此,應進一步總結成功經驗,加強組織領導,完善雙擁工作制度,健全雙擁工作機制,落實各項雙擁優撫優待安置政策,提高本地區軍民融合式發展工作的質量效益。通過進一步組織協調召開軍民融合工作領導小組會議、軍地聯席會議、雙擁工作聯絡員會議,加強軍政軍民團結,指導各成員單位、各部門開展擁軍活動。
3.2樹立軍民融合發展理念
在軍民互辦實事中增強活力,在解決熱點難點問題上促進融合,創新軍民共建活動載體,完善共建制度,不斷豐富軍民融合發展的內涵。軍民融合發展要突出院所與部隊互辦實事,簽訂共建公約,制定共建活動制度,不斷增強雙擁共建活力。通過形式多樣的共建活動,達到軍民共建共贏,促進軍民團結,密切軍民關系。同時適時表彰軍民共建活動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最終調動軍民融合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3營造軍民融合發展氛圍
加大相關宣傳,大力宣傳近年來本院、本地區、街道涌現出來的軍民融合發展工作先進典型,進一步提高全民軍民融合發展意識。認真規范本地區硬件設施建設,逐步增添高質量的軍民融合發展宣傳設施,形成醒目、直觀、良好的宣傳環境。把宣傳與服務融為一體,優化軍民融合發展工作的社會環境,營造濃厚軍民融合發展氛圍。
3.4貢獻林業科研院所力量
作為林業科研院所,應充分發揮林業科技優勢與地方優勢,幫助周邊部隊解決軍地兩用人才培養等實際困難。周邊各部隊也要發揮組織嚴密、突擊力強的優勢,調動駐軍部隊官兵的積極性,支持援助重點建設工程項目,參加幫困助殘、捐資助學等社會公益事業活動,為海淀區的軍民融合式發展奉獻力量。
3.5探索軍民融合發展新路
開展調查研究,準確掌握軍民融合發展工作現狀,強化指導,提高實效。不斷提高軍民共建覆蓋面,認真借鑒軍民融合發展經驗,開展“社區文化進軍營”、“軍營文化進社區”系列活動。年內適時召開經驗交流會,進一步探索行之有效的組織形式,使之形成制度,形成工作規范。通過提煉共性經驗,增強開展軍民融合式發展工作的能力,不斷拓寬工作領域和范圍,努力擴大軍民融合式發展的社會基礎。
胡錦濤同志強調,我們必須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5]。這是我黨著眼全面增強國家戰略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面對新形勢,我們要牢牢抓住發展機遇,緊緊圍繞服務和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這個大局,科學把握其時代內涵和主要任務,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進雙擁共建工作,不斷鞏固和開創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新局面。
【參考文獻】
[1]杜人淮.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內涵、特征與實現形式[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3(6):78.
[2]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
[3]王碧翠,陳雪冰,張仕剛.軍民融合式發展的若干問題研究[J].科技世界,2013(34):193.
[4]陳敏爾.科學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戰略思考[J].國防,2013(9):4.
[5]唐文海,劉斌.軍民融合式發展應努力破解“落地難”[J].國防,2013(11):8.
[責任編輯:劉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