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 桐 王 璇
(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電診科彩超室,遼寧 沈陽 110024)
肩關節是全身活動范圍最大的關節,其主要是依靠肩關節周圍肌肉形成的肩袖維持肩關節的穩定和活動。隨著年齡的增長,肩袖肌腱退行性變引發的肩袖損傷的發病率逐漸升高〔1〕。以往在肩袖損傷的診斷方面,以MRI應用較多〔2〕,目前,高頻超聲因其具有實時動態、無創性等優點,已經逐漸成為臨床診斷肩袖損傷的常用方法〔3〕。同時,隨著肩關節鏡手術技術的完善和發展,已逐漸成為肩袖損傷診斷的金標準及治療的首選,廣泛應用于臨床〔4〕。本研究應用高頻超聲對肩袖損傷進行診斷,并與肩關節鏡鏡下診斷行對比分析,旨在評價高頻超聲在肩袖損傷中的診斷價值。
1.1研究對象 回顧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做肩部超聲檢查,并經肩關節鏡檢查或手術臨床確診的41例患者,其中男26例,女15例,年齡45~71歲,平均(63±8)歲。均符合關節鏡手術適應證,其中28例體格檢查懷疑肩袖損傷,保守治療1~2個月癥狀無改善后行關節鏡手術,13例急性創傷史或短期癥狀加重,經3~4 w保守治療無明顯改善后手術。
1.2儀器與方法 采用Philips iU 22 超聲診斷儀,4~8 MHz寬頻線陣探頭;Siemens Acuson Sequoia 512超聲診斷儀,選擇15L8W-S高頻探頭,探頭頻率8-14 MHz。患者取坐位,肩關節掃查采用Teefey等〔5〕制定的檢查規范,依次檢查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肩胛下肌腱、岡上肌腱、岡下肌腱、小圓肌腱的長軸及短軸切面。檢查過程中,注意調整盂肱關節位置,動態觀察患側肩袖,并進行雙側肩關節的對比掃查。
1.3超聲診斷標準 參考Zehetgruher等〔6〕提出的診斷標準,①肌腱變薄、肌腱內低回聲或異常混合回聲提示肩袖肌腱內部撕裂;②肌腱局部缺損提示肌腱局部的部分撕裂;③局部肩袖肌腱解剖結構的消失提示肩袖局部全層撕裂;④肩袖肌腱解剖結構完全消失提示肩袖大面積全層撕裂。根據肩袖肌腱損傷程度將前兩類肩袖損傷歸為部分撕裂,后兩類歸為全層撕裂。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以肩關節鏡手術結果作為金標準,回顧性分析超聲診斷肩袖損傷的靈敏度、特異度,對準確度行χ2檢驗。
2.1超聲診斷與關節鏡診斷結果 超聲診斷肩袖損傷33例,正常肩袖8例。其中岡上肌腱損傷27例,肱二頭肌長頭腱損傷3例,岡上肌合并肱二頭肌長頭腱損傷2例,肩胛下肌腱損傷1例。其中伴有三角肌下滑囊積液31例。關節鏡手術診斷肩袖損傷37例,正常肩袖4例。其中岡上肌腱損傷31例,肱二頭肌長頭腱損傷2例,岡上肌合并肱二頭肌長頭腱損傷3例,肩胛下肌肌腱損傷1例。超聲診斷肩袖損傷的敏感性為86.5%(32/37),特異性為75.0%(3/4)。超聲與關節鏡對肩袖損傷的診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圖1。

表1 超聲診斷與關節鏡診斷結果(肩)
33例肩袖損傷超聲診斷與關節鏡手術結果:9例肩袖部分不顯示和1例肩袖不顯示,關節鏡手術結果為肩袖肌腱全層撕裂。7例為肩袖肌腱局部缺損,關節鏡手術結果為肩袖肌腱局部的部分撕裂。14例局部異常回聲(包括5例局部低回聲,9例混合性回聲),13例關節鏡手術診斷為肩袖肌腱內部撕裂,1例異常回聲關節鏡手術顯示為正常肩袖組織,肌腱完好。2例肩袖局部減薄,關節鏡手術結果為肩袖肌腱內部撕裂。見圖2,圖3。
2.2隨訪情況 術后隨訪時間3~21個月,平均8個月。根據美國加州洛杉磯大學(UCLA)肩關節評分標準評估,優21例,良12例,可8例,優良率達80.5%。

圖1 可見三角肌下方肱二頭肌長頭腱之間的無回聲區,為關節腔滑囊積液

圖2 岡上肌肌腱全層撕裂圖片,顯示局部肌腱缺損,回聲中斷,內部為無回聲充填

圖3 岡上肌肌腱部分撕裂,肌腱內局部肌腱缺損,可見異常低回聲區
肩袖損傷是肩部疼痛和肩關節功能異常的主要原因〔7〕。肩袖肌腱損傷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并且隨著年齡增大,肩袖會越來越容易在負荷并不大的情況下受到損傷〔8〕。肩袖肌腱的退行性變是肩袖肌腱損傷的最主要病理基礎,而肩峰撞擊是肩袖損傷的主要誘因。在臨床中,肩袖損傷的部位、程度決定治療方案的選擇,因此對肩袖損傷準確、有效地診斷和動態觀察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以往用于評估肩袖撕裂的影像學方法以關節造影和磁共振為主。肩關節造影因其敏感性較低,且為有創檢查,臨床已很少采用。磁共振因價格昂貴、檢查時間較長,而且無法動態觀察,限制了其在臨床中的應用。高分辨力實時超聲因其具有較好的軟組織分辨率,可動態觀察等優勢,被認為是檢查肩袖肌腱損傷的經濟有效的方法。
有研究證明岡上肌腱附著點周圍是肌腱相對乏血供區,易引起肌腱退行性變,而且岡上肌腱附著點周邊也是肩峰撞擊好發部位〔9,10〕。因此,岡上肌腱特別是肌腱附著處損傷是肩袖損傷中最常見的類型。有研究報道37例肩袖損傷中,三角肌下滑囊積液占83.8%(31/37),說明肩峰下三角肌滑囊積液是與肩袖撕裂相關性最好的征象,其對診斷肩袖撕裂的特異性達96%~100%〔11〕。
本文1例假陽性結果可能是由于各向異性效應、肌腱間隔不規則散射等原因導致的片狀低回聲偽像,而非真正的肩袖撕裂,故超聲診斷應多角度、多切面、雙側動態對比掃查。5例假陰性結果中,1例經關節鏡手術診斷為岡上肌腱局部的部分撕裂,其漏診原因主要由于經驗不足,以及患者疼痛無法保證肩關節內旋外展體位所造成的;另外4例假陰性結果經關節鏡手術診斷為肌腱內部撕裂,其中1例發現滑囊積液,其余3例超聲未發現明顯病灶。分析所有假陰性結果可以發現,在10例超聲診斷肩袖全層撕裂中,無假陰性;在7例超聲診斷肩袖局部的部分撕裂過程中,漏診1例,而在16例超聲診斷肩袖內部撕裂過程中,出現4例漏診。超聲診斷肩袖全層撕裂的靈敏度、特異度較高,而對于肩袖部分撕裂的相對較低,同時超聲與MRI對于肩袖損傷診斷無明顯差異。與之對比,本研究結果說明超聲診斷肩袖全層撕裂及肩袖局部的部分撕裂的漏診率較超聲診斷肩袖內部撕裂漏診率低,靈敏度高。因此通過本研究,可以發現超聲診斷肩袖部分撕裂的靈敏度、特異度較低主要是由于超聲對肩袖內部撕裂的漏診率高、靈敏度低引起的。但是本研究樣本量數量較少,統計數據與實際情況之間可能存有一定差距,需要在下一步研究中進一步完善證實。
綜上,高頻超聲對肩袖損傷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同時,高頻超聲具有無創、無輻射、實時動態、費用低等優勢,可作為臨床診斷肩袖損傷的主要檢查方式,補充MRI和關節鏡檢查的不足,廣泛應用于臨床。
4 參考文獻
1呂 珂,姜玉新.正常肩袖及肩袖撕裂的超聲檢查〔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5;14(2):154-5.
2de Jesus J,Parker L ,Frangos AJ,etal.Accuracy of MRI,MR arthrography,and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rotator cuff tears :a meta-analysis〔J〕.American J Roentgenol,2009;192(6):1701-7.
3lannotti JP,Ciccone J,Buss DD,etal.Accuracy of office-based ultrasonography of the shoulder for the diagnosis of rotator cuff tears〔J〕.J Bone Joint Surg(Am),2005;87(6):1305-11.
4Wolf EM,Pennington WT,Agrawal V.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4-to 10-years results〔J〕.Arthrscopy,2004;20(1):5-12.
5Teefey SA,Hasan SA,Middleton WD,etal. Ultrasonograophy of the rotator cuff :a comparison of ultrasonographic and arthroscopic findings in one hundred consecutive cases〔J〕. J Bone Joint Surg Am,2000;82(4):498-504.
6Zehetgruher H,Lang T,Wurnig C.Distinction between supraspinatus,infraspinatus and subscapularis tendon tears with ultrasound in 332 surgically confirmed cases〔J〕.Ultrasound Med Biol,2002;28(6):711-7.
7Opsha O,Malik A,Baltazar R,etal.MRI of the rotator cuff and internal derangement〔J〕.Eur J Radiol,2008;68(1):36-56.
8Miniaci A,Dowdy PA,Willits KR,et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evaluation of the rotator cuff tendons in the asymptomatic shoulder〔J〕. Am J Sports Med,1995;23(2):142-5.
9Brooks CH,Revell WJ,Heatley FW.A quantitative histological study of the vascularity of the rotator cuff tendon〔J〕.J Bone Joint Surg Br,1992;74(1):151-3.
10Neer CS.Anterior acromioplasty for the chronic impingement syndrome in the shoulder:a preliminary report〔J〕.J Bone Joint Surg Am,1972;54(1):41-50.
11Hollister MS,Mack LA,Pattern RM,etal. Association of sonographically detected subacromial/subdeltoid bursal effusion and intraarticular fluid with rotator cuff tear. Am J Roentgenol ,1995;165(3):6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