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4-04-30
[作者簡介]吳智慧(1980—),女,河南省遂平縣人,鄭州輕工業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
[文章編號]1009-3729(2014)04-0096-05
[摘 要]認知定勢是固化于主體認知結構之中的心理、知識、思維等組成的意識狀態整體及其表現出來的認識勢能,它能決定同類后繼認識活動的路線、方向和趨勢。認知定勢雖然不直接參與幽默語篇的識解活動,但作用于識解活動的每個環節,是幽默主體認知活動的認識準備狀態和主體性條件。在幽默識解活動中,認知定勢表現為幽默主體在閱讀幽默文本和理解幽默語篇的過程中,具有能動指向性的一種準備性心理狀態。這種能動性表現在認知定勢影響后續心理活動的走向,制約著幽默識解活動的方向。認知定勢有普遍認知定勢和特殊認知定勢。在幽默研究的歷史上,富有影響力的各種幽默理論都是建立在普遍認知定勢基礎之上的。特殊認知定勢解釋了為什么面對同一則幽默語篇,人們會有迥異的反應。認知定勢不是一種自然的生理結構,而是固化于主體的生理和意識中的精神結構,是隨人的活動而形成的“后天”結構,認知定勢也會不斷得到更新。認知定勢的更新會使人們對幽默產生審美疲勞,幽默的效果強度與認知定勢更新的程度成反比。在幽默的研究中,如果我們從人類的認知定勢出發去研究幽默的可笑與不可笑,明晰各個層次的認知定勢在幽默識解當中的運作功能,或許可以解決我們研究中遇到的2個難題,即幽默的難以定義性和幽默理論的普適性。
[關鍵詞]認知定勢;語篇解讀;幽默研究
[中圖分類號]H314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4.018
人們對幽默的研究由來已久,包括亞里士多德、弗洛伊德、拉斯金在內的許多哲學家、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都曾對幽默作過論述。關于幽默,西方學者形成了三大理論:優越論、釋放論和乖訛論。三大理論源自社會學、精神分析和心理學領域。直到1970年代末,語言學才在眾多幽默理論研究中占據重要位置[1],最顯著的成就體現在Raskin[2]的《幽默的語義學機制》,它引領了眾多學者從語言學的角度對幽默的制笑原理進行探索。Norrick[3]從當代語篇分析的角度描述了幽默,對會話模型進行了詳盡描述。Attardo[4]對幽默的所有語言學理論進行了綜述,為所有想從語言學角度研究幽默的人提供了“百科全書”式的基礎知識。
近些年,隨著語用學和認知語言學的崛起,幽默的認知語用視角成為幽默研究的熱點之一。很多語用學和認知語言學的工具,如腳本、概念整合、關聯理論、背景理論等都被運用到幽默研究中。在國外,幽默的研究既有對歷史的繼承,也有對理論的不斷創新。文獻顯示,僅2003—2014年便有Boyd[5]的游戲論、Marteinson[6]的幽默本體認識論、Hurley等[7]的錯誤推理察覺論、Dukore[8]的幽默嚴肅論和McGraw等[9]的善意違反論等。在國內,學者們對幽默的研究多集中在對幽默的功能、語義特征、幽默技巧的分析等方面,如高勝林[10]分析了各種修辭技巧,李捷[11]借用合作原則、關聯理論、語言模因等對幽默語言進行了分析。也有學者在整合現有的認知科學和語言學關于幽默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各種言語幽默的認知模式,如王文斌等[12]融合了概念整合理論和關聯理論來探討英語幽默言語解讀過程中的心理機制,提出了一個認知語用工作模型,方碧月[13]提出了言語幽默的關聯整合模式,張迎春[14]用語境假設整合認知機制解讀了幽默言語。國內對幽默的研究近些年不斷繁榮,結出了豐碩的成果。但在理論研究上,多習慣于繼承國外研究成果,或在某種程度上對其進行拓展,將之整合,原創性不足。此外,筆者發現語言學領域的研究多集中在幽默的載體上,很少有人從幽默的主體角度來分析幽默。幽默現象從本質上來講應該是幽默主體與幽默客體之間的互動過程。幽默主體可以是幽默創造者、幽默的受眾或者旁觀者,幽默客體主要指幽默的載體,可以是語言、圖片或者其他客觀事物。幽默客體是物質的,它需要具備一些特征才能生成幽默效果,這是幽默載體的物質前提。幽默主體既是物質的,又是具備精神特質的社會存在。幽默客體的不和諧是幽默致笑的前提,這一點已經得到了學者們的一致認可,但是離開幽默接受者社會存在的物質前提,幽默的效果也難以產生。Paulos[15]指出,幽默從根本上來講,依賴于人類情緒、社會和智力等諸方面的因素,也就是說幽默主體的認知因素會最終影響幽默效果的實現。基于此,本文擬討論幽默受眾的認知定勢,即幽默事件中主體的物質前提及其在幽默事件中的地位,以求教于學界同仁。
一、認知定勢
定勢理論是蘇聯定勢心理學學派的一種基本理論,由蘇聯格魯吉亞心理學派的奠基人烏茲納捷[16]在1920年代末提出的。定勢表現在不同的方面,如運動定勢、注意定勢、知覺定勢、問題解決定勢等。認知定勢是指由固化、序化于主體認知結構之中的心理、知識、思維等組成的意識狀態整體及其表現出來的認識勢能,是現實主體完成認識所必備的認識準備狀態和主體性條件,它影響、決定同類后繼心理活動的趨勢。李淮春[17]指出,認知定勢是認識活動中由主體的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心理要素、思維方式等所形成的具有傾向性的準備狀態,它能決定同類后繼認識活動的路線、方向和趨勢,認知定勢一經形成,總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影響認識活動的發展。苑士軍[18]認為,已經形成的認知定勢不管它是心理的、經驗的還是思維方式的形態,都以信息的形式儲存在主體腦皮質層的不同區域中,在發生新的認識時,認知定勢會立即加入到對新的外部信息的加工活動中來,每一認識結果都必然帶有主體認知定勢的烙印。
本文所講的認知定勢是指幽默識解活動中的主體心理定勢,是幽默主體在閱讀幽默文本和理解幽默語篇的過程中具有能動指向性的一種準備性心理狀態,這種能動指向性表現在它影響后續心理活動的走向,制約著幽默識解活動的方向,在通常情況下它是作為潛在的心理活動不為主體所察覺。幽默識解活動與主體的心理過程密切相關,認知定勢作為一種心理狀態,雖不是心理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但能客觀作用于心理過程的每個環節。目前很多的幽默理論雖對認知定勢直接進行討論的并不多,但都曾經很自然地流露出認知定勢的思想。如優越論認為,笑是突然意識到自己比別人優越時的表現,這種對比是以自身為參照物的,也就是說是以自己的知識結構或價值觀念為參照標準所產生的優越感;釋放論認為,幽默源自心理期望之突然撲空、經驗與現實的矛盾沖突、情感之郁積的巧妙釋放,期望撲空是因為幽默主體按照經驗所形成的認識活動的路線、方向和趨勢與現實發生了矛盾。Beattie[19]將乖訛定義為兩個或更多不一致、不適合、不協調的部分或情況,在一個復雜的對象或集合中統一起來,或以一種頭腦能注意到的方式獲得某種相互關系,笑便源自于此。該定義中提到的不一致、不協調的參照物也是人類大腦的認知定勢中已經固定下來的規則和模式。認知定勢是一把“幕后推手”,它作用于幽默識解活動的每個環節,是幽默主體認知活動的準備狀態和心理基礎。
二、認知定勢對幽默識解的影響
在日常交際活動中我們會發現,同樣一則幽默語篇,有人捧腹大笑,有人卻異常平靜。為什么面對同一個對象,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原因就在于認識主體的個體差異,更確切地說,在于主體認知定勢的不同。每一認識主體都有自己獨特的認知定勢,認知定勢不同,決定了認識結果的差異。認知定勢廣泛存在于人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活動中,并對這兩種認識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人的認知定勢不是偶然形成的,人所從事的實踐活動的方式和特點、長期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社會環境、受教育情況等,都對認知定勢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認知定勢有普遍認知定勢和特殊認知定勢,前者指認識主體普遍具備的認知定勢;后者指由個人的特殊環境所凝聚而成的各自特有的定勢,這種定勢反映出每個人的認知特點。
1.普遍認知定勢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能通過網絡、移動終端、數字媒體等閱讀到大量的幽默語篇,并樂于將其相互傳播。幽默語篇之所以能給人帶來愉悅的感覺,博得人們一笑,關鍵在于人們共同擁有的普遍認知定勢。英國赫特福德學院的學者曾通過網絡對全球200多萬人進行過調查[20],發現在40 000例幽默語篇中,下面一則能受到所有民族的喜歡。
Two hunters are out in the woods when one of them collapses.He doesnt seem to be breathing and his eyes are glazed.The other guy whips out his phone and calls the emergency services.He gasps:“My friend is dead! What can I do?”
The operator says:“Calm down,I can help.First,lets make sure hes dead” There is a silence,and then a shot is heard.Back on the phone,the guy says:“OK,now what?”
面對這則幽默語篇,盡管幽默語篇的受眾來自不同的國別,但人們會有類似的認識活動路線、方向、趨勢和反應,具備相同的辨別是非能力,面對其中一個獵人所犯的錯誤,擁有相同的心理反應。由于人們所面對的社會環境幾乎是相同的,所要學習的知識大都是已存在的,所以其從事的實踐活動有相同的一面,因而會形成普遍認知定勢。
事實上,古往今來,國內外學者在對幽默進行研究時,所有的假設和結論也都是建立在普遍認知定勢基礎之上的,這些假設和結論適用于絕大多數經驗。Raskin[2]的幽默語義腳本理論指出,一則文本如果部分或完全適用于2個不同的腳本,并且2個腳本在空間上相互對立,那么便會出現幽默[2]。該理論中的“腳本”是一個包括事物、過程、程序等在內的認知結構,它是人類認知定勢的組成部分。面對問題,人的大腦首先會依賴先前的知覺動作內容,有傾向性地選擇認識活動中最省力并且在絕大多數時候是正確的路線。但在幽默語篇的識解中,隨著信息的推進,認知主體會發現在自身認知定勢驅動下產生的理解與當前的語境并不能融合,這時候“妙語會觸發受眾返回到原點,對該語篇進行重新解讀,放棄第1個‘腳本跨越到第2個‘腳本”[21]。Raskin對人們識解幽默的描述,符合大部分人的認知活動,是建立在人們普遍認知定勢基礎之上的。Attardo 和Raskin 合作提出的言語幽默一般理論,更多地考慮到了人類認知定勢結構中除了“腳本”之外的其他因子,如語言、情景和邏輯,因而也更具科學性和說服力。Attardo提出幽默的識解應該是一個“準備—乖訛—消解(STR)”的過程。在對“準備”的描述中,他提到“先驗”“常規”“預測”“產生期待”等概念,這些明顯滲透出認知定勢的理念。Attardo所說的“準備階段”,主要是指幽默欣賞主體心理和認知上的物質準備,“準備”為不和諧奠定了基礎。Attardo曾提到,其所提出的模式和幽默識解并不一定適用于每一則幽默,或者說未必每一個幽默欣賞主體都經歷同樣的認知途徑,言外之意是說他的理論是在普遍認知定勢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適用。
2.特殊認知定勢
由于每一個人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社會閱歷、受教育情況不盡相同,所以每個人的認知定勢并不完全一致。我們把由于個體差異而形成的認知定勢叫做特殊認知定勢。特殊認知定勢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有不同人文素養或精神需求的人觀察同一對象,會從同一個對象身上“看”到不同的東西;再如,受不同理念的支配或所處社會位置的不同,人們在對同樣的感性認識材料進行加工時,會得出不完全相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結論,這些都是特殊認知定勢起作用的表現。
特殊認知定勢在幽默識解中的作用具體表現為,同樣一則幽默語篇,受眾的反應迥異,有人捧腹大笑,有人卻異常平靜。英國赫特福德學院的調查發現,有些笑話在一個民族中非常可笑,而在另一個民族中卻相反。例如,德國人覺得幾乎每個笑話都很可笑,而加拿大人對許多笑話都笑不起來。還有研究者如Uekermann等[22]發現,小孩子對肢體類的幽默,如對打鬧劇或木偶劇最敏感,較為成熟的人對諷刺類的幽默更感興趣。而Brodzinsky等[23]則發現性別也會影響幽默的理解,男性理解性幽默和攻擊性幽默更輕松,而女性理解滑稽類的幽默更加容易。
如下面一則幽默語篇:
A boy received a drum as a present,and he beat it untiringly in the apartment,in the hallways and on the street.Several days later,a neighbor presented him with a knife and said:“Im sure youd like to found out whats inside your drum”.
對這則幽默語篇,如果其受眾是一個習慣于嚴肅思考問題的人,那么在他的認知定勢里,每一句話都必須是真實的或實用的才有意義。他會試圖分析鄰居為什么給了小男孩一把刀,可能最終會得出一個“鄰居不勝男孩之擾,企圖誘惑男孩把鼓拆開毀掉”的結論。這樣,淘氣男孩的無心之舉與抓狂鄰居的苦不堪言所形成的幽默對比就無法領略得到。
特殊認知定勢解釋了為什么面對同一則幽默語篇,有人覺得十分可笑,有人則一點都不覺得可笑,還有的人甚至會覺得反感和厭惡,以及面對同一則幽默,為什么只有少數人看得懂或者看不懂。正是由于特殊認知定勢的存在,才使得幽默理論不具有普適性,這也說明了為什么隨著每一個理論的提出,都會有人提出質疑。因為隨著每個理論的問世,都會有人發現與該理論并不適合的個例,這些個例是受特殊的認知定勢支配的。幽默的研究是建立在普遍認知定勢基礎之上的,每一次研究得出的結論都會因為忽略特殊認知定勢的存在而受到后人質疑,進而得以修正并更新。幽默研究囊括到的特殊認知定勢越多,得出的結論也就越具備普適性。縱觀幽默研究的發展,特殊認知定勢在其中的角色雖是隱性的,但其功能和貢獻不容忽視。
3.認知定勢的更新
認知定勢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它不會因為一兩次特殊的認識活動與認知定勢發生沖突而輕易改變。當然,“人的認知定勢也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17],因為它是通過一定的實踐和經驗積累而形成的,隨著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對自己認識結果的不斷檢驗,人的認知定勢也會得以更新,逐步發生改變,從而使人更正確和有效地認識外部世界。英國詩人王爾德曾說,第一個用鮮花來比喻女人的是天才,第二個是庸才,第三個是蠢材。這句話形象地揭示了人們認知結構的更新對審美的消極影響。某種新穎的形式在大腦皮層中建立的暫時性心理聯系經多次重復會被人的認知結構所接收,從而使得認知定勢被更新,審美距離不復存在。
認知定勢的更新也存在于幽默的賞析當中。第一次看到一則幽默語篇,我們會覺得十分好笑,第二次再見到這則幽默語篇時,它的好笑度就可能會降低,而且重復見到的次數越多,這則幽默越不好笑。之所以如此,這是因為人們在第一次識別幽默時,大腦中的神經元網絡的連接是一種新路徑,這種新奇的路徑會帶給人一種心理張力(“心理張力”出自Rogers對張力理論修正之后提出的詩歌語言的心理學模式[24]),使大腦充滿鮮活的力量,隨著此幽默語篇的反復呈現,神經元連接有了一定的記憶,這種連接被固定下來甚至融合到它自己的網絡中成為常規路徑,使得幽默主體的認知被重新定勢。
認知定勢更新會使幽默主體對欣賞對象產生審美疲勞,即封孝倫所描述的“對審美對象的興奮減弱,不再產生較強的美感,甚至對對象表示厭棄”[25](P403)。幽默主體產生審美疲勞有主客體兩方面的原因,封孝倫認為“審美絕不是純精神活動”“人本身的物質條件在起根本的制約作用”[25](P408-409),這種物質條件就是本文所討論的認知定勢。認知定勢的更新可以改變幽默欣賞主體與幽默對象之間的認知距離,即可以改變幽默識解的難度。Cunningha等[26]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一則笑話太難于理解或者太容易理解時,就沒有中等難度的幽默那么可笑。可以說,幽默的效果強度與認知定勢更新的程度成反比。不過,在幽默研究領域,很少有人對認知定勢更新后幽默欣賞和認知主體的認知特點進行研究。
三、認知定勢在幽默研究中面臨的難題
認知定勢理論可以解決幽默研究中的2個難題:幽默的定義和幽默理論的普適性。對幽默作過研究的人大都清楚一個難題,那就是幽默的定義。幽默是與人類活動相隨相伴的,幽默理論的出現從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到現在已有2 000多年的歷史,每個時期都有學者提出關于對幽默的理解。但是,正如McGhee等[27]所認為的,在幽默的研究中,始終沒有一個可以讓所有學者達成共識的定義。這一方面是幽默本身的復雜性所致,幽默既是一種社會現象,又是一種心理和生理反應;另一方面與人類的語言也脫不開干系。與幽默的定義一樣,幽默理論的普適性也是幽默研究中的一個難題。李小克[28]指出,人類對幽默的研究長期以來一直處于“盲人摸象”的狀態中,每種認識都很難說是錯誤的,但是又都是不全面的。[27]我們知道,學術研究需要有確定的對象、明確的內涵和外延,否則該研究就不具有可操作性,其結論的客觀性就會遭到質疑。縱觀幽默研究的歷史,雖然每一個階段我們的發現都更加趨于完美,但仍然不具備普適性。其實,幽默的完成必然要涉及幽默主體的認知參與,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所以,如果我們從人類的認知定勢出發去研究幽默的可笑與不可笑,明晰各個層次的認知定勢在幽默識解當中的運作功能,或許可以解決上述2個問題。
四、結語
幽默現象從本質上來講應該是幽默主體和幽默客體之間的互動過程。認知定勢在幽默識解活動中,表現為幽默主體在閱讀幽默文本和理解幽默語篇的過程中,具有能動指向性的一種準備性心理狀態。這種能動性表現在它影響后續心理活動的走向,制約著幽默識解活動的方向。認知定勢有普遍認知定勢和特殊認知定勢。在幽默研究的歷史上,富有影響力的各種幽默理論都是建立在普遍認知定勢基礎之上的。特殊認知定勢解釋了為什么面對同一則幽默語篇,人們會有迥異的反應。認知定勢的更新會使人們對幽默產生審美疲勞,用心理學的原理來解釋,即當刺激反復以同樣的方式、強度和頻率呈現的時候,幽默的效果就開始變弱。不過,在幽默研究領域似乎很少有人對認知定勢更新后的幽默欣賞和認知主體的認知特點進行研究。
幽默的識解活動與主體的心理過程密切相關,認知定勢作為一種心理狀態,雖不是心理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但能客觀作用于心理過程的每個環節,其重要性不容忽視。在幽默研究中,如果我們從人類的認知定勢出發去研究幽默的可笑與不可笑,明晰各個層次的認知定勢在幽默識解當中的運作功能,或許可以解決我們研究中遇到的2個難題,即幽默的難以定義性和幽默理論的普適性。
[參 考 文 獻]
[1]
Attardo Salvatore.The semantic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theories of humor[J].Hum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1997(10):395.
[2] Raskin Victor.Semantic Mechanisms of Humor[M].Dordrecht: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5.
[3] Norrick N.Conversational Joking:Humor in Everyday Talk[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3.
[4] Attardo Salvatore.Linguistic Theories of Humor[M].Berlin:Mouton de Cruyter,1994.
[5] Boyd Brian.Laughter and literature:a play theory of humor[J].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2004,28(1):1.
[6] Marteinson P.On the Problem of the Comic[M].Ottawa:Legas Press,2006.
[7] Hurley,Matthew M,Dennet,etal.Inside Jokes:Using Humor to ReverseEngineer the Mind[M].Cambridge:The MIT Press,2011.
[8] Bernard F Dukore.Seriousness redeemed by frivolity:ayckbourns intimate exchanges[J].Journal of Modern Drama,2010,53(4):447.
[9] McGraw A Peter,Caleb Warren.Benign violations:making immoral behavior funny[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0,21(8):1141.
[10]高勝林.幽默修辭論[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
[11]李捷.模因論視域中的言語幽默[J].外語學刊,2008(1):74.
[12]王文斌,林波.英語幽默言語的認知語用探究——兼論 UT 與 CB 的互補性[J].外國語,2003(4):32.
[13]方碧月,張志江.言語幽默的關聯整合模式[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2):25.
[14]張迎春.幽默言語解讀新探:語境假設整合認知機制[J].外國語言文學,2008(3):90.
[15]Paulos J A.Mathematics and Humor[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6][蘇聯]烏茲納杰ⅡH.定勢心理學的實驗基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17]李淮春.馬克思主義哲學全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553.
[18]苑士軍.論認知定勢[J].晉陽學刊,1988(5):36.
[19]Ritchie Graeme.Developing the Incongruity-Resolution Theory[A].In Proceedings of the AISB 9 Symposium on Creative Language Humor Stories.Edinburgh:1999.
[20]Richard Wiseman.The Worlds Funniest Jokes[EB/OL].(2012-10-04)[2013-09-05].http://www.smh.com.au/articles/2002/10/03/1033538722341.html.
[21]Attardo Salvatore,Victor Raskin.Script theory revis(it) ed:joke similarity and joke representation model[J].Hum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1991(3):293.
[22]Uekermann J,Daum I,Channon S.Toward a cognitive and social neuroscience of humor processing[J].Social Cognition,2007(25):553.
[23]Brodzinsky D M,Barnet K,Aiello J R.Sex of subject and gender identity as factors in humor appreciation[J].Sex Roles,1981(7):561.
[24]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03.
[25]封孝倫.人類生命系統中的美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26]Cunningham,William A,Peter Derks.Humor appreciation and latency of comprehension[J].Hum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2005,18(4):389.
[27]McGhee P E,J H Goldstein.Handbook of Humor Research[C].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3.
[28]李小克.幽默學原理[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