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福
(大金(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技術部,上海 201108)
外語教材和教輔材料的生命線
——嚴謹·切實·適宜
李興福
(大金(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技術部,上海 201108)
由于語言及其測試方法的固有特點,外語試題中往往存在被稱之為“陷阱”或“迷津”的難點。外語教材和教輔材料要幫助學生有效突破這些難點就必須具有嚴謹性、切實性、適宜性,否則因其本身的謬誤和缺陷而形成的“絆腳石”會對學生帶來極其有害的障礙。在確保語言文字質量和外語試題擬定可靠性的同時,教材教輔在編審時還須避免各種敏感性政治問題。
外語教材;嚴謹,切實,適宜;陷阱;迷津
如今我國外語教育仍在蓬勃發展,其中英語學習者在數量上早已超過世界上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口總和。以英語為主的浩瀚的外語教材和教輔材料(以下統稱“外語教材”)在我國的出版物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成為學生和廣大學習者掌握外語、應對考試所不可或缺的書籍。這些圖書中除了收錄歷年中高考、考研試卷等真題和引進英美原版內容以外,還分門別類專為強化某種技能(聽說讀寫譯等)或詳細介紹各種應試技巧,可謂應有盡有,層出不窮。縱觀這些書,既日新月異又千篇一律。外語的難點往往在于本身具有許多特殊的習慣用法,而外語試題的難點又在于人為精心設置的干擾因素(用以考查學生的分辨能力),二者常被稱之為“陷阱”或“迷津”。某些為占領市場而倉促編排的圖書,因質量不到位而無意中在外語試題里夾雜了各種謬誤。于是乎,含有內在陷阱并布有迷津的試題中又設下了不該存在的誤區,從而使身處茫茫題海的莘莘學子在奮力識破陷阱以盡快走出迷津時,遭遇到意外的絆腳石。筆者從事多語種、多學科翻譯工作三十多年,近十年來在業余時間熱衷于外語教材的編輯、審校等工作。至今已研讀了數百部外語教材及圖書,悉心收集了書稿本身隱藏著的各種內在缺陷,認為在編審、校訂這些圖書時,務必及時排除各種隱患,確保其嚴謹性、切實性、適宜性——這是外語教材的生命線。
外語教材不僅是在校大中小學生的主要用書之一,也是廣大外語學習者、愛好者使用的重要圖書,對提高全社會外語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須確保其嚴謹性、切實性、適宜性。
(一)外語教材的嚴謹性
外語教材中學生考試參考書應特別注重嚴謹性。通常,多數類型的試題答案都要求單一性,即一道試題只有唯一的正確答案。然而,不少書常會忽略這一點,往往體現在混淆了語言中用詞的某些細微差別。如將英語中表示“生于某時某地”與表示“出生于何種家庭”混為一談,都對應于“was born in”,其實后者應為“was born into”。
例1 MorganwasborninWales in 1635.(摩根出生于1635年的威爾士。)
Abraham Lincolnwasbornintoa poor family in Kentucky.(亞伯拉罕·林肯出生于肯塔基州一個貧苦的家庭。)
再如,“go to labor”與“go into labor”的用法更是大相徑庭,見例2。
She had a tendency togointolabormuch too soon.(她有著早產的先兆。)
如今,外語教材競相傳授應試技巧固然無可厚非,但首先必須注重于有效提升學習者的外語水平,否則就是舍本逐末。并且,任何時候都要切忌誤導!如某書中煞有介事地將“Why don’t we have a walk after supper”作為普通疑問句,對其回答的正確選項定為“No,because we’ll watch TV.”而將選項“That’s a good idea.”予以否定。其實,該句型并非提疑問,實為提建議,通常應答者都是很高興地表示贊同:“That’s a good idea.”“Great idea!”“Right you are.”或“I was hoping you’d say that!”即使不贊同,也不會說“No,…”而是婉轉地說出不合適的理由,或提出更好的建議。更離奇的是當老師告誡學生“Don’t play ball games here”時,答案竟然是表示同意的“All right”,其實這是典型的干擾項。一般回答別人建議不要做某事的祈使句,正確的選項應是“Sorry,I won’t.”(對不起,我不會了。)對于此,編者卻熟視無睹。
如果閱讀理解中生詞、疑難詞的注釋有錯誤,則會將讀者引入歧途。如某文中對短語“look out for squalls”里的“squall”注釋為“高聲喊叫”。殊不知該詞作名詞時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解釋,其一為“高聲喊叫;嚎啕,啼哭”,其二為“颮”,并在口語中引申為“騷亂,動亂,動蕩”,而文中的“look out for squalls”是慣用短語,表示“提防危險”。顯然,注釋“高聲喊叫”應改為“颮;騷亂,動亂”。另文中對“a pain in the living death”里“living death”加注為“行尸走肉”也離題甚遠,根據上下文,意思應為“痛苦得生不如死”。
要實現外語考試參考書的嚴謹性,首先要求出題時確立鮮明的目標。一道好試題及其答案不應只是例行考查外語的大略用法,其句型或短語或詞匯應體現出典型的語法結構或特殊的慣用法,能使學生通過練習和測試而不斷長進,逐漸識別外語中可能存在的各種不確定性和例外性,從而避免重蹈覆轍。著名學者、資深外語教育家盧思源教授在《英語陷阱——你的英語又錯了》(以下簡稱《英語陷阱》)和《英語迷津——相似詞語辨析》(以下簡稱《英語迷津》)兩書中搜集了上千條英語中字面意義與實際含義不同、表層結構與深層意義迥異的句例,這些真實而奇妙的句例可卓有成效地防止我們不會墜入那些“陷阱”,帶領我們及時走出那些“迷津”。例如,“He is agoodsailor.”并非是說“他是個好水手”,而是說“他不會暈船”[1]3;most與mostly同為副詞時,“His answers aremostcorrect”是指“他的回答最為正確”,而“His answers aremostlycorrect”卻是指“他的回答大部分是正確的”[2]186-187,這兩句話人們極易認為等價而可替換,其實具有如此不容忽視的差別。盧教授精心編寫的這兩部英語專著包含了英語教材的豐富資源,通過舉一反三,靈活應用這些句例,可以編出大量有針對性的高質量試題,使學習者牢固掌握、透徹理解相關“英語訣竅”。這樣,就能以較小的篇幅,在較短的時間內對考生的外語水平進行全面而深入的考核,并且閱卷也省時省力,從而使評分比較準確。
規范化也是嚴謹性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少英語教材中國際音標的標注相當混亂,通常都是將第13版和第14版的國際音標混用。其實,這兩個版本的內容項目很接近,只要嚴格區分如表1所列的少數幾組,就能輕而易舉地實現規范化了。
采用SPSS 21.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第13、14版國際音標符號差異一覽表Tab.1 List of the Symbol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PA Versions of the Thirteen and Fourteen
其次,不要一味迷信老外,正如當今中國某些大學生的漢語錯誤百出一樣,當下某些老外濫用母語現象也屢見不鮮,普通英語原版書中低級語法錯誤已不足為奇。如《國際教育學百科全書》(The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Education)中將不可數名詞“behavior”寫成復數形式“more behaviors”[3]30;另一原版書《語言文化教育方法論——從國家范式到跨國范式的轉變》(LanguageandCulturePedagogy:FromaNationaltoaTransnationalParadigm)中硬將副詞“better”插入短語“in order to”之中成為“in order better to”也顯得不太規范,宜改為“in order to…better”。所以,在辨別外語中的正誤時,不能“唯老外是從”,而應以確切的規范為準。
(二)外語教材的切實性
外語教材既是學習者的導師,又是他們的親密伙伴。書中的內容若有任何謬誤,對于學習者都會產生不良影響。編書者往往認為只要試題的答案無誤,參考譯文有些偏差無關緊要,殊不知參考譯文的達意性也至關重要,因為錯誤的概念一旦形成,加以記憶的信息便很難更改。如將“learn by heart”譯為“用心去學”(應為“熟記”),將“in a minute”譯為“在一分鐘內”(應為“立即”),……這樣的錯誤,簡直貽害無窮。
譯文除了必須“達意”,還需注重邏輯和修辭。不知從何時起,不少譯文中常會出現“兩個或以上”之類畫蛇添足的“洋涇浜”中國話,這可能是受英語“two or more”,日語“二つまたはそれ以上の”等外語的影響[4]。眾所周知,漢語“兩個以上”即“≥2”,已包括“或者”之意。可見,外譯漢時務必把握漢語的特點。雖然在大多數場合漢語總顯得特別簡潔,但有時也會不得不比外語來得冗長一些。例如,有的書將“nurse tutors”譯為“護士老師”(應為“護理學導師”),著實使人有點費解;同樣,若將“nurse students”譯成“護士學生”(應為“護理學專業學生”)也很牽強。理想的譯文不僅合乎邏輯,還應講究修辭。如,有人將“the beauty of hismind”譯為“他頭腦的美麗”自然不妥,若改為“他思想的美”則比較達意,但因為“美”是個帶感情色彩的詞,“五講四美”中并無“思想美”,只有“心靈美”,指“思想品行的高尚”,所以該短語最好的譯文是“他心靈的美”。
外語教材可以做到且應該做到各具特色,有些書通過編制獨特的圖表或創立相應的公式,能起到較好的效果。然而這類創意應切實保證其正確性,決不能以偏概全。如某書將持續性動詞完成時態設定為公式:have + verb + en,這就很不科學,因為絕大多數英語動詞的過去分詞并不以“en”結尾,應將其改為:have + pp(過去分詞),這樣避免對學生產生誤導。外語教材的編者不僅要搜集、擬定富有特色的試題,尤其是那些含義似是而非、字面形式撲朔迷離的試題,不但要提供可靠的答案,而且要對試題加以剖析,揭示其“奧秘”所在。若能這樣做就會對學生有極大幫助,因此這是編者和審稿人員的神圣使命。如《英語陷阱》中以大量例句證明“cannot … too”絕非是指“不能過分……”而是說“無論如何……也不過分”,如例3。
例3 Wecannotrecommend this booktoostrongly.(這本書很好,無論我們如何推薦也不過分。)[1]8-9
《英語迷津》中指出“burned”,“burnt”雖為“burn”的過去式和過去分詞,但在句中作形容詞時卻只用burnt,如“aburntchild”(一個燒傷的孩子);作及物動詞時也多用burnt,如“I wasburntquite black by the sun.”(我被太陽曬得黑黑的);而作不及物動詞時則多用burned,如“A desire for revengeburnedin Hamlet’s heart.”(哈姆雷特的心中燃燒著復仇的愿望。)[2]65-66
根據當前考試的特點和要求,外語教材不僅要率先跟蹤最新重大考試的真題以突出新穎性,還應特別強化諸如中譯外、外語寫作等重要環節。同時,所選內容必須清除語法錯誤,摒棄中式英語,如例4。
例4 汽車嘎的一聲剎住了。(The car screechedwitha halt.)
例4中“witha halt”為介詞使用錯誤,應改為“toa halt”,整句還可改為“The car stopped with a screech.”又如受漢語的詞序影響,將“長盛不衰的巨大聲譽”譯為“lasting great fame”不妥,應改為“great lasting fame.”同時,逐字翻譯的陋習弊病也應該摒棄,見例5。
例5 很多人未能獲得成功,那是由于他們以為有充分的時間可以花費。(Many people are failed to get success,that is because they think they have plenty of time to spend.)
這是典型的中式英語,全句英語應改為“Many people fail to make their mark because they think there is time enough and to spare.”
(三)外語教材的適宜性
外語教材中的題材內容的趨勢越來越貼近現實生活,這對學以致用很有推進作用。但要注意的是引用真實事物時,就要保證其真實性。譬如,“It goes fromShanghaiStationto Pudong Airport in eight minutes by the maglev train.”其中的“Shanghai Station”顯然會讓人認為是“上海火車站”,那可與事實不符了,應將其改為“Longyang Road Station of Metro Line 2”,全句意思為“從上海地鐵二號線龍陽路車站乘磁懸浮列車到浦東機場只要8分鐘”,則比較合理。同樣,對于某些歷史常識也來不得半點含糊,像“Qu Yuan was born aroundtwothousandyears ago in China.”(屈原大約出生在2000年前的中國。)這一時間上的誤差居然超過350年。
外語教材在傳授外國語言的同時還應不失時機地介紹外國文化,并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使這些有用的知識得以融會貫通。《英語陷阱》里對both這一最常用的形容詞、代詞、副詞的特殊用法作了全面的概括,如“Both(the)men are writing an article.”(這兩個人正在各寫一篇論文。)有不少人會將此句翻譯成“這兩個人正在合寫一篇論文。”而此句對應的英語應為“The two men are writing an article.”[1]175有時,both = each of them ≠ two,甚至both > two,如“He prayeth well loveth well,bothmanandbirdandbeast.”《英語迷津》里對“especially,specially”這兩個意義非常接近、當今美國人已幾乎將其合二為一的副詞作了極為詳盡的比較,介紹其在不同場合分別具有的不同含義及其逐漸演變的歷史,使人們清晰地掌握兩詞的用法,書中還巧妙地將它們用在同一個句子里:“Though the weather isespeciallyunfavorable,I camespeciallyfor Hongkong’s International Book Exhi-bition 2012.”(天氣雖然非常不好,我還是特地來參觀香港的2012年國際書展。)[2]106-107由此恰如其分地辨析了宛如孿生兄弟的這組同義詞。
無論何種類型的外語教材,全書在總體上一定要有系統性,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規律。并且,根據教材的不同等級設計相應的難度,同時不能有很大的跳躍[5]。雖然圖書出版可突出各自特色,但所收錄的內容不宜過偏,編排方式也不應太標新立異。例如同為有關日語能力考試“文字·詞匯詳解”方面的教材,有的只收錄音讀漢字詞匯并對其標注假名,有的則相反,只重視訓讀漢字詞匯,事實上二者在日語中幾乎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必須兼顧。有些外語教材一看可知是從原版圖書和網上收羅的大雜燴,無論體例還是風格都不一致。毫無疑問,編者并未仔細閱讀過,更不曾認真地加以修訂、改編。這種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外語教材,其出版效果可想而知。
如上所述,外語教材的生命線為嚴謹性、切實性、適宜性。那么,在修訂、編輯、審定外語教材書稿時更無例外,一定要確保這三性,徹底清除因編寫者的疏忽而出現的“絆腳石”,消除那些不應存在的“誤區”。此外,還要從思想政治上加以把關,基本遵循下列原則。
(一)絕對避免敏感性政治問題
外語教材中所選用原文的編著者生活在全球各地,其世界觀、政見、史地知識面并不相同。這一切反映在他們的文章中往往就是對我國港澳臺的不當定位,或者對社會主義制度持有偏見。上述內容通常所占篇幅極小,僅為個別詞句或段落,但會產生不良政治影響,必須加以注意。以英語為例,當看到“the mainland China”應牢記我們只說“中國大陸”而從來不說“大陸中國”,所以一定要將其改為“China’s mainland”。同樣,“the mainland Taiwan”必須改為“China’s Taiwan”;當Taiwan,Macao,Hong Kong與各國名排列在一起時,應分別在其后添加“,China”,即“Taiwan,China”等,或改寫為“China’s Taiwan”等。總之,要遵循的宗旨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而“一個中國”是指大陸和臺灣等同屬中國。還有日語中也會出現“中國本土?臺灣?マレーシア…”之類的文字,應改為“中國大陸と臺灣?マレーシア…”。這里決不能采用“中國本土”,因為“臺灣”也是“中國本土”。并且,“臺灣”決不能像獨立國家那樣用“· ”與“中國本土”隔開。
外語文章中另一個經常談到的政治話題是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諸如“with the collapse of Communism in the 1980s;an overthrow of the socialist camp;the fall of Communist empires…”對于這類詞句可干脆刪除,或相應地改寫為“upheaval of Eastern Europe and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drastic changes in Eastern Europe and the Soviet Union;the radical change of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
其他,如有涉及宗教、種族、倫理道德等方面不正確的言論和觀點,審稿時也須作相應刪改。
(二)堅決淡化妄自菲薄的學術觀點
如今各種類型的外語口譯教程層出不窮,編著者千方百計地尋求引人入勝、立竿見影的口譯方法,其意愿本無可指責。然而,有些人將中國人學習外語口譯的某些難點歸結于漢語的落后,更有甚者由此得出我國民族滿足于現狀、不思進取而且思維方式低下的一系列奇談怪論。且不說當今世界上漢語已被認為是一種歷史悠久而又高度進化、非常實用的語言文字,編者若對自己民族帶有妄自菲薄的思想,那是絕不可能有效地著書育人的。所以,必須淡化那些陳腐而幼稚的“學術觀點”。
(三)確保基本知識的正確性
某些外語教材羅列了不少難度較高的試題,介紹了正確、快速解題的方法。但縱觀全書,其中卻充斥著基本語法知識上的錯誤,以英語教材為例簡述如下。1)冠詞的隨意使用。如“She boughtalaptop and iPhone yesterday.”非指同一事物(或同一人)時,不定冠詞不能共用,此句應改為“She boughtalaptop andaniPhone yesterday.”又如,“We made himthemonitorof our class”中的monitor是our class里獨一無二的,前面不能加定冠詞the。2)名詞單復數錯誤。如“We based the compositions on our ownlives.”life僅在表示人的“生命”、“終生”、“傳紀”和物品的“使用壽命”時為可數名詞,而在表示“生活”、“人生”等抽象概念及泛指“生命”等大多數情況下都為不可數名詞,不能使用復數形式,句中的“lives”應改為“life”[3]215-216。然而,在“The heroes gave theirlivesthat we mightliveahappylife”中,happy life之前卻可加不定冠詞“a”,因為“live a … life”是固定搭配,指某種性質的生活方式或生活水平。3)介詞的誤用。如“He came to Shanghaiina cold winter morning.”大家都熟知“in the morning,in the afternoon …”的泛指用法,但當這些時間名詞有了其他修飾詞指明為某一天,介詞“in”必須改為“on”;又如“These magazines are sold at bookstoresoverthe country.”說明全國各地書店均有發售時,句中的over應改為throughout。4)形容詞的順序混亂。如,將“兩件又新又漂亮的女式絲綢綠禮服”譯成英語“two new beautiful silk green evening dresses”,其中的詞序有問題,應按照英語的習慣詞序改為“two beautiful new green silk evening dress.”又如想當然地將“溫泉”譯為“warmsprings”,其實應為“hotsprings”;“米色”也不能譯成“ricecolor”,而應譯為“cream-colored”;不少日語書中將“米色”寫成“ベージュ”(淺茶色,駱駝毛色),并不達意,應改為“たまご色、クリーム色”等等。5)動詞的諸多使用錯誤。i.及物動詞與不及物動詞,如“Come along andjointhe party games with us.”(來吧,加入我們的派對游戲吧。)其中“join”既可作及物動詞又可作不及物動詞,但在此句中恰為不及物動詞,應改為“joinin”;ii.誤用賓語補足語,如“Then Idemandyou were my first listener”中的“demand”后面不能跟賓語補足語,應替換成“wish”等其他表示愿望的動詞;iii.賓語為不定式還是動名詞不清楚,如“First,toavoidto touch the people who has a temperature”中的avoid后面應接動名詞,需將“to touch”改為“touching”,或將“avoid”改為“avert”;iv.單復數問題,如“Therearea laptop,three periodicals and many DVDs on the desk.”句中“a laptop”為單數名詞,根據“就近法”,系動詞“are”應改為“is”;而“I as well as youarean engineer.”句中的“I”是第一人稱單數,根據“就遠法”,“are”應改為“am”。
在經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的形勢下,知識領域日新月異,外語教材的內容也必須與時俱進。20世紀90年代以前傳統教材歷久不衰的時期已一去不復返了。我國外語教材的編寫出版工作任重而道遠,外語教材編審出版工作者要得心應手地完成這一重任,需要對漢語和外語的語法特點、詞法(如構詞法、組詞形式等)各方面都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并能對相應的同義詞、近義詞進行全面的辨析,同時還應對我國和相應國家的歷史、文化知識有較為全面地掌握和了解。在編制新的外語試題時,應盡量選用具有唯一性且最為恰當的答案。尤其在遇到可能會有數種答案或答案不甚確切的試題時,必須經過去偽存真的篩選,才能恰如其分地得出合適的答案。在編寫與審校外語教材時,業內同行應該充分參考優秀的外語圖書,以其為楷模。
外語教材的編寫出版工作若能確保精益求精,就能有效地促進我國的改革開放大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1] 盧思源. 英語陷阱——你的英語又錯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2] 盧思源. 英語迷津——相似詞語辨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3] Oxford Keys English Dictiona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4] 中島文雄. 巖波英和大辭典[M].東京:巖波書店,1987.
[5] 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TheLifebloodofForeignLanguageTextbooksandTheirSupplementaryMaterials—Strictness,ReliabilityandSuitability
LiXingfu
(TechnicalDepartment,Daikin(China)InvestmentCo.,Ltd.,Shanghai201108,China)
There are often difficulties called“pitfall”or“maze”in the test papers of foreign languages due to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and its testing methods.The foreign language textbooks and their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should be strict,reliable and suitable in order to help students overcome these difficulties—otherwise the“stumbling blocks”that result from their own flaws and fallacies will bring about extremely harmful barriers to students.The politically sensitive issues must be avoided whereas the dependability of language level and working out the test papers should be ensured during the editorial control for these two kinds of books.
foreignlanguagetextbooks;strictness,reliability,suitability;pitfall;maze
2013-11-05
李興福(1951-),男,譯審。研究方向漢英日互譯、外語教材及教輔材料研究。E-mail:lxf_0518@163.com
H 319
A
1009-895X(2014)01-006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