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胰腺炎(pancreatitis)是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 屬于自身消化病的一種, 目前臨床治療方案主要包括手術和非手術治療, 但無論何種治療方案, 患者的營養支持均十分重要。適當、合理的給予患者營養支持能夠加速癥狀的緩解, 改善患者的免疫機能, 促進機體恢復。作者近年來就腸內、腸外營養支持治療對胰腺炎患者預后情況影響進行了研究分析,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2011年1月~2013年8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胰腺炎患者, 其中男55例, 女45例, 年齡22~69歲, 平均年齡(41.9±11.2)歲, 患者均符合《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1]中提出的胰腺炎診斷標準, 在入院后根據病情需求進行手術或非手術治療。并根據營養支持治療方案的不同進行分組, 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50例, 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規治療 兩組患者均給予禁食水、胃腸減壓、抑酸、抗炎、抑制胰腺外分泌和調節水電解質平衡等常規治療措施。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治療方案, 如患者發生消化道出血、膽道梗阻、腹腔感染或膿腫包裹現象時則立刻進行手術治療,本次的100例患者中手術治療12例, 非手術治療88例。
1.2.2 營養支持 對照組采用腸外營養支持, 根據患者營養狀況制成全營養混合液, 3 L/d通過中心靜脈途徑持續輸注;觀察組患者則采用腸內營養支持, 將鼻飼管置入胃腔,借胃腸蠕動將鼻飼管帶入空腸上段, 先經鼻飼管注入石蠟油、大黃等促進患者腸功能恢復, 早期即給予腸內營養, 置管當天先給予200~500 ml生理鹽水腸內灌注, 之后根據患者的營養需求制成營養液, 以75~100 ml/h的速度勻速輸入空腸, 具體輸入速度根據患者耐受程度進行調整。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并發癥、住院時間以及治療費用等指標進行統計對比。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營養指標進行統計對比。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2.0%(6/50),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8.0%(24/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且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及治療費用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從兩組營養情況來看, 治療前兩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及Hb含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住院時間及治療費用統計對比(n, %, ±s)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住院時間及治療費用統計對比(n, %, ±s)
注:兩組比較, P<0.05
組別 例數 并發癥 住院時間(d) 治療費用(萬元)腎衰 腹腔感染 ARDS 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 50 2 3 1 12.0 19.4±3.1 1.3±0.6對照組 50 9 11 4 48.0 28.5±4.4 2.1±0.6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營養狀況統計對比( ±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營養狀況統計對比(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bP<0.05
組別 例數 血清白蛋白(g/L) Hb(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31.9±3.3a 40.1±2.9b 119.4±31.9a 132.4±30.1a對照組 50 32.4±3.5 33.6±3.8 120.0±32.1 111.5±41.2
胰腺炎是常見的消化系統急癥, 無論是急性水腫性胰腺炎還是出血壞死性胰腺炎, 由于繼發感染、機體消耗和禁食等因素, 機體均處于分解代謝狀態, 營養狀況較差, 極易發生并發癥甚至死亡[2]。因此, 營養支持在胰腺炎的治療方案中十分重要。
雖然腸外營養支持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禁食所引起的營養失衡, 且使用簡單方便, 但長期的腸外營養會造成機體谷氨酰胺的缺乏, 腸道缺乏食物刺激, 會出現腸黏膜萎縮, 而腸道淋巴網狀內皮組織功能也會受到抑制, 對于免疫球蛋白的分泌減少, 影響腸道菌群平衡, 造成腸屏障功能受損, 再加上胰腺壞死后胰酶會向腹腔內滲出, 影響腸蠕動, 進一步造成屏障功能的減弱, 引發細菌的移位和繁殖, 提高了腹腔感染的幾率[3]。而如果通過經口進食和胃管鼻飼, 則由于刺激到胰腺的外分泌容易導致病情反跳[4]。因此考慮將鼻飼管置入上段空腸, 由于消除了胰分泌的胃相和大部分腸相, 所以能夠使胰腺繼續處于休息狀態, 避免刺激胰腺影響病情。本次治療中并未使用百普力等要素飲食, 而是采用自制營養液的方式來進行營養提供, 治療中發現并不會造成病情反復。
從本文研究數據來看,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治療費用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而治療后營養狀況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這說明腸內營養支持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 提高機體免疫能力, 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促進了疾病的恢復, 這個研究結果和張玉芳等[5]的研究結論相一致。
綜上所述, 腸內營養支持治療能夠有效的改善胰腺炎患者的機體營養狀況, 能夠加速患者恢復正常飲食, 促進恢復,減少并發癥發生,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1]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胰腺疾病學組.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草案).中華消化雜志, 2004, 24(3):190-192.
[2]王傳湄, 徐麗丹, 江美芳, 等.危重癥病人腸內與腸外營養支持的對比觀察.腸外與腸內營養, 2009, 16(3):157-159.
[3]鐘華, 于湘友, 艾爾肯·斯依提, 等.不同營養途徑對危重癥病人營養和免疫功能的影響.腸外與腸內營養, 2009, 16(3):150-151.
[4]辛紹斌.危重癥患者腸內外營養作用的對比研究.臨床肺科雜志, 2008, 13(5):618-619.
[5]張玉芳, 劉勝初.危重癥患者腸內、腸外營養支持護理的對比觀察.現代醫院, 2008, 8(7): 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