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斯涵涵
注水的GDP,“溺水”的公信力
文/斯涵涵
隨著黑龍江省公布上半年經濟數據,目前全國31個省區(市)2014年上半年GDP數據已全部出爐。數據顯示,上半年重慶增速居首,黑龍江增速墊底,24個省份增速較一季度出現回升,31個省份上半年GDP總和超出全國上半年GDP總量逾3萬億元,超出部分占全國GDP比重約為12.56%。顯然,地方GDP不僅注水,而且水分比重之高,已經到了不忍直視的程度。
地方政府樂于夸大GDP,有著難以遏制的利益沖動。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GDP為王”,是中國考核官員的主要指標,當GDP與仕途緊密相連,眾多官員把“做大”GDP看作關系自己未來升遷的決定因素,此“做大”有兩個方面:一是“唯GDP”是舉,盲目推動經濟增長,重經濟輕民生、重總量輕人均;二是在統計數據上面做文章,當地方媒體津津樂道本地GDP達到多少億元、大跨步前進時,地方官員喜不自勝,沒有人去細查這些數據的來源及可靠性。
GDP被公認為是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衡量一國的國力與財富,其實,它也是一個國家和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測量儀。31個省份上半年GDP總和超出全國上半年GDP總量逾3萬億元,各省份GDP數據之和與全國總量出現“打架”,且超出巨量,這個統計數據實在太過搞笑,一邊是正兒八經的“官方發布”,一邊是老百姓的圍觀、調侃,地方GDP注水,公信力呈現“溺水”狀態。
眾所周知,各地GDP匯總之和高出全國的情況近年來一直存在,首先,各地重復統計以及統計“注水”是導致數據不一的主要原因,客觀上有注水的便利條件,就需要從分級核算走向國家統一核算;其次是統計造假的違法成本太小,相比起顯而易見的造假“利潤”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多年來地方官員并未因此受到懲處,使得統計數據弄虛作假習慣成自然,成為一個公開的秘密;其三,監管疲軟,統計法等法律存在處罰權限不明確、執行力度弱、操作性差等問題也是統計工作難以依法進行的一大掣肘。
GDP數據“打架”,不僅會使國家重大決策發生偏差,還會失掉民心、嚴重影響政府部門的公信力。懲治預防統計數據注水是統計系統廉政建設的首要任務,也是直面積弊的良好開端。當然這也需要相應的制度和措施跟進。要取消干部考評中的GDP指標,強化對經濟綜合實力增強、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以及政府職能轉變等方面的考核。
建立統計問責制,嚴肅查處統計違法違紀行為,確保企業真實、獨立上報統計數據,堅決處理一批頂風作假的責任人,對喜歡玩弄數字游戲的官員依法嚴懲,維護法律法規的威懾力與嚴肅性;強化統計工作的獨立性、改進核算體制,提升統計自動化水平、重視基層統計工作等等。還原真實數據、懲治統計領域最大腐敗需動真格,只有如此,“數據打架”才不會淪為笑談,統計信息才能成為宏觀與微觀的有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