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偉 華東政法大學司法研究中心主任
司法改革要明確目標重細節
文/游偉 華東政法大學司法研究中心主任
在中共中央明確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和方向后,即通過了《關于司法體制改革試點若干問題的框架意見》等文件,并確定全國六個省市先行進行包括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完善司法責任制、健全司法人員職業保障、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四項改革。上海先行先試,率先啟動推進各項司法改革措施,力度可謂前所未有。
此番改革,涉及面廣泛,既有司法體制方面的宏觀巨制,也有司法機制、崗位職責等具體問題,改革是否順應司法規律,是否真能推動司法公正,必將對我國法治的未來走向產生深遠的影響。
事實上,這一輪的改革要取得實效、獲得成功,關鍵取決于設定的目標和具體內容是不是具有現實針對性,也就是看它能不能真正把握“問題”導向。同時,司法體制改革還須切中要害,必須對長期存在著的頑癥做出“革命性”的改變。作為政治體制改革重要組成部分的司法體制改革,應該進一步增強公開性、透明度,并在取得基本共識的基礎上堅定地向前推進。
從現實情況看,我國司法廣受社會詬病的問題大致有三:一是司法不夠獨立,法官、檢察官在法律之外似乎還有其他“上司”,表現在體制上,人財物受制于當地黨政,法院、檢察院辦理案件難免受到地方保護主義甚至地方官員個人意志的影響,司法的地方化色彩濃重,嚴重損害了司法公正;二是司法者難以獨立履職,案件處理中審裁分離現象普遍存在,檢察官對大要案的偵查、起訴等也會受到外部權力的影響,在司法的內部工作機制上,存在著較為普遍嚴重的行政化傾向,法官、檢察官的權責不清,獨立性不強,難以建立有效的司法責任體系;三是司法者的業務能力和廉潔水平有待提升,一些法官、檢察官不僅專業知識、社會閱歷不足,甚至存在著司法不廉等問題,有些人不僅缺乏先進的司法理念和深厚的法學功力,甚至不能通過嫻熟的法律技能和公開透明、充分說理的司法裁判,恢復正義、定紛止爭。
因此,從體制、機制和隊伍建設入手,針對長久存積于司法機關內外、影響司法公正和正常運作的缺陷和弊端進行改革,既是司法機關自身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的需要,也是民眾對于司法公正的迫切期盼。
應該看到,省級以下司法機關擺脫地方影響和牽制的人財物體制改革,是保證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的重要舉措。目前的主要問題是在頂層設計的基礎上,如何使改革試點獲得法律上的授權,做到于法有據。而目前試行的“分級任免”做法是否符合改革目標,改革之后地方法院、檢察院與地方黨政、人大的關系究竟如何,仍然有待實踐的探索和檢驗。
司法改革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司法內部的工作機制,其要旨是確保法官、檢察官辦案的依法、獨立和公正。比如主辦檢察官制度、法律文書獨立簽發制等內容,本身就是對前期地方法院、檢察院探索實踐成熟經驗的總結。現在的問題是,檢察院如何進一步強化反貪反瀆偵查工作的獨立性和專業化,在原來基層普設反貪、反瀆機構的基礎上,能否大膽突破,進行更具行業針對性、跨區域的偵查機構設置。
而法官制作的裁判文書的簽發,其實不是一個簡單的文書流程和技術層面的問題,它涉及裁判權歸屬、裁決權自主和法官在案件審理、調解、判決中的地位及其職權界定、責任擔當等。如今,上海試點方案已經明確,法院院長、庭長不得簽發他們沒有直接參與辦理的案件的裁判文書,這是一項重要的突破與進步。但院庭長未來在法院的工作職責和方式,以及他們作為一名“法官”究竟應該承擔多少辦案任務,如何防止人浮于行政之事,回到“管別人案件”的老路,依然需要細致的權責界定和制度設計。
司法改革在上海先行先試,不僅需要將改革的原則和方案全面落實,更需要在試行中發現問題,使操作“細節”貼近“目標”。只有明確目標、注重細節,勇于觸碰既得利益和破解改革難題,才能使改革符合司法運行的規律和司法公正的價值,才能消除司法地方化和行政化的流弊,建立起符合我國政治制度特點的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