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慧



2014年春天,四大時裝周在紐約、倫敦、米蘭和巴黎相繼上演。作為四大時裝周的最后一站,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開場模特身穿棕色幾何翻領的A字型黑色皮革外套,內搭高領乳白色連衣裙,手拎迷你版LV旅行箱造型的細帶單肩包,配搭幾何造型的金色單耳長耳環,皆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復古元素。天才設計師Nicolas Chesquiere在廓型上,以A字型和高腰細腿褲搭配倒三角上裝統領了整個系列。色彩上,駝色、棕色、橘色、黑色、紅色、藍色的各式組合出現給人六七十年代男裝的聯想。雖然色彩和廓形都帶著濃烈的60年代色彩,但Nicolas Ghesquiere力圖在復古經典之上融入創新和個人風格。
與此同時,在文藝復興發源地的藝術之都意大利的米蘭時裝周中,設計師Stefano Pilati帶來第二個阿尼歐娜(Agnona)系列。Stefano Pilati這一次又回到1953年,意大利設計師嘗試織物與結構變化,模糊奢華與英俊,滲透復古氣息。帥氣的大廓形外套和羊絨連衣裙,裝飾迷人的波浪曲線,海軍藍與黑色搭配雞尾酒裙,極富質感的飾品點綴,將成熟女人的強勢與柔情表現得恰到好處。灰藍色梯形挎包,更是散發濃郁的50年代氣息。設計師對復古元素極加青睞,并因此掀起一股六七十年代的復古風。
如今,全球時尚界彌漫著一種“復古風”,而在這一風潮中悄悄復蘇著一股更加久遠的氣息。古老的歐羅巴風情正在蘇醒,古典歐洲的守序與浪漫正在成為下一個主題。發生于14世紀中葉的文藝復興運動,正是這種守序與浪漫的最佳載體與詮釋。這種發源于古典歐洲文化的服裝風格是如何擁有如此漫長的生命力?在探究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了解一番那個扭轉了歐洲文化走向的時代及其服裝的風格與變化。
文藝復興于14世紀中葉在意大利各城市興起,而后擴展到西歐各國,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文藝復興時期,人們追求個性,反對宗教對人的束縛。中世紀那種把人的形體層層掩蓋的服裝,在人文主義的光輝下黯然失色,人們開始通過服裝表現人體的形體美、曲線美。由于文藝復興運動經歷了一個多世紀,其對服裝的影響也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國家存在不同的表現,通常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意大利風格、德意志風格和西班牙風格。
意大利風格
文藝復興開始于意大利,此時的繪畫以對于透視畫法、現實主義和宗教主題的脫離著名,這個時期人體和自然景觀成為繪畫作品的中心,為貴族服務的畫家留下了諸多的肖像畫,從畫中人物的著裝得以了解其風格。
揚·凡·艾克(Jan Van Eyck)所作《阿爾諾芬妮夫婦像》,畫中的主人翁是尼德蘭典型的富裕市民阿爾諾芬尼和他的新婚妻子。年輕妻子身著綠色拖地長裙,大領子、高腰拖裾、色彩明快,有華麗刺繡的外衣。袖子只垂掛在身上作裝飾,可以摘卸和更換——這種典型服裝樣式稱之為曼特。為了塑造優美造型,裙撐成了女子不可缺少的整形用內衣。寬肩、細腰、圓臀的整體輪廓是文藝復興時期優美的代名詞,這就要求束腰內衣更加窄,為了突出體形,穿細金屬棒襯墊的緊身胸衣腰線上移,將人體勒成沙漏形狀。這種發明直到今天仍然是設計師繞不開的性感元素。
從列昂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的肖像畫以及貴族盧克雷齊婭·博爾賈(Lucrezia Borgia)的畫像中可以了解當時的意大利女士不愛頭飾。女士們用細細的緞帶,珠鏈和辮子編在一起盤在頭上,頭發向后梳或中分,頸后挽髻,露出寬額。金色假發最流行,并時興在額中以緞帶裝飾珍珠束之。文藝復興時期,女裝服飾流行山形帽,頭發梳成心形的發型并以珠寶裝飾。硬挺、夸張而具變化性的領子是女性服飾的重要特征。裙撐、束腹、臀墊、高底鞋都被當時的女士所熱衷。服裝輪廓已由哥特式舒展苗條的外形演變為厚實布料或豪華絲絨的寬大褶裙。
文藝復興畫家老勃魯蓋爾(Jan Brueghel D.)的畫作《港口與基督》把我們帶進了一個古典歐洲喧鬧的魚市生活。畫中有身著高貴絲綢布料大裙擺的貴族小姐,也有寬肩瘦腰穿長靴的男士,當然也有身著麻布的平民百姓。
我們先來了解那個時期制作意大利服裝的材料。當時意大利許多城市都有發達的織物工場,制作天鵝絨、織錦緞及織進金銀線的織金錦等華貴面料,為上流階級制作服裝提供了素材。當然,平民仍然只能使用廉價的紡織品。
讓我們再回到畫里,服飾的設計在外觀上有一個共同特征,即性別的極端分化,性別的夸張和強調,形成性別對立的格局。男服通過雄大的上半身和緊貼肉體的下半身對比,表現男子的性感特征;女服則通過上半身胸口的袒露和緊身胸衣,與下半身膨大的裙子形成對比,表現胸、腰、臀三位一體的女子性感特征。男服呈上重下輕的倒三角形,富有力動感;女服呈上輕下重的正三角形,屬于靜態。兩性絕對的對立形態是自哥特式以來,西洋窄衣文化發展的重大成果,不僅與古代服飾截然分開,也與東方服飾造型相去甚遠。
德意志風格
16世紀初,德國人從雇傭兵的軍服上得到靈感,切縫的裝飾和剪裁,在男子的服裝中尤為流行,并發展成復雜而極端的樣式,盛行于英、法國,絲綢服裝業不例外。女裝的領口上移,抽出碎褶,袖子變瘦,使上身在視覺上縮小,同時加強下身裙部的膨脹豐滿。
活躍在16世紀的德意志畫家小漢斯·霍爾拜因(Hans Holbein der Jüngere)留下了諸多貴族階級的肖像畫,從中可以了解此時的德意志風格的服裝。肖像畫《大使們》中兩個貴族留著短發,蓄絡腮胡,頭戴斜扁帽或高禮帽,上身穿緊身短上衣或襯衫,下穿燈籠褲和彈性布料縫制的連襪褲,腳穿方頭鞋。左邊的男子身著茄肯,右邊男子則身著黑色翻毛的曼特,袍子上有男服特有的條紋圖案,柔軟又硬挺的絲綢面料無不顯示其宮廷貴族風范。
1.《英王亨利八世》中亨利八世身著華麗絲綢的外衣,除了織出來的紋樣樣式,其帽子以及袖子和胸口上均鑲嵌寶石,這也是16世紀德意志的又一裝飾特征,即用銀或黃金的小環垂扣在天鵝絨上,在帽子上佩戴珠寶徽章,在衣服的邊緣綴上珠寶,袖在帽子上的大型裂口則用金屬鑲嵌的寶石來扣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