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立
預習是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在課前提前了解學習內容,從中找出自己的疑問和困惑,初步了解學習內容的重難點,從而使學生在上課時有針對性地聽課,有目的地聽在預習中不能理解的地方。這樣相對的降低了英語新授知識的難度,促進學生課堂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于學生識記,提高學習效率,同時還可以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對農村學生來說,預習尤為重要。與城市孩子相比,農村孩子接觸英語的機會更少,周邊根本沒有任何英語氛圍。而且由于小學生自身的年齡特點,自學能力較弱,僅靠一周四節每節40分鐘的英語課,很難有效地完成英語教學任務。可見,農村孩子課前預習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多年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發現班中的很多學生有預習語文、數學的習慣,而預習英語的學生卻寥寥無幾,基本不會超過15%。大多數學生都是腦袋空空的進入英語課堂,聽課效率可想而知。作為他們的英語老師,筆者努力改變現狀,嘗試著做了大量的課前準備。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自主學習能力較弱,自覺意識不強的特點,教師對預習方式做出了一系列的調整,優化設計學生的預習內容,重視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預習英語,提高他們的預習興趣,引導學生運用并逐漸掌握了多種預習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創設情境,預習的趣味多一點兒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提出:“預習原則很通行,但要收到實效,方法必須切實。”以前,比較傳統的預習方式是以聽讀形式存在的,如聽錄音讀課文等,并以聽讀的遍數作為評價標準。長此以往,很容易磨滅學生預習英語的熱情,逐漸懶得去做,預習作業也就變成了沒有作業。如果預習只是一味的聽錄音跟讀、聽錄音回答問題,學生也會逐漸失去預習興趣,對預習感到厭煩,預習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因此,教師布置英語作業時,可以創設一定的情境,增加預習的趣味性。
教師在布置Unit 7 Whats the matter? 的預習作業時,其中之一就是將學生分組,根據預習時對story time的理解,進行角色扮演。組員可以扮演成醫生、病人、病人的同學、家屬、老師等角色,學生們興趣高漲,上課時紛紛舉手要求上臺表演。就算是平時最沉默的、最懶惰的學生也有可愛的一面,在他們身上也有很多亮點,積極參與。表演的學生自信投入,觀看的學生興趣安然,看得出每一組都是認真準備過的,整節課生動而活潑,既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激發了他們的興趣,還有效地操練了課文中的句型,鞏固了所學知識,提高了課堂效率,鍛煉了他們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
二、循序漸進,預習的信心多一點兒
教師在布置預習作業時,教師力求預習內容細化,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根據新授內容的重難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讓學生明確預習的任務和要求。例如,任教的四年級用的是新的譯林版的英語教材,在教師教授Unit1 Our school life時,教師布置了如下的英語預習作業:
1.聽錄音,跟著錄音熟讀單詞。
2.聽錄音,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短語或句子。
3.仔細閱讀課文,然后回答問題:
What subjects do they have this new term?
What lessons do they have in the morning?
What subjects do they like? Why?
4.用英語寫出你自己的課表,并說說你喜歡什么科目?為什么?
這些題目目的明確,針對性強,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并且這一系列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話可說。只要教師給他們搭起舞臺,他們肯定是最好的表演者。這樣做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滿足他們的表現欲,還可以讓他們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課堂上,連平時很少舉手的同學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幾個學有困難的學生也躍躍欲試,師生、生生之間互動熱烈,這樣的教學效果肯定不會差。
三、因材施教,預習的層次多一點兒
預習在大多數情況下,都由學生獨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但是,學生作為獨立的個人、學習的主體,其心理發展水平、智力水平都是參差不齊的,導致他們學習的接受能力有快慢,學習程度有深淺,特別是學有困難的學生,自覺性、領悟能力、基礎都較差。因此,教師根據所任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布置預習作業時盡量做到因材施教,預習方案分層設計。通常情況下教師把預習作業分為A、B、C三類。A類是基礎題,全班同學都能做到的;B類為中等難度題,班中大多數同學都能做到;C類為提高拓展題,是為學有余力的學生設計的。這樣的分層設計,讓班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預習中有所得,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
如教師在上Unit5 Seasons 時,教師設計了如下預習題:
1.聽錄音,跟著錄音熟讀單詞。
2.聽錄音,讀課文,畫出不理解的短語或句子。
3.仔細閱讀課文,并回答問題:
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a year? What are they?
What s the weather(天氣) like in different seasons?
What season do you like? Why?
4.上網或看課外書,找找你喜歡的城市的四季的圖片,觀察一下它們的天氣和景色特點,以及人們在不同季節的活動內容。
5.寫一寫你家鄉四季的氣候、景色及人們的活動內容。
第1、2、4三題屬于A類題,全班同學幾乎都能完成,其中的第4題很多同學都很感興趣,它可以開拓他們的視野,拓展一些課外內容,怎天預習樂趣;第3題是B類題,大多數同學都能在穩重找到答案;第5題是C類提高題拓展題,少數同學能夠完成。這樣的方案,加上老師的引導,可以促使做A類題的學生努力向做B類題扥同學靠近,B類向C類發展,形成你追教師趕的形式。給學生帶來莫大的促進作用。
四、激勵評價,預習的習慣多一點兒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預習時學習過程的第一個環節,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將會讓教師的教學更加有效。那么,如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呢?對于一個學生來說,學習的最大樂趣在于經過自己的努力從而答疑解惑,從中獲得成功感、滿足感,得到他人的肯定與表揚,只有當他們知道學習結果如何時,才能發生學習興趣。有一個陸姓學生,由于家庭原因,無人約束,作業經常拖拉,特別是預習作業經常不做,找他談了多次不見效。又一次我布置Unit2 May day的預習作業中有一項是這樣的:動起你的畫筆,畫一幅圖,要求能體現:時間、地點、人物及活動內容,并用一句英語來表達。他平時對畫畫比較感興趣,因此這道預習作業踏實做的。課堂上,我讓同學分組找出組內最優秀的畫作,他的圖畫也在其中,然后評選出這幾幅畫中的Number 1,他的畫支持率是最高的,我抓住機會,好好表揚了他,同學們也對他投以熱烈的掌聲,看得出他很開心,還有點害羞的摸了摸自己的頭。從這次以后,他作業按時交的次數增加了,預習作業也能做了,在我不斷地肯定和表揚下,現在,他已經脫去了交作業“困難戶”
的帽子,跟上了大部隊的腳步。
因此,我覺得英語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預習的指導與監督,及時檢查與反饋他們的預習情況。除此之外,最關鍵的是給學生課前預習予以正確的評價,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堅持激勵原則,采取多方面、多樣化的評價策略,比如教師評價、同伴評價、分層評價等。
總之,教師應該多處發力,優化預習指導,有意識的幫助學生養成英語課前預習的習慣,提高英語課堂效率,使學生有備而來,以此激發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欲,開拓他們的思維,樹立學習英語的信心,讓40分鐘的課堂變得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