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
摘 要:作為高中歷史課堂上常用的體驗式教學,學生能通過學習獲得歷史知識,把知識、能力、態度、價值觀等融合一起,實現學習的有效性。因此,本文針對高中歷史課堂中的體驗式教學為出發點,從創設情境、探究體驗、注重交流、設計多維度作業等方式來闡述體驗式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體驗式教學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倡導教師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歷史教育是人文教育、歷史觀念、歷史知識等全面發展的教育課程,在素質教育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為了順應社會時代的發展,如何有效地進行高中歷史教育一直是專家及歷史老師們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在教學方式上應倡導體驗式教學。所謂體驗式教學,廣義的體驗式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去深入社會、接觸自然,親身去體會并得出結果;狹義的體驗式教學是教師在學校范圍能創設體驗式學習經驗和學習環境。那么如何使用體驗式教學,才能使得高中歷史課程的有效性增加,以下闡述筆者總結的幾種有效方式。
1.創設情境,拉近與歷史的距離
情境創設能夠引導學生走入歷史,用直接感受讓學生了解歷史。情境創設應遵循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現象、以學生已形成的認知體系、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出發點,同時可運用圖片、漫畫、影視作品、文學等手段來創設。
2.探究體驗,讓學生成為歷史的主人
體驗是可以從實際的親身體驗去感受,也可以從心理上的虛擬來感受。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用行動和思維去了解歷史,去感受、去思考,才能有所提高。歷史作為一門內容多、范圍廣、綜合性極強的學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體驗的平臺,讓學生能夠提出自己的觀點,暢所欲言。探究體驗可以通過社會實踐、采訪、問卷調查等形式來實現。
3.注重交流,從對話中對歷史進行反思
交流是體驗式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學生對自己親歷的事物、知識、情感的感知,并通過吸收轉變成自身行為的觀念。體驗所到的感受會持續在學生的心中發酵,當達到一定程度時,新知識和舊知識會相互融合。交流就是將吸收為自我的知識與其他同學分享,進入合作學習的階段。學生根據自身的歷史體驗,與其他體驗者相互交流、融合,來發現自己對歷史知識理解的不足和缺陷,從而更深入地對自己的認識和感受進行梳理,加深認識程度。交流能夠使得學生相互取長補短。一些學生擅長總結,一些學生擅長發現,一些學生則擅長假設,各種不同的感受和結論融合在一起,會形成一場激烈的爭辯,從而完善對歷史結構的認知。教師引導和組織學生們對某一問題進行交流,學生努力地成為某個組別的一員,大家分析、假設、總結、探討,將各種理論、觀點重復地進行協商和討論,從而使得群體的智慧被個體吸收。既完善了學生的認知,又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4.設計多維度作業,引導學生發散思維
作業是每一個教師為了了解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和檢查學習效果常用的手段和途徑。作為歷史課程來說,多以選擇題、問答題、簡答題以及案例題等形式出現。傳統作業的形式基于應試教育,缺乏生動性和多樣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相對較弱,對教師的教學效果鞏固也起不了多大作用。結合當前新課程改革,學生應“樂學”,用探究、體驗等方式來表達情感,闡述事件,并積極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因此,作業的設計應多維度、多樣式,從教學改革提出的新課題,結合高中學生學習特點,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如可以推薦學生基本教材范圍外,卻又和教材相關的歷史讀物,《毛澤東傳》《歷史故事》《影響中國100系列叢書》等;也可以讓學生對相關的歷史課題進行歷史小論文撰寫,從范圍、題目、論點、史料等著手,涉及經濟、政治、軍事、鄉土等,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綜合能力。另外,還可以布置一些情境性、假設性、調查式的作業,學生通過對情境的想象、假設的推理來綜合歷史知識,吸收歷史知識。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動,高中歷史教學應引進新的教學方式,而作為以學生為中心,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得出的體驗式教學,已被大多數的歷史教師所運用。體驗式教學運用多種手段,讓學生在看、聽、想、做的過程中形成認知,通過討論理解歷史知識,從而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杜 芳.新理念歷史教學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房 偉.淺談歷史圖片在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教研),2010(8).
br>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