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艷花 張 琳 任潔瓊 趙金鑫
(寧夏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寧夏 銀川 750004)
脂肪組織不但可以儲存脂肪,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可以分泌多種生物活性物質調節機體新陳代謝及免疫應答,其中瘦素(LEP)是最主要的脂肪因子之一〔1〕。近年來,寧夏的代謝綜合征(MS)總體患病率呈上升趨勢,而老年人是MS的高發人群〔2〕。本研究探討血清LEP水平與老年MS的關系。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1年5月1~28日銀川市4個社區,年齡≥60歲、居住5年以上的常駐人口及MS患者385例,平均(66.84±6.31)歲。納入標準:意識清楚;可用言辭表達;有閱讀能力或能與調查人員進行有效地溝通;知情同意配合調查。
1.2診斷標準 ①MS:參照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CDS)關于MS的診斷標準(2004年)〔3〕:符合以下三項或全部者:①超重:體質指數(BMI)≥25 kg/m2,肥胖為BMI≥28 kg/m2;②高血糖:空腹血糖(FPG)≥6.1 mmol/L及(或)餐后2 h血糖(2 h PG)≥7.8 mmol/L,及(或)已確診為糖尿病并治療者;③高血壓:收縮壓(SBP)≥140 mmHg和(或)舒張壓(DBP)≥90 mmHg,及(或)已經確診為高血壓并治療者;④血脂紊亂:空腹血甘油三酯(TG)≥1.7 mmol/L,及(或)空腹血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0.9 mmol/L(男)或<1.0 mmol/L(女)。②肥胖:參照中國肥胖問題工作推薦標準〔4〕。
1.3分組 將未患有MS及其相關慢性疾病的健康老年人分為正常組;將BMI<28 kg/m2的MS患者分為MS組140例,BMI≥28 kg/m2的MS患者分為MS伴肥胖組104例。三組研究對象的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家庭經濟收入等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04、11.738、7.966、9.927,P>0.05)。
1.4方法
1.4.1問卷調查 通過閱讀文獻并結合本地區實際,自行編制一般人口社會調查表,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民族、文化程度、職業、婚姻狀況、家庭經濟收入等。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進行一對一現場調查,并填寫調查表。
1.4.2體格檢查 包括身高、體重、血壓等。
1.4.3實驗室檢查 要求研究對象采血前1 w保持平時飲食習慣,禁食10~12 h后,次日早晨取空腹全血3 ml,現場離心分裝后,一份立即送往寧夏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檢驗科進行生化檢測,包括FPG、總膽固醇(TC)、TG、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其余在-80℃冰箱保存備用。
1.4.4血清LEP水平測定 采用深圳依諾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人LEP 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分析試劑盒進行LEP水平測定。
1.5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或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LEP相關關系分析應用Pearson相關分析。
2.13組LEP水平及實驗室指標比較 MS組LEP、BMI、SBP、DBP、FPG、TC、TG、LDL-C值均高于正常組(P<0.05),MS組HDL-C值低于正常組(P<0.05)。MS組與MS伴肥胖組比較,MS組LEP、BMI、LDL-C值低于MS伴肥胖組(P<0.05)。見表1。

表1 三組實驗室指標的分析
2.2血清LEP水平與實驗室指標的相關性 血清LEP水平與BMI、SBP、TC、TG、LDL-C呈正相關(P<0.05);與DBP、FPG、HDL-C的相關性檢驗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血清LEP水平與實驗室指標的相關性
MS在全球范圍的患病率均呈現逐年上升,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5〕。肥胖是MS最重要的危險因素,肥胖可以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血癥障礙、糖耐量異常、高血壓及內臟肥胖,這些因素可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和死亡的危險。并已證實脂肪組織也是內分泌器官,而且是機體最大的內分泌器官,可以釋放LEP、抵抗素、脂聯素、腫瘤壞死因子等數10種脂肪細胞因子。LEP是肥胖基因的蛋白產物,由白色脂肪細胞分泌,與下丘腦等部位的LEP受體結合,通過增加能量的消耗及減少食物的攝入調節能量的平衡。老年人群是MS的高發人群。
本研究顯示,血清LEP水平與BMI、SBP、TC、TG、LDL-C呈正相關,這與相關結果一致〔6〕。有研究指出〔10〕,肥胖患者的血清LEP水平往往高于正常人群,存在LEP抵抗,從而影響LEP生理作用的充分發揮,使LEP調節能量平衡的功能受到破壞,而后發生中心性肥胖、高血壓、血脂紊亂、高血糖等多種代謝異常,提示高LEP血癥也許是MS的一個組成部分,LEP也許可以作為新的MS脂生物標記,預測或者控制MS的發生。
綜上,LEP與MS的多項指標高度相關,并且MS患者LEP水平高于正常老年人,肥胖可以加重LEP抵抗。因此控制LEP抵抗,增加機體對LEP的敏感性、減輕體重,對控制老年MS及其并發癥的有著重要的意義。
4 參考文獻
1Trayhurn P,Bing C,Wood IS.Adipose tissue and adipokines-energy regulation from the human perspective〔J〕.J Nutr,2006;136(T Suppl):1935-9.
2任潔瓊,趙金鑫,劉 靜,等.銀川市回漢族老年代謝綜合征患病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6):1227-8.
3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代謝綜合征研究協作組.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關于代謝綜合征的建議〔J〕.中華糖尿病雜志,2004;12(3):156-61.
4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數據匯總分析協作組.我國成人體重指數和腰圍對相關疾病危險因素異常的預測價值:適宜體重指數和腰圍切點的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2;23(1):5-10.
5Lakka HM,Laaksonen DE,Lakka TA,etal.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total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in middle aged men 〔J〕.J Am Med Assoc,2002;288(21):2709-16.
6郭大英,李學軍,李向平.老年代謝綜合征與瘦素及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水平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1):4636-8.
7Heymsfield SB,Greenberg AS,Fujioka K,etal.Recombinant leptin for weight loss in obese and lean adults:a randomized,controlled,dose-escalation trial〔J〕.JAMA,1999;282(16):15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