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芳
(武漢市中心醫院,湖北 武漢 430014)
眾所周知,人口老齡化是慢性病發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失能老人的數量也呈現出上升的趨勢。這類人群所需要的不僅是醫療服務,同時還需有足夠的照料服務〔1〕。絕大多數的照料服務來自于家庭和社會兩個方面。隨著家庭子女數減少、老人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的快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老人家庭照顧資源短缺,對社會照料的需求日益升高,我國傳統的家庭照料模式已經面臨嚴峻挑戰〔2,3〕。本文從個人資本視角對老年人照料狀況的影響因素進行探討。
1.1對象 2011年2~6月在武漢市中心醫院就診的60歲及以上的失能老人。納入標準:年齡≥60歲;在洗澡、穿衣、上下床、室內活動、大小便控制及吃飯等項目中存在一項以上行動障礙且需他人助力時間超過90 d;自愿參與調查。排除標準:急危重癥病人;聽力、視力障礙致調查無法進行的老年人;神志不清、精神障礙病人。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稱為“失能老人”。按程度劃分為“輕度失能”、“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非正式照料常指是由家庭成員和朋友提供,照料服務常常無報酬,目的是使老年人能繼續生活在社區 。正式照料是指提供有報酬的服務,通常是由持證或無證陌生人在正式的健康照料體系之下提供服務。
1.2調查工具 借鑒中國健康長壽縱向調查(CLHLS2005)自行設計調查問卷,用六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指標(ADL)對就診老年人進行失能情況分級〔4〕。調查內容分一般情況、失能狀況、個人資本及照料情況等幾個方面。
1.3調查方法 2011年2~6月,在武漢市中心醫院通過住院HIS系統在住院各病區病人中隨機查找年齡在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先參照標準,通過向病人本人或其家屬了解進行納入和排除,將納入者確定為調查對象,開展現場調查。由工作人員統一發放問卷,調查對象自填或其口述工作人員代填。問卷現場發放,填寫完畢當場回收。受試對象城鄉分布:城市624例(36.60%);鄉鎮299例(17.50%);農村783例(45.90%)。性別:男512例(30.00%);女1 194例(70.00%);年齡:60~69歲50例(1.00%);70~79歲130例(5.90%);80歲及以上1 526例(93.10%);婚姻情況:已婚244例(14.30%);離婚4例(0.20%);喪偶1 448例(84.90%);未婚10例(0.60%);受教育的年限:無1 217例(71.40%);1~6年357例(20.90%);7~9年55例(3.20%);≥10年77例(4.50%);居住情況:和家人同住1 535例(90.00%);單獨居住109例(6.40%);養老院62例(3.60%);是否有退休金:普通工人退休金277例(16.2);政府部分退休金42例(2.5%);無1 387例(81.3%)。
1.4數據錄入及處理 采用χ2檢驗。
2.1失能程度劃分情況 輕度失能355例(20.5%),中度失能653例(38.1%),重度失能698例(41.4%)。
2.2個人資本情況分析
2.2.1個人收入狀況 普通工人退休金277例(16.2%);政府部門退休金42例(2.5%);沒有1 387例(81.3%),提示失能老人的自我可支配經濟資源比較欠缺。
2.2.2醫保狀況 失能老人參與醫療保險的情況有一定參差,很多失能老人在疾病醫療過程當中,如果出現照料需要,一定程度上會增加自己的經濟壓力。免費醫療92例(5.4%);合作醫療135例(7.9%);居民和城鎮醫保1 422例(90.4%);大病醫療保險56例(3.3%)。
2.2.3經濟支持狀況 主要經濟來源類別:退休工資302例(17.7%);配偶給20例(1.2%);子女給1 098例(64.4%);孫子女給139例(8.1%);其他親屬給11例(0.6%);政府或社區支持95例(5.6%);靠自己的勞動8例(0.5%);其他33例(1.9%);是否能和日常需要相滿足:能夠1 283例(75.2%);不能夠423例(24.8%)。
2.3個人資本與照料提供的分析
2.3.1失能老人照料提供的分布 非正式支持1 496例(87.7%);正式支持191例(11.2%);無人照料19例(1.1%)。
2.3.2健康狀況和照料提供的分析 不同失能狀況下照料提供分布存在差異(χ2=33.569,P<0.05)。見表1。

表1 健康狀況和照料提供〔n(%)〕
2.3.3收入情況和照料提供的分析 不同收入狀況下照料提供分布存在差異(χ2=20.649,P<0.05)。見表2。

表2 收入情況與照料提供〔n(%)〕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人口年齡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活水平提高,人均預期壽命逐漸增長,而生育率的不斷降低,導致了我國人口逐步老齡化〔5,6〕。據統計顯示〔7〕,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67億。預計到2015年,60歲及以上人口將達2億,約占總人口的14%,到2050年將超過4億,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將超過30%。
隨著失能老人健康狀況的不斷惡化,正式支持的作用會呈現出逐漸增加的趨勢。失能老人的居住形式會對他們選擇照料方式產生重要的影響,即不同的居住狀況對非正式支持以及正式支持的介入程度亦會產生一定的影響〔8〕。
從人力資本上看,在身體健康狀況上,和一般老人相比,失能老人日常生活需要依靠他人;經濟資源對于失能老人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醫療保障方面還存在著參差。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失能老人對照料方式的擁有和選擇。
從社會資本上來看,老年人和家庭長遠的相互聯系及其產生的資源,更多體現在和子女的關系上所獲得的資源,它一方面會促使子女負擔加重;另一方面又會由于子女數量的逐漸減少而造成老年人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其次老年人和社區相互聯系而獲得的資源,這些因素同樣與其照料方式相關聯。失能老人失能程度影響其獲得正式與非正式支持的比例。失能老人獲取正式照料與收入水平有關,也與收入的類別有關。
因而筆者建議,政府應加快出臺對老年人照料的有關政策。通過服務和政策的協調實現效率的提高,盡力擴大提供老年人照料服務的覆蓋面。現今的居家養老服務政策已經實施,對失能老人的照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遠不能滿足該群體老年人的需求。合理規劃養老機構,積極發展老齡產業,健全照料體系,對養老體系科學規劃、明確標準,滿足失能老人多層次需求,實現在保證基本需求的基礎上有更多的選擇空間。
4 參考文獻
1劉夢琴.老年殘疾問題及其社會政策思考——基于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廣東數據分析〔J〕. 南方人口,2010;25(4):45-51.
2仇鳳仙.消解與重構:欠發達區域農村貧困老人生活狀態分析--以安徽省S縣D村調查為例〔J〕. 南方人口,2010;25(6):9-4.
4Hsiu HT,Yun FT. Problem-solving experiences among elders living alone in eastern Taiwan〔J〕.J Clin Nur,2007;16(5):980-6.
5顧大男, 曾 毅. 1992~ 2002年中國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變化研究〔J〕. 人口與經濟, 2006;(4):9- 13.
6劉庚長. 我國農村家庭養老存在的基礎與轉變的條件〔J〕 . 人口研究, 1999;(3):41- 2.
7楊宗傳. 老年社會保障與家庭養老層次性分析〔J〕. 老齡問題研究,1997;(8):16- 8.
8徐 勤,湯 哲. 我國長期護理的現狀與趨勢〔J〕. 人口與經濟, 2007;(2):7-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