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鋼 李 霞 岳建彪 劉尚麗
(四川省骨科醫院綜合內科,四川 成都 610041)
老年髖部骨折常導致嚴重的并發癥,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一種骨折。老年患者多數伴有心臟疾病及其他很多并發癥,需服用多種藥物,同時腸胃功能差,藥物過多不能耐受造成治療依從性差,達不到有效治療目的。本研究觀察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老年髖部骨折合并穩定性心絞痛患者的療效。
1.1臨床資料 2009年4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老年患者100例,心絞痛診斷標準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2007慢性穩定性心絞痛診斷與治療指南診斷標準〔1〕。心絞痛嚴重度分級參照加拿大心血管學會(CCS)心絞痛嚴重度分級〔2〕。髖部骨折診斷均符合診斷標準〔3,4〕。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急診醫學》〔5〕。納入標準:①符合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診斷標準者;②中醫辨證符合心血瘀阻、氣滯心胸證或兼有痰濁閉阻或心氣虛損者。③家屬或受試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對藥物過敏者和有禁忌者;②心臟瓣膜疾病、重度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患者;③合并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系統、內分泌代謝、中樞神經精神系統和其他系統嚴重疾病者;④入院時即有昏迷、休克、消化道大出血、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多發傷、肺栓塞嚴重并發癥,預計24 h內死亡者。⑤中醫辨證不符合心血瘀阻、氣滯心胸者。隨機分為治療組50例,男14例,女36例,年齡60~99〔平均(72±5.68)〕歲。心絞痛病程0.5~14〔平均(6.7±1.03)〕年;骨折病程2 h~14 d〔平均(4.6±1.13)d〕;合并糖尿病29例,高血壓18例,高血脂8例,腦梗死4例,陳舊性心肌梗死4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心絞痛Ⅰ級 15例,Ⅱ級21例,Ⅲ級9例,Ⅳ級5例;股骨頸骨折36例,其中頭下型13例,頭頸型11例,頸中型6例,基底型6例;股骨粗隆間骨折14例,其中順粗隆間型8例,反粗隆間型4例,粗隆下型2例;心律失常室上性早搏35例,室性早搏26例,兩者合并發生21例,傳導阻滯11例。對照組50例,男18例,女32例,年齡60~97〔平均(71.5±5.64)〕歲。心絞痛病程0.5~12〔平均(6.5±1.06)〕年;骨折病程3 h~14 d〔平均(4.7±1.10)d〕;合并糖尿病28例,高血壓19例,高血脂7例,腦梗死3例,陳舊性心肌梗死4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心絞痛Ⅰ級 16例,Ⅱ級20例,Ⅲ級8例,Ⅳ級6例。股骨頸骨折33例,其中頭下型12例,頭頸型10例,頸中型6例,基底型5例;股骨粗隆間骨折17例,其中順粗隆間型10例,反粗隆間型5例,粗隆下型2例;心律失常室上性早搏31例,室性早搏23例,兩者合并發生23例,傳導阻滯12例。兩組性別構成、年齡、病情構成、病種分類等無顯著差異(P>0.05)。
1.2治療方法 兩組均予骨折基礎治療及穩定性心絞痛常規西醫基礎治療,根據病情應用硝酸甘油、美托洛爾、硝苯地平緩釋片、腸溶阿司匹林、辛伐他丁、依那普利、曲美他嗪。治療組加七味三七湯:三七、甘草各10 g、赤芍、香附、川芎、紅花、延胡索各15 g。兼有痰濁閉阻者加陳皮15 g、法半夏10 g、茯苓15 g、全瓜蔞30 g、竹茹10 g;兼有心氣虛損者加黨參、黃芪各30 g、炒白術、茯苓各15 g。1劑/d,水煎取汁300 ml,分3次溫服。14 d為1個療程,觀察2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①心絞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和程度;②臨床癥狀如胸悶、心悸、氣短、乏力;③心電圖變化。
1.4療效標準 參照衛生部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擬定。①心絞痛療效標準:分為輕度(顯效為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為疼痛發作次數、程度及持續時間明顯減輕;無效為癥狀基本與治療前相同)、中度(顯效為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為癥狀減輕至“輕度”標準;無效為癥狀基本與治療前相同)、較重度(顯效為癥狀消失或減輕至“輕度”標準;有效為癥狀減輕至“中度”標準;無效為癥狀與治療前相同)、重度(顯效為癥狀基本消失或減輕至“中度”標準;有效為癥狀減輕至“較重度”標準以下;無效為癥狀與治療前相同);加重:疼痛發作次數、程度及時間有所加重,或輕重程度上升一個及以上級差。②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參照1979年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及心律失常座談會《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6〕。顯效為動態心電圖恢復至“大致正?!?即正常范圍)或達到正常心電圖;有效為ST段的降低,以治療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達到正常水平,在重要導聯倒置T波改變變淺(達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變直立,房室或室內傳導阻滯改善者,室性早搏<30次/h、房性早搏<30次/h;無效為動態心電圖與治療前基本相同;加重為ST段較治療前降低,0.05 mV以上,在主要導聯倒置T波改變加深(達25%以上),或直立T波變平坦及出現異位心律、房室或室內傳導阻滯。
1.5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t檢驗、秩和檢驗和χ2檢驗。
2.1兩組心絞痛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14 d后,兩組心絞痛癥狀均得到改善,治療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絞痛臨床療效比較(n=50,n)
2.2兩組動態心電圖療效比較 治療14 d后,兩組動態心電圖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治療組有效率(顯效27例、有效18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0.00%)高于對照組(顯效17例、有效19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72.00%)(P<0.05)。
2.3安全性 治療組4例頭暈、惡心,總發生率為8.00%;對照組6例頭暈、惡心,總發生率為12.00%(P>0.05)。考慮為降壓、抗血小板、擴血管藥物的副作用,均較輕微且為一過性,未予特殊處理。兩組大便、小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治療前后均在正常范圍內,未發現明顯毒副作用。治療組心絞痛癥狀經七味三七湯治療后多有改善,僅少數患者癥狀無改善,但無明顯加重,亦未發現其他不良反應,安全性評價為1級。
影響我國人群冠心病發病危險的主要危險因素有高血壓、吸煙、高膽固醇血癥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等,外傷是增加死亡率的重要危險因素。中國《慢性穩定性心絞痛診斷與治療指南》〔1〕指出:慢性穩定性心絞痛藥物治療的主要目的是:預防心肌梗死和猝死,改善生存質量;減輕癥狀和缺血發作,改善生活質量。在選擇治療藥物時,應首先考慮預防心肌梗死和死亡。此外,應積極處理危險因素。
冠心病心絞痛屬中醫“胸痹”、“心痛”范疇,該病的病機關鍵是心絡瘀阻。“不通則痛”、“不榮則痛”是對疼痛產生機制的經典詮釋。心絡瘀阻,絡脈“不通”,則心肌失養而“不榮”,從而引發心絞痛。由此,提出此病的治療當針對血瘀,以活血化瘀通絡法為主。通過活血化瘀,使脈絡暢通,“通則不痛”。活血化瘀法是針對心血瘀阻的病機而立,臨床使用此法為主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多收到較好療效。如血府逐瘀湯防治冠心病心絞痛,具有擴張血管,解除冠狀動脈痙攣,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等效果。王偉等〔7,8〕的實驗顯示,血府逐瘀湯可增強缺血心臟的心肌收縮,減輕心肌缺血的程度,并可改善缺血心肌的代謝抑制狀態,增強心肌對缺血缺氧的耐受力。其治療方案均針對冠心病單一疾病,沒有針對合并骨折疼痛等危險因素治療。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老年髖部骨折合并穩定性心絞痛特色或創新之處在于既體現了中醫異病同治,發揮中醫治療常見病多發病的優勢,又利用現代檢查設備科學的判斷治療效果。彌補了單純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分別治療的不足,減少病人用藥品種及數量,提高依從性。
4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慢性穩定性心絞痛診斷與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28(1):88-136.
2Campeau L.Letter:grading of angina pectoris〔J〕.Circulation,1976;54(3):522-3.
3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創傷學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570-3.
4陳孝平.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975.
5陳佑邦,王永炎.中醫急診醫學〔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56.
6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42-3.
7王 偉,史大卓,陳可冀,等.精制血府逐瘀膠囊刺激缺血心肌細胞NA及蛋白質合成的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20(2):1715.
8徐鳳芹,史大卓,陳可冀,等.精制血府逐瘀膠囊對犬急性心肌缺血心臟血流動力學和心肌耗氧量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8;18(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