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蓮
經典美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凝聚著前人的智慧、蘊含著豐富的情感、營造著優美的意境。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讓學生從經典美文中汲取營養,為提高寫作水平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在經典誦讀中積累語言
經典美文大多語言凝練,極富音韻美。誦讀經典美文,是一種熏陶,也是一種積累,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寫作能力。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教師若能引導學生大量誦讀經典詩詞,學生便能體驗到“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妙意境;引導學生用飽滿的激情吟誦“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詩詞,就會感受到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大膽表演“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詩句意境,便使其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學生在大量的經典誦讀中不斷體驗,不斷感悟,豐富語言積累、豐富寫作素材。
二、在經典誦讀中學習方法
誦讀經典美文是吸收經典文化的一個過程,而表達則是將誦讀過程所內化的知識,經過自己主觀情感的加工,再釋放出來。誦讀是過程,表達才是最終的目的。教師若能在學生誦讀、積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經典美文的語言技巧、文章結構、表達方法等,并將這些應用到寫作上,將有利于學生的語言表達,產生行文之美,增加文章靈動的美感。
1.學習語言技巧
要使文章富有文采,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恰當地運用古詩文名句。或在文題中借用古詩文,使文章擁有動人的“題眼”,如有位學生在寫自己第一次登臺領獎的習作時,以楊萬里的《小池》中的詩句“小荷才露尖尖角”為題。或在文中恰到好處地穿插、援引,使文章變得更有韻味。或巧妙引用古詩文概括總結全文,起到畫龍點睛之效,如有的學生在寫感恩母親的作文時,引用孟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詩句;在寫歌頌老師的文章時,引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古詩文本身富有意境美,把古詩文鑲嵌在自己的文字當中,為語言添加了幾分詩意,為文章增添了幾抹亮色,給人以美的享受。
2.學習文章結構
在誦讀經典美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有時文章并不是以深刻新穎的主題取勝,而是以曲折的情節結構取勝。許多經典美文往往在文章的結構方面獨樹一幟,給人耳目一新之感。若能學習經典美文的文章結構,定能使文章獨具魅力。
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它的結構鮮明有特色,語言生動極具美感。作者以總分總的結構,按四季的順序,抓住景物特點,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小興安嶺的景色,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學完此文后,我讓學生描寫家鄉的一處景點,同學們仿照此文總分總的結構,按照四季的順序,有的寫《美麗的臥龍山》,有的寫《校園的四季》,還有的寫《家鄉的小河》……學生的寫作各具特色,精彩紛呈。
3.學習表達方法
經典美文中常有獨特的表達方法。美文讀多、讀熟了,到了張口就能背,提筆就能寫的程度,便可進行模仿、轉化、借用、引申。
如許地山的《落花生》采用了借物喻人的表達方法,借花生贊頌了像花生一樣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教學這篇課文之后,我讓學生仿照課文的表達方法,也選擇一種事物來借物喻人。有的學生借寫地瓜來贊頌清潔工;有的學生借寫松樹贊頌邊防戰士;有的借蠟燭贊頌老師……這樣的寫作訓練,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習作能力。
三、在經典誦讀中補白練筆
葉圣陶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所謂“空白”,這里是指經典美文給讀者留下的聯想、想象和再創造的空間。而這些地方往往是作品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神來之筆”。我們巧借這些空白,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依據經典美文內容,結合生活體驗,展開豐富的想象,合理地進行補白,進行說寫訓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如《最后一頭戰象》一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嘎羧來到打洛江畔“憑吊戰場”,我讓學生想象嘎羧當時的心理活動,當“它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時,它仿佛看到、聽到了什么?當“它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塊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時,它可能想到了什么?當“它昂起頭來,向著天邊那輪火紅的朝陽,歐──歐──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時,它又是想說些什么呢?通過引導,學生打開了思路,開始展開想象的翅膀,紛紛提筆寫下當時的情形。
通過這樣的補白練筆,學生加深了對最后一頭戰象這一英雄形象的認識,深刻地感悟到嘎羧的英武、豪邁與忠誠,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提高了想象力與寫作能力,可謂一舉數得。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誦讀經典美文,不僅可以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還可以從中學習各種寫作方法。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多多誦讀經典美文,使學生的語言“材料庫”在誦讀中不斷地豐富,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