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妍 高福佳 王 妍金 玲 謝躍生
(1.河北聯合大學冀唐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河北聯合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河北 唐山063000)
教學計劃是學校保證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規格的重要文件,是組織教學過程、安排教學任務、確定教學編制的基本依據。教學計劃是在國家教委宏觀指導下,由各校組織專家自主制訂的,它既要符合教學規律,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又要不斷根據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新發展,適時地進行調整和修訂。教學計劃一經確定,必須認真組織實施。確定專業培養目標是制訂教學計劃的前提條件,必須遵循國家教育方針和“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思想,依據國家教委制定的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學校實際,體現對學生德、智、體等方面的全面要求,體現不同層次、不同學校的培養特色。
(1)專業培養目標、基本要求與專業方向;
(2)修業年限;
(3)課程設置(含課程性質、類型、學時或學分分配、教學方式、開課時間、實踐環節安排等);
(4)教學進程總體安排。
一是要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理念。教育以人為本是高校最根本的教學管理理念。教育以人為本一經提出,就因其以人為尊、以人為重的深厚人文主義價值取向而迅速在教育界廣受認同和接受。然而,作為一種教育的總體價值取向,在價值觀層面,教育以人為本的內涵是什么?實踐層面.在教育體制、教學管理中又如何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仍是一道正在求解的難題。筆者以為以人為本的教育.首先就是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生生活方式、行為習慣的差異和思想、觀念、認識上的差異,實現教育知識本位和人格本位的并重,營造生動活潑、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大學校園環境,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個性的充分發展。其次,教學管理以人為本.就是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的運用和教學管理上都要立足于現代社會的發展現實,考慮學生需要什么,能夠接受什么,任何脫離學生這一特定教育對象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體制的變革都是無意義的。教學管理以人為本,應貫穿于教學管理理念、教育體制、課程設置及教學過程等整個教學系統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再次,強調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理念,就是在教學管理體現平等、民主的精神。
二是要正確定位,突出特色。學校的特色體現在教學管理理念、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設置等各個方而,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優勢.社會對人才需求也是多樣的,各高校應結合社會需求,從自身優勢出發,準確定位。辦出特色,這既符合教學規律,也是高校的生存之道。
目前高校中大而全的辦學理念實是一種誤區,大而全不等于強.不等于一流,規模小、有特色,照樣可以成為名校,如世界知名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并非因為大而成為一流大學。不顧實際情況.一味追求大而全,最終影響的必然是高校人才的培養質量。
教學管理理念最終會通過人才培養模式體現出來,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是高校教學管理的最終目的。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及我國高校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方向應該是:第一,實行較為靈活的、彈性的教學管理制度。靈活、彈性的教學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可以使學生在選擇專業、選修課程上有更大的自由度,可以為學生的發展和就業營造更為寬松的環境。比如在有些高校已實行彈性學分制改革;有些高校的學生在一、二年級不分專業。二年級結束后再確定專業。這些做法都是這方面教學管理制度改革的有益嘗試。第二,在課程設置、教學手段、方法、內容和培養方式上.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做法。重視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逐步培養學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不依賴于他人,不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重視學生再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新知識洶涌的現代社會,人類終身學習的過程,很多時候并非依靠教育機構完成,而是需要學習者自身完成。所以,大學的霞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學習和再學習的能力。第四,改變重知識技能傳授輕非知識、非技能等社會生存能力培養的現狀,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其完全社會化角色的轉變。
搞好教學管理,必須以教學管理研究和教育研究為基礎。開展教學管理及教育研究,是所有教學管理人員、教育研究人員及教師的共同任務。在學習與研究過程中,要從中國國情、教育科學的規律與特性出發,緊密結合教育及教學管理的實際,不斷改進研究方法。
[1]孫玉秋.二級學院管理機制下教學運行管理方法的優化分析[J].2013,5(4):103-107.
[2]李華,李佳,朱寧.超對稱教學管理模型:三本院校教學管理體系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4,5(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