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海
(海口市中醫醫院放射科,海南 海口 570216)
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AICVD)早期診斷和溶栓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隨著CT技術及設備的不斷發展,CT灌注成像(CTP)聯合血管成像(CTA)在判斷腦血流、腦代謝方面較具有明顯優勢,還可為臨床制訂治療方案提供一定的參考〔1〕。本文旨在探討CTPI與CTA在AICVD中的診斷價值。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我院診治的可疑腦梗死的老年患者54例。其中男26例,女28例,年齡61~72〔平均(66.2±5.9)〕歲。根據患者臨床癥狀、體征的動態變化,結合CT、MRI的復查結果,將患者分為腦梗死(CI)組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組。入選條件:①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疾病會議制定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②均經頭顱 CT 平掃、CTP 以及頭頸部 CTA 檢查,檢查在發病6 h之內,且排除顱內出血病例。
1.2檢查方法
1.2.1CT平掃和CPTI檢查 采用德國SIEMENS Definition AS 20排螺旋CT進行平掃和CTPI檢查,以聽眥線為CT平掃起始層面,設定層厚為 5 mm,掃描視野23 cm,管電壓為120 kV,管電流為250 mA。在異常灌注區層面選取感興趣區域及對應的健側區域進行測量,記錄腦血容量(CBV)、腦血流量(CBF)、對比劑平均通過時間(MTT) 以及峰值時間(TTP) 。
1.2.2頭頸部CTA檢查 CTP掃描10 min后,經肘靜脈注入80 ml非離子型對比劑碘普胺注射液,等滲鹽水40 ml,進行頭頸部CTA檢查。采取螺旋掃描方式,覆蓋范圍包括主動脈弓至顱頂,應用Smart預掃描方法,當靶血管對比劑達到高峰濃度(150 HU)時開始掃描,判斷病變血管發生的部位及狹窄程度。
1.3研究方法 分析初次頭顱CT掃描與 CTPI聯合CTA對CI和TIA的診斷價值,分析CI和TIA在CTPI下各參數的變化特點。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t和χ2檢驗。
2.1CT檢查與CTPI聯合CTA檢查的結果 54例AICVD老年患者中,經過CT及MRI復查,確診為急性腦梗死(ACI)43例,梗死灶最大徑范圍為3.2~8.7 cm,平均為5.5 cm,另11例患者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首次CT檢查提示明顯的缺血病變患者為25例,其余29例未見明顯異常。CT掃描對急性期腦梗死的敏感度為 46.3%(25/54)。CTPI聯合CTA檢查顯示灌注異常者49例,敏感度為90.7%,經比較發現,CTPI聯合CTA檢查較CT平掃敏感度更高(P<0.05)。
2.2CTPI聯合CTA檢查中 CI組與TIA組患者各參數變化分析。CI組患側異常區與健側對應區CBF、CBV、MTT、TTP四項參數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TIA組患側異常區與健側對應區的MTT、TTP兩項參數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果提示CI患者急性期患側異常區即可出現明顯的腦血容量和腦血流量下降,而TIA患者這兩項參數下降并不明顯。見表1。

表1 CTPI聯合CTA檢查中兩組各參數變化分析
在老年AICVD的早期,局部的腦組織即可出現病理生理學變化,包括血流動力學改變等;隨著腦組織缺血缺氧持續加重發展為腦梗死時,才會引起形態學上的改變,此時CT平掃或MRI才能較直觀的發現影像學改變〔2〕。CTPI 檢查方法簡便、快捷,根據相關參數的對比,可定量分析病變區域與健側區域腦組織血流灌注狀況,在AICVD早期即可發現缺血病灶和范圍,評估缺血部位腦組織是否有側支循環建立,對AICVD的早期診斷和溶栓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本次研究對比AICVD急性期CT檢查與CTPI聯合CTA檢查結果,發現CTPI聯合CTA檢查較CT平掃敏感度更高,與其他學者報道相符〔3〕。
本研究結果說明CI急性期病灶中心CBF、CBV下降,對早期腦缺血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在供血動脈出現狹窄或者發生閉塞,腦血管的自動調節機制將使狹窄遠段血管擴張,同時開放側支血管,通過上述代償性改變維持CBF。側支循環建立后,梗死區內血管床容積不會出現顯著降低,灌注值、CBV 可保持在相對正常水平〔4〕。有學者指出〔5〕根據腦灌注參數的變化程度,即測量病灶中心區與健側 CBF 的比值,可區分腦缺血的嚴重程度,初步判斷神經元是否為可逆性缺血性壞死。目前普遍認為 CBF比值 為0.2是缺血的腦組織存活的最低界限值,CTPI檢測不但有利于區分CI和TIA,還可為制定溶栓治療計劃提供一定的參考。
MTT可區分正常腦組織與缺血腦組織,常作為早期腦灌注損傷的敏感指標之一。TTP的改變與側支循環建立或血流速度降低有關〔6〕,可作為評價側支循環是否建立的指標。有報道認為 TTP 參數可提供低灌注區域的信息,MTT可提示腦灌注壓的大小,MTT顯著延長或者患側與健側比值降低常提示腦組織灌注壓降低,腦灌注儲備受損〔7〕。本研究發現MTT 結合CBF、CBV等參數的變化可對TIA和CI進行初步鑒別。有學者認為 MTT 值若超過1.63 應給予臨床干預治療〔8〕,提示MTT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影響治療計劃。
CTA可顯示供血動脈的狹窄程度、阻塞部位及側支循環是否建立,是一種非侵入性影像學檢查〔9〕。測定腦缺血半暗帶常用方法是將 MTT 圖像的異常灌注區,與CTA 的原始圖像上低密度區進行對比。本次研究中發現高齡急性腦缺血患者的CBF灌注圖像的異常灌注區較難區分,而參考MTT 灌注圖像有助于診斷和鑒別。因此,參考CBF、MTT圖像上的異常灌注區,并與CTA原始圖像的低密度區進行對比,對于腦缺血半暗帶的判斷更準確。
綜上,CTPI聯合CTA的“一站式”檢查流程快捷方便,可定量分析腦組織損傷范圍、程度,評估供血動脈的狹窄程度,排除動脈瘤、血管畸形、顱腦腫瘤等病變〔10〕,在短時間內對可疑AICVD進行檢查,多角度進行綜合評價分析,為早期診斷治療提供客觀的影像學依據,更易被患者接受。
4 參考文獻
1初建平,楊建勇,陳 偉 . 多層螺旋 CT 腦灌注成像與血管成像聯合評價頸動脈狹窄與腦梗死的臨床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 ,2008;27(4): 440-4.
2Lovblad KO,Baird AE. Computed tomography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 Neuroradiology,2010;52(3): 175-87.
3陳 婷,郭大靜,趙建農,等. 320排容積CT全腦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影像學技術,2012;28(7):1290-4.
4黃小欽,賈建平,馬青峰,等. 顱腦 CT 血管成像對判斷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的價值〔J〕. 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9;22(5):331-3.
5張 巍,胡平英,高培毅. CT 灌注成像及 CT 血管造影在急性腦血管疾病影像診斷中的聯合應用〔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6): 576-7.
6徐方元,陳 爽,關 穎,等. 多層螺旋 CT 腦灌注成像與血管成像聯合評價頸動脈狹窄性短暫性腦缺血發作〔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1;27(7): 1370-3.
7周桂龍,姚立正,鐘建國,等.CT 平掃聯合灌注成像及 CT 血管造影在早期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的應用〔J〕.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31(1):138-40.
8彭國暉,江新青,劉 真. CT灌注成像對急性缺血性腦病的診斷研究〔J〕. 昆明醫學院學報,2011;32(1):90-4.
9朱宗明,張宗軍,季學滿,等. 頸動脈粥樣硬化老年患者的雙源CT 血管造影分析〔J〕.醫學研究生學報,2008;21(8):839-44.
10馬青峰,賈建平,薛素芳,等. 急性腦梗死患者血管異常與CT 灌注成像及臨床預后關系的研究〔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0;31(2): 1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