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生 周立華 (武安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河北 武安 056300)
原發性高血壓是由遺傳等多種因素影響致使血壓調節功能失調而產生〔1〕。血脂代謝異常、肥胖與高血壓并存,且血胰島素水平增高,被稱為代謝性“X綜合征”或“胰島素抵抗綜合征”,可能與遺傳及熱量攝取過多相差。X綜合征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在老年高血壓發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2〕。對于高血壓合并血液高凝狀態的病人,其血壓控制標準要高于單純高血壓的病人。血栓前狀態(PTS)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統失調的一種病理過程,具有易導致血栓形成的多種血液學變化。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種藥物可以徹底治愈高血壓,但是能夠控制高血壓疾病的發展〔3〕。本研究探討中藥痰瘀清方對老年高血壓患者PTS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收治入院的臨床確診的高血壓患者300例。A組為入院后確診的高血壓患者100例,男42例,女58例。年齡21~91〔平均(56.8±7.22)〕歲,病程1~5.5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悶、頭暈、頭痛、乏力等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血脂高于正常值。B組100例患者,男40例,女60例,年齡23~88歲,平均年齡61.63歲。C組100例男39例,女61例,年齡19~68歲,平均年齡39.79歲,其中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WHO規定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即收縮壓≥140和(或)舒張壓≥90 mmHg;②中醫辨證為血瘀陽亢證;
1.3 排除標準 ①繼發性高血壓;②腦出血、大面積腦梗死、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者;嚴重肝、腎疾病,惡性腫瘤、出血性疾病及其他內分泌疾病;③妊娠婦女及哺乳期;④酗酒;⑤過度肥胖;⑥對本試驗用藥過敏或過敏體質者。有以上任何一條均予以排除。
1.4 治療方法 A組采用自擬中醫痰瘀清方,組方:草決明18 g、丹參15 g、姜半夏12 g、山楂18 g、水蛭6 g、赤芍15 g、甘松15 g、郁金 12 g、石菖蒲 15 g、豨薟草 30 g、姜黃 12 g、蟬蛻 8 g。每日一劑,水煎服,分兩次早晚溫服。6 d為一個療程,3個療程結束。B組:在A組中醫痰瘀清方治療的基礎上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由山西康寶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H20083535)口服,5 mg/次,每日1次。療程為8 w。C組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由山西康寶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H20083535)口服,5 mg/次,每日1次。療程為8 w。
1.5 觀察指標 觀察3組患者治療前、治療第8周后血壓、中醫證后及血漿PTS分子標志物水平變化情況。血壓參照WHO規定高血壓的診斷標準;中醫證候評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有關標準,并按證候的無、輕、中、重分別計0、1、2、3分。血漿PTS分子標志物水平采用全自動酶免分析儀進行檢測。
1.6 檢測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在入院時確定從未使用或者近1個月內未使用過任何抗凝及抗血小板藥物后,采靜脈血送檢。血漿PTS分子標志物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第8周后檢測血漿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體(DD)的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雙抗體夾心法(ELISA),纖維蛋白原(FIB)采用Clauss凝固法進行測定。
1.7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包進行方差分析及χ2檢驗。
2.1 血壓變化情況 3組患者治療8 w后收縮壓、舒張壓均有所下降(P<0.05);A組和B組患者治療8 w后收縮壓、舒張壓與C組治療8 w后比較差異顯著(P<0.05);B組患者治療8 w后收縮壓、舒張壓與A組治療8 w后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3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變化情況比較(s,n=100)

表1 3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變化情況比較(s,n=100)
與組內治療前比較:1)P<0.05;與C組治療后比較:2)P<0.05;與A組治療后比較:3)P<0.05,下表同
A 組 145.28±7.75 131.28±5.501)2)90.47±5.72 83.02±4.611)2)B 組 148.21±9.07 139.39±5.351)2)3)89.77±6.23 81.08±4.251)2)3)C 組 147.29±7.95 128.23±6.881) 90.54±6.27 80.05±4.561)
2.2 中醫證候變化 3組患者治療8 w后中醫證候變化情況均有所改善(P<0.05);A組和B組患者治療8 w后中醫證候改善程度與C組治療8 w后比較差異顯著(P<0.05);B組患者治療8 w后中醫證候改善程度與A組治療8 w后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3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變化情況比較(s,n=100)

表2 3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變化情況比較(s,n=100)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A 組 11.64±3.81 5.24±4.521)2)B 組 11.87±3.41 4.96±3.511)2)3)C 組 12.66±3.79 7.80±3.941)
2.3 血漿PTS分子標志物水平變化情況 3組患者治療8 w后vWF、DD、FIB等血漿PTS分子標志物水平均有所改善(P<0.05);A組和B組患者治療8 w后 vWF、DD、FIB等血漿 PTS分子標志物水平與C組治療8 w后比較差異顯著(P<0.05);B組患者治療8 w后vWF、DD、FIB等血漿PTS分子標志物水平與A組治療8 w后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3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漿PTS分子標志物水平變化情況比較(s,n=100)

表3 3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漿PTS分子標志物水平變化情況比較(s,n=100)
組別 vWF(%)FIB(g/L)DD(mg/L)A組 治療前125.28±39.75 4.47±1.12 0.38±0.11治療后 95.28±15.501)2) 3.02±0.401)2) 0.30±0.501)2)B 組 治療前 121.21±41.07 4.77±1.23 0.39±0.12治療后 90.39±10.351)2)3)3.08±0.551)2)3) 0.25±0.061)2)3)C 組 治療前 124.29±38.95 4.54±0.77 0.39±0.10治療后 99.23±18.881) 3.05±0.561) 0.27±0.901)
高血壓屬于中醫學眩暈、頭痛的范疇。目前,對高血壓的病因認為是飲食勞倦和情志失調,同時又與年齡、起居等因素密切有關〔4〕。其病機則表現為風、火、痰、虛、瘀。風因思慮憂傷,精神緊張,急躁善怒,導致肝郁氣滯,若化熱且熱極生風,風陽上擾頭目,則有頭痛、眩暈諸癥。火因煩勞,五志過極,則化熱生火,火盛則水衰,不能制火而涵木,形成肝火循經上沖頭目,而出現高血壓諸癥〔5,6〕。痰飲食高粱厚味,體肥而氣弱則食滯不化,聚濕成痰,痰濁中阻,阻遏氣機的正常升降,則眩暈內生。虛嗜欲無度,勞役傷腎,或生育太多,以致腎水虧虛,腎虛不能上滋肝木,肝陽無制而妄動,不能上承心火,則成心腎不交等諸癥〔7〕。瘀病程日久,或久治不愈即可導致瘀血的產生,而氣虛、肝火、痰阻等皆可成為血瘀證的病因。PTS是指臨床有明確的癥狀性血栓形成事件前,血液出現容易凝固的傾向〔8〕。PTS的發生率高,危害性大。臨床引起PTS的因素很多〔9〕。一般認為凡是影響血管壁的改變,血液成分異常和血液淤滯的因素,都可造成PTS。臨床上導致動脈系統血栓形成的常見病因包括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血小板增多癥等。血栓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影響因素較多。正常血管內皮細胞是一個天然的生理屏障。當內皮細胞完整性受損傷時,可以激活內、外源性凝血途徑,導致凝血功能明顯增強,凝血酶大量生成,同時消耗大量抗凝血酶(AT),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促進血栓形成〔10〕。高血壓是導致血管內皮損害的因素之一。FIB作為血漿中最大的鏈狀蛋白,可增加血黏度,極有利于血栓的形成。高血壓患者存在PTS;高血壓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狀態的危險因素。老年高血壓患者存在明顯的內皮損傷、血小板活化、高凝狀態及抗凝纖溶活性的降低〔11〕。本研究提示中醫痰瘀清方治療老年高血壓效果顯著,能夠改善高血壓患者PTS,值得推廣應用。另外,本文認為對高血壓患者進行抗凝治療與抗血小板治療是獲益的,尤其是當患者合并高血糖、高血脂等多個高危因素時。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樣本量小,研究參數少,繼續研究的空間還很大。
1 盧健棋,羅錦偉,李成林,等.高血壓血栓前狀態的社區中醫體質防治方案的研究〔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3;34(6):13-6.
2 孔德貴,路玉橋,祁學文,等.焦慮或抑郁情緒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栓前狀態的影響〔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3;22(1):14-8.
3 盧健棋,雷貽祿,李成林,等.中醫體質調理對高血壓病血栓前狀態的干預研究〔J〕.山西中醫,2013;29(3):37-9.
4 劉慧平.高血壓病并發心房顫動血栓前狀態標志物與左心室舒張功能參數的關系研究〔J〕.中國實用醫刊,2012;39(16):60-1.
5 高宏艷.氨氯地平對高血壓患者血栓前狀態的影響〔J〕.中外健康文摘,2012;(48):210-1.
6 尹雪艷,趙順芳,崔 敏.高血壓病患者血栓前狀態的臨床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274-6.
7 鄭曉暉,楊 睿,王彥方,等.阿托伐他汀鈣與阿司匹林聯用對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血栓前狀態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刊,2011;38(23):1-3.
8 張 玲.高血壓患者95例血栓指標的檢測〔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0):4046-7.
9 雷貽祿,李成林,占健棋,等.高血壓病血栓前狀態分子標志物及藥物干預的研究進展〔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11;14(3):63-5.
10 宗永華,關懷敏,解金紅.同型半胱氨酸與冠心病及傳統危險因素的關系探討〔J〕.中國實用醫刊,2013;40(6):94-6.
11 劉 玥,張京春,史大卓,等.波動性高血壓與血小板活化及其中西醫結合干預策略〔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33(7):8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