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峰
人體腎臟功能出現問題后, 新陳代謝所產生的水分和多余的養份不能順利的排出體外, 導致代謝紊亂, 出現尿毒癥[1]。近幾年, 尿毒癥的基本治療方法是通過血液透析進行治療, 但血液透析常會引起皮膚瘙癢和高血壓等不良并發癥。根據相關文獻記錄表明, 高達70%的血液透析都會造成患者皮膚瘙癢[2]。血液灌流則是通過實現人體血液的體外循環, 清除血液中的毒素, 進而達到凈化人體血液的目的。為了研究血液灌流聯合血液透析治療尿毒癥的臨床療效, 積累尿毒癥臨床治療經驗, 為以后治療工作提供參考, 現對本院2012年12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尿毒癥患者進行研究,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2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尿毒癥患者。其中, 男54例, 女46例, 年齡32~65歲, 平均年齡(41.5±4.2)歲, 病程3~5年。出現明顯高血壓患者88例, 血紅蛋白含量達到(72±11)g/L, 紅細胞比容量達(0.20±0.05), 出現皮膚瘙癢患者62例。在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本次研究的目的、內容等相關情況, 并取得其同意后, 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50例, 兩組患者間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尿毒癥治療方法, 即采用血液透析儀進行透析, 一般為每星期3次, 3個月為1個療程。實驗組患者采用血液灌流聯合血液透析的方法治療尿毒癥,每星期2次, 3個月為1個療程。
1.3 監測指標 嚴密監測患者在治療前后的各項生命體征,特別是患者的血壓情況、皮膚瘙癢情況以及貧血狀況是否有所改善。其中, 患者貧血狀況通過監測血紅蛋白及紅細胞比容而判斷。
1.4 統計學方法 全部數據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病情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 實驗組患者中, 高血壓降為15例, 占30%, 皮膚瘙癢降為9例, 占18%, 與治療前比較有明顯改善, 且實驗組改善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 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比容含量都有明顯上升,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病情比較[n(%), ±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病情比較[n(%), ±s]
注:兩組比較, 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治療后高血壓 皮膚瘙癢 血紅蛋白(g/L) 紅細胞比容 高血壓 皮膚瘙癢 血紅蛋白(g/L)紅細胞比容實驗組 50 46(92) 30(60) 75±9 0.22±0.06 15(30) 9(18) 110±10 0.42±0.20對照組 50 43(86) 32(64) 75±10 0.21±0.08 17(34) 12(24) 91±14 0.32±0.20
尿毒癥患者體內新陳代謝紊亂, 患者體內多余的產物及有毒物質無法順利排出。通過血液透析可有效治療尿毒癥,但該種治療方法會對患者皮膚和血壓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 研究新型的透析方法, 進而避免患者出現高血壓及皮膚瘙癢等癥狀對治療尿毒癥具有積極的意義。根據Scribnerh和Babb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提出的分子學理論可知, 尿毒癥引起的多種不良反應及其造成患者死亡都與患者體內血液中的分子物質有關, 分子越多, 患者出現皮膚瘙癢、高血壓、營養缺乏、神經系統能力下降甚至死亡的可能性越大[3]。隨著對分子物質與尿毒癥的深入研究, 發現分子物質的本質為一種生物肽類, 該種肽類具有神經毒性, 可通過某種方式影響患者體內促進新陳代謝的酶類的作用, 從而使患者出現新陳代謝紊亂。該種肽類還會影響紅細胞的生成, 因此患者常出現貧血的狀況。同時, 分子物質還抑制了患者體內白細胞吞噬能力和纖維母細胞增生, 進而導致患者甲狀旁腺激素(PTH)繼發性地升高, 這是尿毒癥患者出現皮膚瘙癢的原因之一。PTH是影響體內鈣磷等物質的代謝激素, 當PTH出現不正常的過高時, 會在人體內積累, 引起患者出現皮膚瘙癢、神經系統受損等不良癥狀。
血液灌流聯合血液透析治療是通過借助相關治療儀器實現患者血液的體外有效循環, 通過物理吸附的方法, 對血液中混有的有毒物質進行清除。血液灌流聯合血液透析用的是大孔的高分子聚合物的吸附劑, 該類吸附劑具有吸附速率高、吸附容量大、可吸附物質范圍廣, 如中分子物質、大分子物質。
綜上所述, 血液灌流聯合血液透析治療對清除患者體內的甲狀旁腺素、分子物質及有毒物質有積極的作用, 相比于傳統血液透析治療尿毒癥的方法具有明顯的優勢, 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1]張明霞, 劉珊, 劉倫志, 等.血液灌流聯合血液透析治療尿毒癥皮膚瘙癢36例分析.重慶醫學, 2013, 42(20): 2405-2407.
[2]高占輝, 繆冬梅, 孫艷華, 等.血液透析聯合血液灌流對尿毒癥患者炎癥因子的影響.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3, 17(9): 109-110.
[3]孫月梅, 曲黎.血液透析聯合血液灌流治療尿毒癥腦病30例療效觀察.基層醫學論壇, 2013, 17(16): 2077-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