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紅 莫麗亞 繆琪蕾 葛正中 吳永華
(蘇州市立醫院本部老年科,江蘇 蘇州 215002)
老年癡呆(AD)在65歲以上發病率、病死率較高〔1,2〕,研究發現,文化程度低、高齡、日常交流的缺乏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低是發生老年AD的危險因素〔3〕。隨著人口老年化的進一步發展,預計到2050 年,全世界老年AD的患者將達到1.14億〔4〕。可見,對老年AD患者開展系統的健康教育十分必要〔5〕,這對于預防或延緩老年AD的病情發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控制殘疾發生、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具有重要意義。
1.1對象 選取2011~2013在我院老年病科接受住院治療的80例老年期AD患者,納入標準:①所有入選對象的診斷均需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有關的AD、血管性癡呆(VD)及混合性癡呆的診斷標準;②排除嚴重的心、肝、腎、肺等器質性疾病,精神病、神經系統疾病史,酒精、藥物依賴者;③患者經本人同意并且簽訂關于本項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后才可列為研究對象。將入選者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男29例,女11例,平均年齡(76±8.12)歲,輕度AD 17例,中度23例;對照組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齡(74.89±9.15)歲,輕度AD 19例,中度21例。兩組年齡、性別、文化水平及患病程度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生活自理能力測定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測定患者的生活能力。ADL量表共有14項內容,包括定時大小便、行走、穿衣、梳頭、刷牙、洗澡、做家務、進食、服藥、電話溝通等。所列事項患者自己完全有能力完成計1 分,存在某些困難時計2分,自己不能獨立完成需要幫助計3分,患者自己完全沒法做計4分。總分低于16分可認為其生活自理能力為完全正常,17~36分為輕度下降,37~56分為重度下降。
1.2.2焦慮與抑郁評定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 作為評定工具〔6〕。SAS量表共包括20個條目。采用1~4級的評分模式,1分=無或者很少,2分=有時,3分=經常,4分=一直是或者總是。評定的時間跨度是現在或者為過去的1 w,此量表用來評定被調查者是否存在焦慮及焦慮的程度;(3)SDS量表共有20個條目,同樣按照1~4級的評分,1分=無或偶爾、2分=有時、3分=經常、4分=總是。評定的時間跨度與SAS相同,此表用作評定被試者是否存在抑郁及抑郁的程度。患者在醫生的指導下及家屬協助下,根據自身情況對每個條目做出獨立的評定。在入院時及開展健康教育2 w后分別進行調查,將SAS、SDS評分換算為標準分后進行計算,將測試的結果進行整理及統計學分析,將其與中國的常模進行比較,并比較兩組患者經健康教育后焦慮、抑郁改善情況。
1.2.3日常生活健康教育 對照組按照常規的治療和護理方法進行處理,觀察組基礎上,由統一培訓的護士對患者進行系統的健康教育,從入院后的第2周開始實施健康干預至出院。出院后每月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包括講解關于老年AD的有關知識、進行安全護理、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并指導患者開展功能鍛煉。以個體化的座談會或者訪談形式進行健康教育,所述內容簡單明了,設置了醫護人員、患者及家屬共同討論問題的機會,可以通過討論搜集一些常見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辦法。健康教育的觀察指標以調查問卷的形式體現,在研究過程中,以自行設計的問卷進行調查,所涉及的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經濟收入等;以評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時采用ADL量表〔7〕測定健康教育前后患者生活能力的改變情況。
1.2.4患者抑郁、焦慮的健康教育 因對疾病的認知不足而引起的焦慮抑郁情緒的疏導:針對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知識的缺乏,責任護士可以就疾病的病因,主要的臨床癥狀,常用及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合理的護理措施等內容對患者及陪護人員進行有計劃的教育。比如針對有進食障礙的患者,醫護人員可以現場給予示范,囑陪護人員給患者喂食時確保飯菜的溫度適當,過燙或過冷的食物都會給患者造成不良刺激,宜溫和,確保無骨刺和辛辣,進食的速度要慢,避免噎食。來醫院就醫的老年AD患者大多是由于在家煩躁不安,無法有效管理而被要求來住院治療。因此,在對患者的安全防護教育上,要讓家屬了解可能會出現的突發情況;另一方面,由于患者一般存在記憶方面的障礙,且存在頑固的心理,不肯承認自己有病,要讓看護人員提高關注密切度,防止患者走失;再者,由于年老者本身行動時不太方便,加之病情不穩定,時好時壞,發病時很可能發生碰傷或摔倒甚至墜床等事件,嚴重時由于幻覺的支配還有可能發生自殺等意外,因此,這些都應告知家屬并采取預防措施。患者因悲觀而產生的焦慮抑郁情緒的交易員:由于老年AD患者普遍年齡較大,其配偶也已年老,不適合單獨作患者的配合者。在住院期間,患者一般由其子女照顧,但是往往照顧不周,患者更易出現悲觀失望的情緒,導致情緒低落,表現為脾氣暴躁或者沉默寡言,進而食欲不振,身體不適。針對這些情況,護理人員應反復耐心地向患者講解關于AD發生發展的過程及治療的方案,向患者及家屬強調按醫囑治療及患者親屬參與配合治療所能發揮的重要作用,幫助患者及家屬建立康復的信心。

2.1兩組患者ADL評分比較 兩組3個階段的ADL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患者3個階段的ADL評分±s,n=40)
2.2總體SAS、SDS評分 入院時SAS平均分為(47.01±4.98),SDS平均分為(53.97±8.96),兩項評分總體高于國內常模組(33.80±5.90,41.88±10.57)(P<0.05)。
2.3健康教育后兩組SAS、SDS評分比較 經過基礎治療加上一系列健康教育活動的開展,2 w后與入院時進行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兩項評分均有所改善,但是觀察組(SAS:36.83±6.34,SDS:42.26±9.87)較對照組(SAS:44.57±5.31,SDS:48.14±9.81)改善更明顯(P<0.05)。
2.4觀察組患者焦慮、抑郁的心理得分干預前后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SAS、SDS評分在心理干預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其中SAS干預前為48.13±5.02,干預后36.83±6.34;SDS干預前52.89±9.14,干預后42.26±9.87。
目前仍然未找到能徹底治療AD的方法〔8,9〕。雖然AD在世界范圍內均較常見,但是其患病率在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存在較大差異。AD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也給其親屬、醫療及社會機構帶來沉重的負擔,是一種需要重點防治的精神障礙〔10〕。我國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老年AD的患病率可能會隨之上升。因此,及早預防或治療AD,是亟需解決的社會問題〔11,12〕。
老年AD的患者大多數為性格內向者,好獨處,或者由于離退休后引起較大落差導致情緒低落,或者是因家庭中存在矛盾,缺乏關愛,導致其心情郁悶〔13〕;還有些是由于喪偶后孤獨苦悶,導致了AD的發生。在被要求接受治療期間,由于對疾病知識的缺乏,自己行動不便及擔心為子女帶來的麻煩或者照顧不周,AD患者極易產生焦慮及抑郁心理,因此,需要對其進行科學的心理疏導,建立自信〔14〕。定期開展心理狀況的測量和評估,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幫助其走出心理陰影,保持心理平衡,是治療疾病的重要措施。對于老年人而言,年老使體力和記憶力均逐漸下降,繼而引起一系列的退行性心理變化。如果再患上某種疾病,老年患者更易產生憂慮、恐懼的負性心理,此外,一些負性事件也易使老年人陷入悲傷和痛苦之中,長期不能走出陰影。這與目前倡導的增進身心健康相背離。因此,應將如何促進老年人的身心同步健康作為重要議題提上日程。本研究說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改善,且心理狀態明顯好轉,有利于病情的康復。
除了針對患者本身,對AD患者的家屬開展健康教育同樣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老年AD患者看護機構,且患者的住院時間往往比較短暫,大多數時間患者都需要家屬照顧并配合治療。故家屬有必要了解并熟知疾病的知識,對患者開展科學合理的照顧,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益于病情好轉。著重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①精心護理:輕度AD者容易健忘,而嚴重者行動不便,遲緩、易發生意外或錯誤,如摔傷、走失、吃錯藥等事件。因此,保證患者的安全應該放在首位。對家屬開展健康教育,幫助其及時發現并排除潛在的不安全因素,為患者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減少或避免不良事件發生。②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15〕,幫助患者穩定情緒、建立康復的信心,由于AD患者情緒起伏不定,需要指導家屬學會正確地與患者溝通,調整情緒,同時鼓勵患者與周圍的人交流,多聽音樂、戲曲等,減少AD患者的激越行為。③半補償機制的實施〔16〕,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對患者日常生活瑣事,如穿衣、進食、打電話等,采取半補償的機制,督促患者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動,減少患者的依賴心理,同時能強化患者的認知功能的訓練。
4 參考文獻
1Feldman HH,Haas M,Gandy S,etal.Alzheimer's diseas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 call for a new research roadmap〔J〕.Ann N Y Acad Sci,2014;1313(1):1-16.
2馮麗云,李琳琳,田慶豐,等.2009年鄭州市65歲以上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現狀調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121-4.
3李 磊,李 峰,馬 穎,等.安徽農村社區老年癡呆癥患病率調查〔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1;15(4):292-4.
4Jellinger KA,Attems J.Prevalence of dementia disorders in the oldest-old:an autopsy study〔J〕.Acta Neuropathol,2010;119(4):421-33.
5Beer CD,Horner B,Almeida OP,etal.Dementia in residential care:education intervention trial (DIRECT);protocol fo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Trials,2010;11:63.
6趙攸文,薛繼芳,王 旸.心理護理干預對改善老年癡呆患者家屬焦慮抑郁情緒的效果分析〔J〕.精神醫學雜志,2009;22(5):377-8.
7高巧妮,姚飛嬋.老年癡呆癥患者及其家屬同步健康教育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1):112-4.
8付云紅.老年癡呆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國實用醫藥,2013;8(5):272.
9林曉莉,王君俏.老年期癡呆患者生活質量的非藥物干預研究進展〔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4;(1):1-3.
10王慶妍,唐四元,蔣 芬,等.老年期癡呆照顧者虐待行為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4):988-91.
11王慶妍,蔣 芬,陳三妹,等.應對過程理論在我國老年期癡呆患者照顧者干預中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7):1712-5.
12顧桂香,劉玉香.對老年癡呆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的探討〔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2;10(1):78-9.
13楊 寧,顏瑜章,陳力鳴,等.老年人及其照料者對老年期常見精神障礙癥狀和預防知識的知曉率〔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2;26(5):327-31.
14章蒼松.某社區老年代謝綜合征患者智能精神狀態的多因素分析〔J〕.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012;12(3):171-3.
15丁 燕.長沙市老年期癡呆的疾病負擔調查及社會支持對策建議〔D〕.中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
16陳 旭,許 閩.預防老年性癡呆癥提高生活質量〔J〕.中外醫學研究,2011;9(1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