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開莎 程利娜
(陜西理工學院教育科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0)
張明明等〔1〕研究表明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不容樂觀。尤其對離退休老人而言,他們更容易出現離退休綜合征。其中,焦慮是影響離退休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旨在探討離退休老年人焦慮與應對方式的關系。
1.1研究對象 2012年3~4月采用隨機抽樣法抽取漢中市230名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01份,回收有效率為88.5%。通過設置“是否有固定的工作以及是否退休”兩個問題篩選出離退休老年人132名。其中女性76人,男性56人;55~60歲的有28人,60~70歲有56人,70~80歲有35人,80歲以上13人;小學28人,初中31人,中專/高中42人,大專/本科31人。單身27人,夫妻居住105人。
1.2研究工具 ①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2〕。SAS能夠較好地反映個體的焦慮傾向。該量表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該量表有20個題目組成,采用4級評分制,主要評定癥狀出現的頻度,“1”表示沒有或很少時間有,“2”有時有,“3”大部分時間有,“4”絕大部分時間都有。將20個項目的各個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用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數部分,就得到標準分。按照中國常模,SA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以上為重度焦慮。②采用肖計劃編制的應對方式量表〔2〕。該量表共有62個題目,包括6個分量表,分別是: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各分量表分值越高,表明越傾向于使用該種應對方式。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實測過程 采取個體施測,當場收回。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t檢驗、方差分析和相關分析。
2.1離退休老年人焦慮特點 SAS得分≤50分的人數為102人(77.5%);50~59分24人(18.6%);60~70分5人(3.9%),>69分1人(1%)。離退休老年人的焦慮程度在年齡上存在顯著差異(F=7.276,P<0.01),從平均值來看,80歲以上的老年人的焦慮程度(49.43±8.171)最高,其次是55~60歲(46.54±6.167),60~70歲(42.55±7.163)和70~80歲(44.43±6.601)老年人的焦慮程度相差不大。單身老年人的焦慮水平(47.55±8.573)顯著高于夫妻倆(43.6±7.031)(t=3.816,P<0.05)。離退休老年人的焦慮程度在文化程度〔小學(45.52±8.271)、初中(44.32±5.946)、中專/高中(41.30±6.576)、大學/本科(41.88±6.650)〕和性別〔男(43.73±7.701)、女(45.6±7.512)〕上不存在顯著差異(F=3.943,P>0.05;t=1.145,P>0.05)。
2.2離退休老年人應對方式特點 離退休老年人在應對方式上不存在顯著性別、年齡差異;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在解決問題、自責、幻想和退避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多重比較結果表明,文化程度比較低的老年人更趨向于不成熟應對方式。見表1。
2.3兩組應對方式的比較 兩組應對方式的6個因子上存在顯著性差異。見表2。
2.4離退休老年人焦慮和應對方式的相關分析 應對方式與焦慮的4個因子呈顯著的相關,其中,解決問題與焦慮呈顯著的負相關(r=-0.324,P=0.008 5);自責、退避、幻想與焦慮呈顯著的正相關(r=0.418、0.196、0.363;P=0.012、0.027、0.044)。求助與合理化與焦慮不相關(r=0.076、0.089,均P>0.05)。

表1 離退休老人析應對方式在文化程上的差異分析表±s)

表2 兩組應對方式的比較±s)
本結果顯示離退休老年人焦慮情緒的檢出率及平均分并不高于普通人群,這可能由于離退休老年人有一定的經濟收入,而經濟收入是老人的立身之本,衣食住行、生病就醫必須有一定的經濟收入才能得到保障,因此,經濟負擔給他們帶來的壓力較小,他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放在自己感興趣的事上。因此, 這也是離退休老年人焦慮水平不高于普通人群的原因。
80歲以上的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很多軀體疾病就會出現,生活能力也會不斷地下降甚至喪失,精神壓力也就會隨之增大,同時家庭變故等各種負性生活事件就會增多,比如喪偶;55~60歲的老年人雖然身體健康好于80歲以上的老年人,但是焦慮程度卻處于第二,原因在于處于該年齡階段的離退休老年人剛剛退休,自身的角色還沒有完全轉換過來,還不能適應退休后的生活環境。老年人到了生命的后半期,夫妻之間產生依賴感,而對方的過世會對自己產生極大的影響,尤其是當老年人回想過去的事件時,單身老年人更容易產生孤獨感,導致心情不佳,甚至對生存失去了希望。當單身老年人面對心理困難或痛苦時,他們缺少老伴的安慰、支持與鼓勵,容易產生無助感,使老年人的內心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更容易產生焦慮反應。
離退休老年人在應對方式上不存在顯著性別差異,這與以往的相關研究結果〔3〕不一致,對離退休老年人而言,他們的文化程度水平都比較高,都有自己的職業,男女的社會地位在他們看來是平等的,這些都會使得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獨立地面對問題,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離退休老年人在應對方式上不存在顯著年齡差異,這與相關的研究結果〔4〕不一致,離退休老年人有自己的經濟收入保障,再加上,城市的業余文化生活比較豐富,能滿足離退休老年人的休閑需求和精神需要,使他們在業余文化生活中獲得快樂以及相互上的精神支持,這些也會給離退休退休老年人帶來更好的身心健康。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在解決問題、自責、幻想和退避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并且,文化程度比較低的老年人更趨向于不成熟應對方式,這和國內相關研究結果〔5〕基本一致。隨著老年人文化程度的提高,老年人可以從多種渠道獲得更多的信息和支持,解決問題以及減輕壓力的方法就會增多,調控情緒的能力就會增強,應對壓力的方式就會趨向于積極。
本研究結果說明有焦慮的離退休老年人在遇到壓力事件時傾向于采用消極的應對方式,而正常離退休老年人傾向于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采用解決問題這種積極的應對方式有利于心理健康,采用自責、退避和幻想等消極的應對方式不利于心理健康,反而會增加焦慮。而求助和合理化與焦慮相關不顯著,由于目前還沒有學者針對老年人探討他們的焦慮和應對方式之間的關系,因此,本研究結果其與國內相關的研究結果〔5〕基本一致。很多應激事件會影響焦慮的產生,但是在應激事件與焦慮之間存在著許多調節因素,其中應對方式就是其中之一,積極成熟的應對方式有助于減輕老年人焦慮的程度,幫助老年人緩解心理壓力,保持身心健康。
4 參考文獻
1張明明,董 雪,劉興山.長春市離退休老干部心理健康狀況及相關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3):137-9.
2汪向東,王希林,馬 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97-9,210-1.
3謝麗琴,張靜平,焦娜娜,等.農村空巢老人抑郁狀況與社會支持、應對方式關系的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19):99-101.
4王玲鳳,施躍健.城市空巢老人的壓力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狀況〔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28(4):703-6.
5邢 超,屠春雨,談榮梅,等.青少年應對方式與抑郁焦慮情緒的關聯〔J〕.中國學校衛生,2011;32(12):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