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瑛
(天津教育科學研究院,天津 300191)
目前,我國社會對城市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重視程度不高,家庭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建設的關注度也不夠。城市老年群體在物質生活普遍有基本保障的前提下,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強。精神生活質量取決于精神需求滿足的程度。精神需求是精神生活產生的動機和源泉,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是源于衰老和社會環境條件的變化而產生的主觀心態失衡,是為維持和恢復主觀心態平衡,實現充實、滿足和尊嚴而引發的一種渴求狀態〔1〕。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包括情感、發展和價值需求三個方面。
1.1對象 調查對象主要來自武漢市區的青山區、洪山區、武昌區等3所老年大學的老年人和隨機在這3個區街心公園、晨練場地休閑或者鍛煉的老年人。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8份,有效回收率94.00%。其中男73人(38.83%),女115人(61.17%);年齡55~65歲者占64.40%;有配偶150人(79.79%),喪偶24人(12.77%),離異9人(4.79%),未婚5人(2.65%);在居住方式中,夫妻戶66人(35.11%),二代戶51人(27.13%),三代戶或者隔代戶37人(19.68%),獨居老年人達到34人,比例為18.08%;在個人月收入情況中,1 500~2 499元63人(33.51%),800元以下12人(6.38%),800~1 499元55人(29.25%),2 500~3 499元24人(12.76%),3 500元及以上達到34人(18.10%),并且有71.80%認為月收入很充?;蛘邏蛴?;在子女個數情況中,82.50%有1~2個子女,無子女的僅為11人(5.85%)。
1.2方法 3所老年大學以及在老年人集聚的街心公園、晨練場地,實地對調查對象進行問答式現場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老年人的基本情況(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子女個數、居住方式等)、物質生活現狀(個人月收入、收入是否夠用等)、精神生活現狀(對子女給予其關心的滿意度、婚姻現狀、孤獨感、家庭關系等)及精神生活需求(尊重變量、對再婚的態度、是否主動訴說心事、自我實現等)四部分。
2.1情感需求
2.1.1配偶情感及老年人(150人)中對再婚態度 在188位調查對象中,有配偶的老年人對婚姻現狀感到非常滿意和滿意的比例為63.33%(95人),感到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的比例為4.67%(7人);離異、喪偶和未婚的無配偶老年人有38人,其中對婚姻現狀感到非常滿意和滿意的有6人(15.79%)。在有配偶老年人中,對婚姻現狀感到非常滿意和滿意的95人(63.33%)。通過比較得出,有配偶老年人對婚姻現狀的滿意度要遠遠高于無配偶。由此而推,如果改善未婚、離異、喪偶的老年人的婚姻狀況可以有效提高老年人對婚姻的滿意度。對于因離異、喪偶或未婚的老年人老說,再婚是一種提高老年人婚姻滿意度的途徑。老年人對于再婚問題的態度比較開明,68.6%的老年人持贊成態度,其中非常贊成49人(31.4%),比較贊成58人(37.2%),一般41人(26.3%),只有8人(5.1%)持反對態度。在本次調查的老年人婚姻狀況數據中,82.0%的老年人配偶健在,而有18.0%喪偶或者離異。有配偶、離異、喪偶或未婚的老年人之間對再婚態度沒有顯著性差異。這表示多數老年人對再婚持支持態度,且在婚姻狀況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2.1.2子女親情 老年人無論年齡多大,都希望得到子女的關心,渴望親情的滋潤。60.5%的老年人希望子女關心他(她)的情感方面,42.6%希望關心健康狀況,10.8%希望關心學習狀況,12.2%希望關心文化娛樂方面,6.8%希望關心經濟狀況,由此說明多數老年人最希望子女關心他們的情感需求方面,其次才是他們的健康和其他生活狀況。
95.3%的老年人渴望向家人訴說心事,其中有35.1%非??释?,38.0%渴望,22.2%不太渴望,只有4.7%不想向家人訴說;有97.0%想向朋友訴說,其中有26.8%非常想,52.4%想訴說,17.7%不太想,只有3.0%不想訴說。由此表明:渴望向家人或者朋友訴說心事的老年人占據絕大多數,這也反映出在本次調查對象中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在情感上沒有得到家人或者朋友足夠的關心和慰藉,盡管這個數據不能代表全社會老年人的情感需求狀況,但至少反映出有一部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狀況堪憂,這應該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和反思。
2.2發展需求
2.2.1學習需求 學習需求是老年人為達到持續社會化的目的而學習各種知識、技能和信息的要求。老年人退休后,仍然有學習的需求,對此我們將學習的內容分為四大類:文娛類(攝影、書畫、樂器、唱歌跳舞),醫療保健類(太極、武術),生活類(烹飪、織毛衣、駕駛)、專業知識類(電腦、外語)。
老年人期望學習的內容中所占比例最高的類別是文娛類,占74.8%(113人);其次醫療保健類占38.4%(58人);生活類17.9%(27人);專業知識類29.1%(44人)。將老年人期望學習的內容與被調查老年學員正在學習的內容相對比,發現與他們期望學習的內容基本是一致的。見表1。老年人最想參加的活動是文娛類,他們有這種學習需求的原因主要是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提高自身素質,從中可見他們的關聯;除文娛類之外,老年人最想參加的活動是醫療保健類,學習醫療保健類(太極、武術)的知識有助于鍛煉身體。見表1。

表1 老年人學習的原因
在問卷中此題是一個多選題,表中數據為累加數據
2.2.2老年人的人際交往態度 人際交往需求是老年人對構筑或維持所需要的社會關系網絡的要求。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大,外出活動的減少,人際交往相對狹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老年人沒有人際交往的需求,這對于填補老年人精神上的空白,減少他們的孤獨感是有益處的。希望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多結交些朋友的老年人占72.6%,其中27.4%(42人)非常希望,45.2%(71人)比較希望,26.1%(41人)一般,只有1.2%(2人)的老年人不希望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結交朋友。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大多數老年人退休后仍然有人際交往的需求,他們也希望擴大自己的朋友圈子,豐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2.2.3文化娛樂 娛樂需求是老年人培養和滿足各種興趣愛好的需要。老年人參加娛樂活動的原因主要包括: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55.4%,98人);強身健體(54.5%,96人);提高自身素質(50.6%,89人);擺脫孤獨感(34.1%,60人);打發時間、解悶(18.8%,33人)。由此也可看出老年人最希望參加的娛樂活動是健身活動和唱歌跳舞,因為這兩個活動都有強身健體的功能;并且活動本身充滿樂趣,不至于太枯燥。
2.3價值需求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把人的最高需求層次稱為自我實現的需求,老年人對自我實現的態度:持贊成意見的95.0%,其中非常贊成16.1%(26人),比較贊成49.1%(79人),一般29.8%(48人);持反對意見的5.0%,其中比較不贊成3.7%(6人),非常不贊成1.2%(2人),這些數據說明大多數老年人在退休后仍有為社會、為家庭做貢獻的想法與愿望,他們仍有自我實現的需求。
家庭是影響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親情需求是任何事情都無法替代的感情需求。因此,應提倡有老人的家庭,在積極為老年人提供物質生活保障的同時,努力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精神生活條件。作為子女,要通過電話、看望、聊天等方式,經常與老年人交流溝通,及時了解他們的各種需求并設法解決,讓他們感受到天倫之樂,讓他們有被尊重、受關注的感覺,這樣才能使他們的心靈得到慰藉,親情需求得到滿足。由于老年配偶在精神上起到子女無法取代的作用。因此,對于無配偶的老年人來說,選擇再婚是一種改善婚姻狀況,從而提高晚年生活質量的有效途徑。
對退休老年人來說,社區應該是具體化的社會。社區是個體與社會聯系的紐帶和橋梁,老年人所體驗到的社會關心和溫暖、社會支持和援助都應從社區獲得。然而,目前我國社區的功能尚不完善,尤其在滿足老年人精神需求方面,多數社區幾乎無此功能。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城市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滿足,離不開社區服務。因此,建議大力開展社區建設,逐步完善社區的各項功能,特別是滿足城市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功能。同時,社區也是實現老年人參與社會和促進社區發展的重要方式。
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滿足,需要在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得以實現。與老年人聯系較多的社會環境,包括社區環境和人為創設的社會新環境。目前專為老年人創設的社會新環境非老年大學莫屬。實踐已經證明,對城市老年人而言,老年大學已成為廣大老年學員新思想、新理念、新技術,新知識,新文化的學習基地,成為最受他們歡迎和滿意的教育園地、文化廣場。老年大學的各項功能,可以使城市老年人的各種精神需求,如交往、娛樂、學習、尊重、自我實現的需求等,不同程度地得到滿足。目前,許多老年大學已經把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作為辦學的立足點,把培養健康、快樂、尊嚴、愛心、時尚老人,提高老年人的素質和培養適應社會的能力等作為辦學的目標,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1)要大力興辦老年大學和老年學校,促進老年教育快速發展,在滿足城市老年人精神需求方面就顯得尤其重要。目前全國老年人口已近1.8億,老年學員才500多萬,不到3%,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因此普及老年教育的任務還很重。(2)在現有老年大學中,要緊緊抓住城市老年人的興趣,開設各種滿足他們興趣的課程,吸引老年學員就學。比如,以正確的政治方向為導向開設時事政治課,滿足學員了解最新時政的愿望;以休閑娛樂為目的開設琴棋書畫等傳統課程,滿足學員弘揚傳統文化的理想;以健康幸福為宗旨開設養生保健類課程,為學員的晚年健康生活開辟康莊大道。
4 參考文獻
1高序堂.老年大學發展研究〔M〕.香港:天馬圖書出版公司,200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