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校區模式下制約高校教學質量監控保障的主要因素有學科專業建設、師資隊伍、校園文化、校區交通問題。構建多校區辦學模式下教學質量監控保障體系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整合多校區資源,形成統一的管理體制,保證教學質量監控保障機制正常運行的外部環境;第二,明確多校區背景下教學質量監控保障系統和要素,保證教學工作的有序進行;第三,創新高校多校區教學質量監控保障方法。
關鍵詞:多校區辦學;教學質量;監控
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變,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茲新形勢下高等教育又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為了進一步彌補教育資源的不足,拓展新的教育發展空間,大多數高校采用了多校區辦學模式增強高校的競爭優勢。多校區的存在給高校帶來了諸多的問題,如教學資源的均衡分配、辦學成本增加、教學管理模式的適時更新,尤其是教學監控保障體系在多校區的背景下受到了嚴峻的挑戰。教學質量監控是整個教學系統中重要的子系統,它具有教學監測、評價和反饋等多項功能,決定了整個教學過程運行的方向。[1]因此,重新構建多校區背景下高校教學質量監控保障體系十分重要。
一、多校區模式下制約高校教學質量監控保障的主要因素
1.學科專業建設影響教學質量評價標準
高校學科專業建設的目標往往朝著多科性、綜合化的方向發展。但在多校區辦學模式下,尤其是對于“擴展合并混合型”的高校來說,在學科專業的設置上存在著交叉和重復現象。由于合并前,各個高校在具體學科的建設上各具特色,基礎不同,并校后,首要的任務即是對眾多學科專業進行結構調整和重組。這樣的工作任務不可能在短期內完成的。因此,對于剛剛合并高校,其分校區的學科專業建設和發展相對較為滯后,從而影響到教學質量的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監控保障機制是運用科學規范統一的教學評價標準和相應的監控保障管理制度對教學質量進行評價和監控。但是各校區學科專業水平不一致,專業建設過程不統一,同一專業又面臨著整合和調整的要求,使得適用于原來專業教學質量評價的標準不能適應于不同發展程度的相同專業,成為制約高校教學質量監控保障的主要因素。
2.師資隊伍水平影響教學質量監控保障制度的落實
高校合并或新建校區之后,一般都以師資力量較強的校本部為中心,新校區的師資隊伍建設即成為一個極為突出的問題。即便兩校區之間距離較近,但也無法達到校本部共享師資的效果。如中山大學設立珠海校區,從辦學以來,珠海校區依然沒有常住的教師,有教學任務時就乘車到新校區上課,下課后就趕回廣州校本部。大學生與教師在課外進行面對面交流和溝通的時間很少。山東大學威海校區更不可能達到與濟南校區師資力量水平。這種師資力量在各校區分布的不均衡性決定了教學質量評價、監控體系迥異,出現了多重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使得同樣的專業教學質量評價出現差異,教學質量監控保障制度無法落實,單靠老校區的社會品牌效應無法達到與老校一樣的教學質量,只能從加強師資隊伍水平方面解決這個問題。
3.校園文化制約著教學質量監控保障機制的運行
校園文化形成是長期的過程,他是一個學校發展的靈魂。而無法將其短時期內移植于新校區。在各個高校合并之后,原來的每個高校都在自己的校園文化特點,高校合并后并不能馬上將其校園文化整合起來,而是各自獨立存在。因此,要使教學質量監控保障機制在各校區統一運行,最終需要一致的校園文化氛圍。目前這種多重的校園文化已經成為了制約著教學質量監控保障機制的運行。
4.校區間的交通問題影響著教學質量監控保障的實效性
校區交通問題是多校區辦學的一個十分明顯的問題,主要包括校區間的交通速度和交通經費。校區交通問題已經成為困擾大多數多校區高校關鍵重要因素,直接影響著新校區的教學秩序和師資調度,也影響著新校區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師資隊伍的穩定。這種情況下,只能借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輔助進行教學質量監控,如課堂教學監控設備,多媒體設備等,但教學質量保障實際操作中,由于教學質量監控工作人員是多校區操作,而校區間的交通成本較大,難免懈怠,從而影響著教學質量監控保障的實效性。
二、構建多校區辦學模式下教學質量監控保障體系
發展多校區辦學模式其根本目的是提高辦學效益,促進高等教育的大發展。構建多校區辦學模式下教學質量監控保障體系應該以發揮多校區大學學科眾多的優勢,以相互競爭,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為導向,創新多學科研究,滿足社會和經濟建設迅速發展的需要。因此,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教學質量監控保障體系。
1.整合多校區資源,形成統一的管理體制
首先,整合多校區資源應該堅持整體性和多樣性的統一。多校區共同存在發展最終要求各校區融合成一體,達到實質性的統一。其達到這樣的效果,必須在整體性和多樣性統一的原則下整合多校區資源。整體性是指管理多校區管理要達到思想觀念的真正融合,在對學科專業結構的調整,校區資源整合,如師資力量的配置,以達到整體發展的效果。多校性是指各個校區的發展都有自己特點,在統一體制的管理下,體現各校區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形成相互補充,相互競爭的格局。
其次,在核心校區統一領導和管理下的多校區功能合理分配。各校區應該在核心校區統一領導和管理下進行教育教學日常工作。核心校區是指在校園文化、師資力量、地理位置等方面處于優勢地位的校區,對于其他校區存在著領導的力量。因此,應該在其統一管理下,對各個校區進行合理的功能分配。核心校區負責制定發展規劃、統籌學科建設,進行教育資源配置,進行統一的教學和管理。最后,各校區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教學功能分區。如核心校區可作為研究生教育和科學研究基地。其他校區在核心校區統一部署下利用自己的人力資源、地理位置等優勢,發展符合自己特點的專業,以達到整個高校教育教學全面提升發展。
2.明確多校區背景下教學質量監控保障系統和要素
教學質量監控保障系統內容較為復雜,一般來看主要包括四大子系統:決策指揮、質量評估、管理調控、信息反饋。各個系統包含著決定該子系統運行的要素。多校區辦學背景下,首先要明確各子系統的職能。決策指揮應該由高校的校領導牽頭,由教務處或高教研究與評估所、院系、教研室等熟悉教學規律的有經驗的人員組成。讓其成為學校教學質量監控保障制度運行的指揮中樞。其主要職責是制定合理的教學質量監控保障制度;管理調控系統成為高校教學質量保障監控體系運行的基本條件,能保證整個系統高效地運行,是由高校的教學職能管理部門組成。質量評估系統是高校對教學過程進行監控和評價機制,它以發揮評估的導向性、激勵性作用為導向,[2]在教學質量監控和保障過程中處于重心,且能以直觀的信息反映教學質量。其基本要素包括評估模式、評估指標、評估手段。教學質量評估系統十分復雜,在多校區辦學模式影響下,評估指標、評估方式等會有所差別。因此,整個系統的調節應該有學校職能部門的經常干預,除此之外,各校區的教學管理者也應該對其進行具體地管理和協調。高校質量監控與保障系統是教學質量提高的核心。由于多校區構成方式是不同的,要使教學質量監控保障系統在多校區背景下有效地運行,還應該從高校多校區的特點出發,全面組合多校區大學影響教學的因素,分解教學職能,合理配置教學資源,構建多校園區大學的質量保障運行機制。
3.創新高校多校區教學質量監控保障方法
目前,大多數高校依托校院兩級教學管理模式建立起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對教師教學過程、教研室活動等教學工作進行全程監管。這種模式以基層教學單位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讓教學監管落于實處。而多校區辦學背景下,這種模式雖然未得到根本變革,但在具體方式上則需要創新。
endprint
首先,實現四級教學檢查制度。教學檢查是教學監督中重要的環節。包括期中、期末和日常的定期教學檢查,還包括不定期教學檢查。教學檢查的內容大體有教學秩序、教學過程、教學制度落實等。而對于專業課程的檢查則更為具體,如教學進度、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改革等情況。針對多校區辦學現狀,高校仍然要依托校、院、教研室、學生四級教學管理模式,校級實行定期的宏觀性教學檢查,院、教研室組織不定期的問題性教學檢查,學生則反映日常教學情況。
其次,實行領導干部督察制度。教師課堂教學是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環節,保證課堂教學質量不但要求教師能夠堅守職業道德,認真備課授課,還要求教學督導的督促與指導。教學督導體現了科學管理原則在教學管理中的運用。[3]目前,大多數高校仍然采取以督促教的方式由教學督導組完成教學督察工作。但由于課程眾多而督導隊伍人數有限,聽課制度流于形式,多校區仍存在使督導組成員教學檢查成本增大,這種情況下,可實行領導干部督察制度。由高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規定領導干部必須完成聽課督課任務,并納入其工作量之中,促成良好教學秩序的形成。
最后,抓住學生信息員隊伍,完善學生評教制度。有學生參與的教學質量監控是不完善的評價體系。[4]目前許多高校都建立了學生信息員隊伍,從學生群體獲取教學信息,學生評教成為教學質量評估的重要環節。學生信息反饋不受多校區辦學模式的限制。因此,多校區辦學模式下教學監控保障體系的構建重要環節即是抓住學生信息員隊伍,完善學生評教制度。學生信息員由教務處或教學監控的相關職能部門從課程學習的學生中選取,收集、整理教學信息,反映學生對教學的意見或建議。但其身份不公開,以保證信息反映的客觀性。另外,學生通過網絡形式對教師課堂教學進行綜合評價,因此,應該根據各校區專業課程設置情況及其教學條件對學生評價結果加權取值,全面準確地掌握各校區的教學信息。
參考文獻:
[1]牟?蕾,孫?曄,王克勤,朱?珊,趙忠川.多校區兩級教學質量監控和保障體系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價值工程,2013(10):254.
[2]汪勁松.地方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途徑初探——淺論專業與課程評估[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12(1):60.
[3]蔡映輝,莊東紅.教學督導:高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中堅[J].汕頭大學學報,2003(5):99.
[4]張?燕.論高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以完全學分制改革為視角[J].教育探索,2013(3):60.
作者簡介:高曉波,(1979—),男,漢,甘肅正寧人,博士,貴州師范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與研究。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