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宇 梁梅冰 王俊賢 馮德輝
(廣東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老年病科,廣東 湛江 524000)
高血壓是造成老年人充血性心衰、冠心病、腦卒中、主動脈瘤、腎衰竭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增高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也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1〕。動態(tài)動脈硬化指數(AASI)隨著年齡及平均動脈壓的升高而上升,AASI可能是反映動脈硬化程度的早期指標;動脈硬化程度越嚴重,越趨向于1〔2〕。伴隨著人口老齡化,老年高血壓患病率逐漸升高,給患者、家庭、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且高血壓是導致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而動脈硬化又可能造成心律失常〔3〕。本研究采用AASI作為動脈硬化的指標,旨在研究AASI和老年高血壓患者發(fā)生心律失常的相關性。
1.1對象選擇 入選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150例老年高血壓患者,男68例,女82例,平均年齡(73.82±6.42)歲。AASI高低將患者分為兩組,將AASI>0.49(中位數)分為高值組,AASI≤0.49分為低值組。入選標準:①年齡≥60歲;②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高血壓診斷標準(2009版):收縮壓(SBP)≥140 mmHg或舒張壓(DBP)≥90 mmHg,或正在使用抗高血壓藥物;③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繼發(fā)性高血壓、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病、糖尿病、其他心血管疾病、腎功能不全、嚴重肥胖者。本研究已經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1.2.1血壓及心電圖監(jiān)測 采用ABPM監(jiān)測系統(tǒng)90207型(美國太空實驗室)監(jiān)測血壓,記錄患者6:00~22:00之間每隔20 min、22:00到第2天6:00每隔30 min的血壓讀數,記錄時間≥22 h,有效測壓次數占80%以上。監(jiān)測前3 d停用任何會改變心電圖和血壓的藥物。詳細記錄患者監(jiān)測期間活動日志,當患者自感胸悶、心悸等不適狀態(tài)時,加測血壓1次。采用三通道動態(tài)心電圖2100型(美國惠普公司)記錄患者24 h心電圖信息,采用人機對話方式剔除偽差,判別各種心律失常。
1.2.2AASI 將患者動態(tài)血壓數值,作DBP關于SBP的回歸直線,計算斜率(β),AASI=1-β。
1.2.3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依據Lown分級標準,0級:無室性期前收縮;Ⅰ級:<5次/min,偶發(fā)室性期前收縮;Ⅱ級:≥5次/min,多發(fā)室性期前收縮;Ⅲ級: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縮;Ⅳ級:成對室性期前收縮;Ⅴ級:Ron-T現象室性期前收縮。房性心律失常:依據Leiger分級標準,0級:無房性期前收縮;Ⅰ級:<10次/min,偶發(fā)房前收縮;Ⅱ級:≥10次/min,頻發(fā)房性期前收縮;Ⅲ級:多源性房性期前收縮;Ⅳ級:成對房性期前收縮;Ⅴ級:短陣心房顫動或心房撲動。其中Ⅲ級及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或Ⅲ級及以上的房性心律失常為復雜性心律失常。
1.3評價指標 抽取空腹靜脈血,測定患者空腹血糖(Glu)、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血清肌酐(Scr)、尿素氮、尿酸的含量。監(jiān)測患者SBP、DBP及脈壓(PP)。記錄患者性別、年齡、體質量、身高,計算體質指數(BMI)值。記錄患者心律失常發(fā)生情況。

2.1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的性別構成、BMI、Glu、TC、TG、LDL-C、Scr、尿素氮、尿酸等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年齡、病程、HDL-C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2.2兩組患者動態(tài)血壓比較 高值組患者24 h SBP、24 h PP高于低值組,24 h DBP低于低值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動態(tài)血壓比較
2.3兩組患者心律失常比較 高值組患者室性期前收縮、復雜性室性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縮、復雜性房性心律失常、左室高電壓發(fā)生率均高于低值組(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心律失常比較〔n(%),n=75〕
如果動脈血管健康富有彈性,當SBP上升時,DBP也會相應升高,而當動脈血管的彈性下降時,SBP升高,DBP的上升卻不明顯,甚至可能出現降低,這反映SBP和DBP間相互變化的關系可以用于反映動脈血管的彈性功能〔4〕。人類24 h血壓的晝夜變化,正好提供了一系列在不同生理情況下的SBP與DBP數據,利用這些血壓變化,可以計算出DBP和SBP之間的回歸關系,假設24 h動態(tài)的DBP為因變量,SBP為自變量,計算回歸方程,回歸系數即可以用于反映動脈硬化程度。動脈硬化程度越嚴重,AASI則越接近于1〔5,6〕。大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是目前臨床評價動脈硬化程度的金標準,但是因為較昂貴且專業(yè)操作要求高,臨床應用受到局限,而AASI通過24 h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的結果即可計算得出,無創(chuàng)且操作簡便,有利于在臨床推廣應用〔7〕。
高血壓會導致左室肥厚,左室肥厚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隨著病情的進展,心律失常、猝死、心力衰竭、心肌缺血等事件的發(fā)生率均顯著增加〔8〕。高血壓會左室肥厚導致心律失常的發(fā)生機制為:動脈壓增高,心肌細胞代償性肥大,造成心肌纖維化,左室重構因而造成心律失常;冠狀動脈微血管受損,心肌缺血而引起心律失常;肥厚心肌細胞電生理特性發(fā)生改變也是直接導致室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的重要原因〔9~11〕。
由于心律失常是冠心病的一種常見類型,通過研究AASI與心律失常關系,從側面反映了AASI與冠心病的關系,AASI增加,心律失常發(fā)生增加,也是冠狀動脈硬化程度的表現〔12〕。AAS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血壓冠心病患者的動脈硬化程度,起到預測作用,老年高血壓患者因為大血管及微血管受損,冠狀動脈微循環(huán)結構發(fā)生改變,心肌缺血間質增生、纖維化等變化容易導致心律失常,從而誘發(fā)心、腦、腎等器官的缺血病變,嚴重心律失常甚至會引起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或導致腦卒中,可誘發(fā)心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以至猝死〔13~15〕。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A組患者24 h SBP、24 h PP高于B組,24 h DBP低于B組,該結果提示,動態(tài)動脈硬化指數較高的患者其收縮壓更高、舒張壓更低、脈壓更高。A組患者室性期前收縮、復雜性室性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縮、復雜性房性心律失常、左室高電壓發(fā)生率均高于B組,該結果提示,動態(tài)動脈硬化指數較高的患者更容易發(fā)生心律失常。因此對老年高血壓患者進行血壓及心電圖監(jiān)測,早期作出診斷和治療,改善心肌重構,對長期有效地控制血壓減少心律失常和猝死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老年高血壓患者動態(tài)動脈硬化指數升高可能會導致患者更易發(fā)生心律失常。
4 參考文獻
1于 洋.150例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護理體會〔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2012;33(5):480.
2吳 秸,陳魯原,黎勵文,等.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動態(tài)血壓、動態(tài)動脈硬化指數的相關性〔J〕.廣東醫(yī)學,2010;31(15):1978-81.
3吳非徽.高血壓心律失常及心電圖應用臨床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上旬刊),2013;23(4):1689-90.
4杜國峰,張志敏,向文海.高血壓患者動態(tài)動脈硬化指數對靶器官損害的早期預測〔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1;27(8):571-3.
5趙 薇,李利華.動態(tài)動脈硬化指數、動態(tài)血壓參數與高血壓眼底改變的關系〔J〕.中華眼底病雜志,2013;29(1):84-6.
6張瑞華,秦明照.動態(tài)動脈硬化指數在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中的初步臨床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12(7):584-6.
7李 寧.中老年人脈搏波傳導速度變化及影響因素研究〔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3;(7):1301-3.
8段小嬿.老年高血壓的康復治療〔J〕.廣西醫(yī)學,2007;29(1):140-2.
9華月霞.1121例高血壓、冠心病及心律失常患者的相關性分析〔J〕.甘肅醫(yī)藥,2013;32(2):94-5.
10李 碇.24小時動態(tài)心電圖對原發(fā)高血壓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觀察〔J〕.北方藥學,2012;9(6):93.
11王曉慶,賀京軍,徐曉明,等.老年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的效果分析〔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2;12(28):5533-5.
12程淑玲,趙 岳,張 華,等.社區(qū)老年高血壓病人動態(tài)動脈硬化指數影響因素的研究〔J〕.護理研究,2011;25(25):2266-8.
13曹瑞華,葉平,秦愛梅.動態(tài)動脈硬化指數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保健醫(yī)學雜志,2012;14(1):4-6.
14施麗芳,駱秀婷,龍作湘,等.老年高血壓患者動態(tài)動脈硬化指數與心律失常的關系〔J〕.廣東醫(yī)學,2011;32(6):746-8.
15王燕俠,梁 杰.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動態(tài)動脈硬化指數的變化及意義〔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8):17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