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芳
現代課程論主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不應只是被動的課程執行者,而應成為課程的開發者、決策者、創造者。因而,對實施課程目標的重要資源——教材進行創造性使用已是時代的要求,每位教師必須屏棄“教教材”和“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確立“用教材教”和“以人為本”的新理念,通過創造性使用教材,促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發展。
一、正確理解“教材”
“材”是指完成某項工作所需要的基礎性材料。教材,它只是為教師開展學科教育活動、幫助學生構建基礎知識提供的一種范式,一個樣本。《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不僅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币虼耍處熢谡嬲虒W實踐過程中,不僅是解釋教材,且要用教材做“誘餌”,去“釣”學生所思考的“魚”,必要時還得以教材為中心,向外延伸,進一步優化教學結構,使學生在課堂中樂學、想學、愛學。
二、有效挖掘“教材”
數學是一門具有嚴密邏輯性與思考性的理性學科,并非像語文一樣充滿著故事性的色彩,它主要以枯燥的邏輯思維為主,克萊因說:“在最廣泛的意義上說,數學是一種精神,一種理性的精神?!倍陆滩闹性O計的“你知道嗎”這一內容,看似對教學沒什么幫助,可它卻是學生的精神食糧之一,有助于數學課堂效率的提高。
如:在學習了用數對確定位置后,“你知道嗎”這一內容介紹了經緯的概念,課堂上教師可出示一個地球儀,讓學生根據經緯線來確定我們城市的位置,既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在其他方面也有著廣泛的應用,體會掌握數學知識的重要性。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源于生活”是基礎,“高于生活”才是升華與深化,這是著名小學數學研究工作者宋淑持同志對數學和生活關系的概括。生活化的數學課堂,讓學生在“生活”和“數學”的交替中體驗數學,在“退”和“進”的互動中理解數學。通過“退回生活”,為數學學習提供現實素材,積累直接經驗;再通過“進到數學”把生活常識、活動經驗提煉上升為數學知識。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教學時我們可以考慮把書本上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調查性作業留在課后,然后下節課留點時間進行討論。
如:扇形統計圖中的一道習題:向家長了解家庭收入和各項支出的情況,計算主要支出各占收入的百分之幾。在交流時,學生們非常積極地匯報自己家的支出情況,并且在討論過程中有的學生提醒這些百分數數據加起來必須等于總收入“1”,有的學生還對同學家的支出提出寶貴意見:應該節約能源,不要鋪張浪費。像這樣社會調查性的問題,既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在交流碰撞中激發“學生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學生自身綜合素質,也引發了學生解決問題時,對數學知識注意點的考慮。
三、掌握“用教材教”的方法
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數學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也就是說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讓學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體情景中理解數學。在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里,有著許多學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會事物、人的生活行為事件,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可以從中找到例題的原型,再把教材中的例題融入這個原型,進行生活化處理,課堂教學就會充滿生活氣息,使學生易學樂學。
1、合理利用例題
我們應當結合學生現有的生活實際,對教材提供的教學范例進行合理的更新,在不改變教材中數學系統知識的前提下,用新的素材和學生熟知的素材換掉原題中生疏的素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緊密聯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世界中收集相關教學材料,捕捉有益的數學信息,把學生“身邊的數學”搬進課堂,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如:“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一課時,教材中的“輪船”“燈塔”學生實際生活中接觸不多,而且并不能讓學生對本課知識產生一種學習的需要,因此在教學時我是這樣引人的,問班內一位學生:“星期日我們班有幾位同學想到你家玩,你家在哪里啊?”學生只說了大致方位,我順勢問:“我們能找到他家嗎?” “不能”“為什么不能?還需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繼而引出確定物體位置需要知道方向和距離。
2、優化呈現方式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習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教材只是以靜態的文本、圖畫形式反映出來,而數學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需要我們采用各種手段來展現其動態變化的過程,使學生感受其中的數量關系,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此外,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發展水平,優化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將教材內容生活化、動態化、情境化、形象化,還將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主動投入到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數學學習過程中。
如:在教學圓柱側面積時,如果只讓學生根據經驗憑空想象或者教師在前面演示,很難讓學生切身感覺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之間的聯系,為了讓學生能近距離體驗感受,我讓學生自帶圓柱形罐頭,同桌合作,通過自己動手“剪一剪,圍一圍”來發現沿高所剪得的側面展開圖長方形與圓柱側面之間的關系,進而推導出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當今時代,無論怎樣的教材,教師只有創造性地活化教材,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更有趣味性和挑戰性,才能使數學學習成為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過程,使教學立足于現有水平,挑戰潛在水平,服務于學生的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