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曾平CHENG Zeng-ping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十堰442002)
自80年代ERP概念引入國內,歷經近30年,已經從企業信息化的一縷春風演變為規模浩大的全面普及浪潮。ERP行業的發展,包括ERP軟件公司的研發,以及企業層面的廣泛運用都離不開專業化的人才[1]。廣大企業通過信息化提升競爭力,其核心要素也是人才。而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是構成就業大軍的主體,但其具備的素質和能力往往達不到進入ERP行業的最低門檻,與企業對人才的期望有較大差距。當前人才問題已經成為制約ERP發展的瓶頸,中國ERP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ERP專業化人才的普及性培養。ERP行業需求量最大是應用型人才,強調技能性和應用性。而傳統的純學術型、研究型人才和高職高專培養出來的操作型人才都不符合ERP行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一方面,低層次的人才供大于求;另一方面,高層次人才供不應求,導致出現人才需求的結構性矛盾。因此,人們開始反思并質疑現行的ERP專業化人才培養模式,不斷的研究與構建滿足社會需要的ERP專業人才培養途徑。建立能力本位的培養模式,使學生既掌握一定的ERP應用必備的學科理論知識,又具有能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及技術解決ERP應用實際問題的綜合實踐能力。
企業需要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復合型ERP專業化人才,需具備的知識結構包括:ERP理論和實踐的知識、業務流程的知識、經營管理類知識等,并且具備很好的與人溝通和協調的能力。目前ERP行業的人才通常分為三類(如表1所示),即ERP軟件研發類、ERP實施維護類和ERP軟件應用類。第一類在軟件公司從事ERP軟件開發工作,主要工作內容是研發、測試、技術支持等;第二類在軟件供應商或代理商、專業ERP咨詢服務公司供職,以ERP實施顧問,ERP項目經理為主要工作;第三類通常在ERP實施的企業任職,作為ERP的使用用戶或企業內負責信息化的單位,主導ERP項目推動,幫助企業提升軟件使用效益。這三種人才長期處于緊缺狀態。地方本科院校對ERP專業化人才的培養目標,一是應當強調應用性,立足為地方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培養ERP行業“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應用型人才;二是注重行業性,即培養過程以ERP行業趨勢、職業定位為導向,在人才培養中根據行業發展要求構建理論和實踐課程體系,強化ERP行業適用能力;三是加強實踐性,即在人才培養的能力體系和知識結構上強化ERP實戰能力。[2]

表1 ERP崗位類型及主要知識和能力要求
在教學體系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很少能結合行業特點設置ERP專業化人才的培養方案。對知識的現時性和復合性不夠重視,缺乏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如溝通協調能力,自我表達能力等。在實踐教學環節方面,多數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缺少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理論和技術的實踐環節。ERP實驗與課程設計中多為虛擬課題,比較理想化。但現實工作中,多遇到的是綜合性問題,需要綜合運用ERP涉及到的知識。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聯系ERP開發、實施、應用的真實項目不多。ERP實踐環節缺乏系統性,不能很好的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這些問題帶來的結果是:學生好像什么都懂一點,但又不能在綜合實踐中獨立運用。其根本原因在于沒有明確的ERP實踐訓練培養目標,缺乏完善的ERP人才培訓體系,沒有根據ERP行業特點制定科學完善的培養方案。
①貼近ERP專業化人才培養需要,校企聯合制定培養方案。地方本科高校制訂ERP應用人才培養方案時要根據自身的辦學層次、辦學特色,并結合企業需求,確立ERP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可以聘請ERP行業專家成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對培養方案的專業方向規劃、課程安排和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指導與審核,明確ERP專業化人才應具有的基本素質、知識體系和專業能力[3],以確保專業方向課設置的合理性和前瞻性。使得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目標明確。所培養的ERP應用人才的特色鮮明,既具有計算機專業人才所缺少的管理素質,又具有管理人才所缺少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成為企業建設、實施與應用ERP所急需的核心人才。②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保障培養模式實施。師資隊伍建設是保障培養模式實施的重要支撐,培養“雙師型”教師是首要之務。必須解決好適應ERP行業技術知識迅速更新的問題,與相關ERP企業建立的專業培訓機構進行合作,把高校的教師送出去,將企業的專家請進來,可以作為一條有效的師資培養途徑。高校培養出自己的具有ERP實戰經驗的優秀教師。③加強校內外教育資源的整合,加強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根據ERP相關企業的實戰需要,重構ERP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優化配置課程資源。邀請企業ERP行業專家,建立課程共同研發機制,提高課程創新能力,創新教學模式,實現“教”、“學”、“練”互動,實現了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的進一步優化之路。使地方本科院校與ERP企業之間的信息能相互溝通。同時,也與相關ERP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協作關系,在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師資隊伍建設和實驗室建設等方面具有良好合作。因此,ERP專業化人才的培養應積極開展聯合辦學,加強與社會各種資源的整合。④針對ERP行業特點加強對學生的職業化素質培養。調研走訪ERP相關企業的管理者,常常反映應屆畢業大學生“不好用”。原因在于,學生對于職場和工作中必需的一些基本常識、工作技能和職業觀念缺乏了解,應屆生被招聘來之后,用人單位還要花很大精力對這些職場新人進行系統培訓,而許多企業往往不愿承擔培訓帶來的時間、金錢、人力等成本。高校幫助大學生實現職業化。一是可以通過開設職業規劃教育課程的辦法,建立系統完善的ERP職業生涯體系。二是可以校企聯合為學生搭建仿真企業平臺,利用計算機模擬企業的運營,將各個業務部門、職能崗位有機地連接在一起,通過賦予不同的權限來讓學生模擬企業內不同部門的運營,并進而模擬整個企業的營運過程。還可以采用ERP沙盤模擬課程,將企業經營的全過程濃縮在一張沙盤之上,讓學生在對企業的模擬運作中有更感性的認識。在學生走上企業工作崗位之前,就對企業的業務流程比較熟悉。在深入學習ERP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礎上,從管理思想、ERP軟件和企業運作三個層次理解和掌握企業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統一。三是可以積極引入ERP職業資格證書專家認證體系,通過培訓開展資格認證,為立志從事ERP事業的學生走向企業打好堅實的基礎。
[1]何永剛,黃麗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課程體系研究綜述[J].情報雜志,2007(08).
[2]任條娟,劉斌.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與機制構建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1(02).
[3]趙苑苑.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