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旭暉 楊松柏 尹 健 張靜菊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吉林 長春 130033)
深靜脈血栓多發生于各種手術后、重病臥床、骨折固定、長時間靜坐等,而外科手術和創傷是并發深靜脈 血栓形成最常見的誘因。由于靜脈介入技術的廣泛開展,靜脈插管、血透、化療、靜脈輸入高營養液、安裝起搏器等,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可達30%。近年來還發現與血栓形成有關。深靜脈血栓的發病原因最早由Virchow于1856年提出,其認為靜脈內膜損傷、血流緩慢和血液高凝狀態是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目前這三大因素仍然被公認為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病機制〔1〕。國內外學者對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診斷、治療做了大量的研究〔2~9〕,但對于人或動物的深靜脈力學性質研究,則報道很少。本實驗比較正常動物下腔靜脈和老齡深靜脈血栓的蠕變特性。
1.1材料 普通級雄性4月齡SD大鼠30只,體重165~200 g,由長春高新醫學動物實驗中心提供,許可證號:scxk(吉)2003-2004。隨機分成正常對照組15只,模型組15只。
1.2深靜脈血栓模型復制 Reyers等〔2〕建立的大鼠下腔靜脈結扎法。其步驟及原理是:麻醉大鼠后開腹、分離其下腔靜脈,于左腎靜脈下方用粗絲線結扎下腔靜脈,引起局部血流淤滯、缺氧,導致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啟動內源性凝血系統;此外,黏聚的血小板與局部生成的凝血因血流受阻停留在局部,致使血栓形成。一般在靜脈結扎后2 h血栓形成率約為60%~80%,6 h后血栓形成率為100%〔3,4〕。按參考文獻〔2〕的方法復制動物模型,以10%水合氯酫溶液3 ml/k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后開腹,分離其下腔靜脈,于左腎靜脈用粗絲線結扎下腔靜脈,關腹。術后動物保溫,自由進食,飲水,制模24 h對模型組大鼠開腹,大體觀察可見,下腔靜脈管均發黑,血管壁無彈性,血栓形成率100%。以腹主動脈放血法處死2組動物,取下雙側下腔靜脈,以生理鹽水浸濕的紗布包裹標本,裝入塑料袋中,密封后,置于-20 ℃冰箱內保存備用。
1.3實驗設備 實驗設備采用日本島津AG-10TA自動控制電子萬能實驗機。該機具有自動控制應力、應變增加速度和使應力應變保持恒定的功能。載荷通過載荷傳感器傳遞,傳感器大量程為10 N,對載荷傳感器進行標定后,取傳感器衰減倍數為1/5,這樣載荷滿量為2 N。應變通過機器的應變單元傳遞。
1.4實驗方法 取正常對照組和模型組各10個試樣,首先測量試樣的原始尺寸, 以長春市第三光學儀器廠生產的讀數微鏡測量試樣的尺寸,試樣長20.2~21.4 mm,內徑為0.964~0.968 mm,外徑為1.942~1.952 mm。按參考文獻〔5,6〕的方法對試樣進行預調處理后進行實驗實驗。試驗機帶有-35℃、-250℃可調環境溫箱。在(36.5±1)℃的溫度場下進行。將試樣裝夾在軟組織實驗夾具上,夾具與有機玻璃連接,玻璃缸內裝有pH值為7.4的生理鹽水,試樣置于生理鹽水中,夾具上端裝夾在試驗機上夾頭上,夾具下端裝夾在試驗機下夾頭上。以0.01 mPa/s的應力增加速度對試樣施加相同常應力,當2組應力達到0.071 mPa,正常對照組應變達到54.41%,模型組應變達到52.68%時使應力保持恒定,應變隨時間延長不斷上升,達到設定的時間后,計算機自動輸出數據和曲線。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單因素分析和Dunnett檢驗。
各組蠕變實驗曲線經計算機進行曲線擬合見圖1。各組歸一化蠕變函數曲線見圖2。

圖1 蠕變曲線

圖2 歸一化蠕變函數曲線
歸一化蠕變函數方程建立:由圖1可以看出蠕變曲線是以指數關系變化的,因此設〔7〕:
J(t)=a+be-t
(5)
令φ(a,b)=Σ[J(t)-J實]i2
正則方程


(7)、(8)式分別代表正常對照組和模型組下腔靜脈的蠕變特性。正常對照組下腔靜脈7 200 s蠕變量為7.04%模型組下腔靜脈7 200 s蠕變量為4.94%,模型組7 200 s蠕變量顯著低于正常對照組(P<0.05),蠕變曲線是以指數關系變化的。蠕變最初600 s變化較大,之后應變緩慢上升,達到7 200 s時蠕變曲線基本水平,生物材料作為黏彈性材料具有親水性,黏彈性和水分有關系,本實驗采用將試樣置于生理鹽水槽中,實驗溫度為(36.5±1)℃,對每個試樣在實驗前進行預調處理。符合黏彈組織的生物力學特性的實際情況。
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是周圍血管疾病中的常見病。下肢深靜脈血栓后遺癥(PTS)是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遠期并發癥,其主要典型臨床表現包括疼痛、腫脹、淺靜脈曲張、皮膚改變(色素沉著、濕疹、硬化) 等,嚴重者將發生靜脈性潰瘍。大約有20%~50%的DVT患者在2年內發展為PTS,其中伴有靜脈潰瘍約5%~10%〔8〕。
血管可分為內層、中層和外層,內層由內層細胞、基質膜和一層由纖細的膠原纖維、彈性纖維和平滑肌細胞等組成的松散的聚集物構成;中層是肌肉組織,可分成若干同心的彈性層殼,由一些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穿過層殼上的窗口,以三維的形式將層殼緊緊連接在一起,血管的力學性質主要取決于中層,后者又取決于膠原纖維,彈性纖維和平滑肌的性質、含量及空間構形〔9〕。膠原纖維使膠原細胞具有一定的強度和剛度;彈性纖維使膠原組織在載荷的作用下具有一定的延伸能力〔10〕。靜脈內膜具有良好的抗凝和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功能,完整的靜脈內膜是防止DVT形成的前提,靜脈壁因外傷如手術、創傷、電擊或感染使內膜遭到破壞,內膜下的膠原裸露,血管壁受到損傷,而在遠離組織損傷處的靜脈同樣會發生靜脈內膜損傷。分析認為動物模型下腔靜脈產生DVT后,靜脈骨膜損傷,膠原組織中的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也會受到損傷,所以會對靜脈的蠕變性質造成一定影響。研究正常和DVT動物模型下腔靜脈的蠕變力學特性,對預防和治療深靜脈血栓提供了生物力學特性指標,具有一定的價值。
4 參考文獻
1張培華,蔣 爾.臨床血管外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568.
2Reyers I,Mussoni L,Donat I,etal.Failure of aspirin at different doses to modify experimental thrombosis in rats 〔J〕.Thromb Res,1980;18(5):669.
3陳翠菊,方 偉,尹存平,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超聲微創治療〔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3;23(4):222-3.
4黃新天,張培華.預防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進展〔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1998;13(5):301-3.
5于 波,馮鐵鍵,馬洪順.實驗大鼠動脈粥樣硬化模型升主動脈力學特性研究〔J〕.醫學研究,2010;39(7):88-90.
6臧 虎,樸成東,高 峰,等.實驗動物骨性關節炎內側副韌帶力學特性〔J〕.醫學研究,2010;39(2):72-5.
7馬洪順,陸 有,王曉晨,等.骨質疏松對骨生物力學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2003;22(4):364-9.
8Kahn SR,Ginsberg JS.The post-thrombotic syndrome current knowledge,controversies,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Blood Rev,2002;16(3):155-65.
9馮元楨.生物力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168.
10Victor H,Frankel Margareta Nordin,戴克戎,等.骨骼系統的生物力學基礎〔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