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蓉+蒙秀溪+楊顯華+勾元芬
走在隆林各族自治縣各地的集市上,隨處可看到獨具民族特色的婦女背包,背包上繡著的學前教育的各種宣傳標語讓人眼睛一亮。“除了發放、張貼一些通俗易懂的宣傳資料和宣傳畫,我們還借助少數民族手工藝品來宣傳學前教育,這是我們隆林的特色之一。”該縣教育局局長范再彪說。
受地理環境和傳統觀念的制約,隆林的學前教育一度落后。近年來,該縣縣委、縣政府逐年加大對學前教育的資金投入力度和宣傳力度,使該縣的學前教育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據該縣教育局提供的數據,截至2014年3月,該縣有各類幼兒園170所,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覆蓋率達100%;全縣幼兒學前一年入園入班率為88.92%,學前三年入園入班率為75.6%。
讓學前教育惠及千家萬戶
進入該縣德峨鄉中心幼兒園(以下簡稱德峨中心園)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幅有聲有色的動感畫面:幼兒們有的坐滑梯,有的坐木馬,有的玩翹翹板……玩得不亦樂乎。該園園長陳桂蘭向記者介紹,隆林教育局很重視幼兒園的基礎建設,為該園添置了大型滑梯等幼兒游戲設備,極大改善了該園的辦園條件。
德峨中心園的改變是隆林改善幼兒園辦園環境的一個縮影。在該縣,不僅公辦園得實惠,民辦園也獲益不小。該縣民辦園育苗幼兒園的園園長周昕告訴記者:“這些年來,我們園最大的變化就是室外場地擴大了,教學樓翻新了,設備增多了。從2012年秋季學期起,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孤兒、殘疾兒童還能獲得學前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幼兒入園補助金。這些都要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們的關心與支持呀!”
自2000年以來,隆林逐年加大對學前教育的資金投入,每年從財政中抽取一定比例資金用于完善、優化幼兒園的辦園條件,并發動社會各界支持學前教育,多渠道籌措發展資金。據統計,該縣十余年間共投入520萬余元建成縣、鄉(鎮)、村級公辦園23所,引進民間資金3 638萬元建成民辦園110所。該縣還投入近4 000萬元加強各類幼兒園硬件設施的建設,極大改善了全縣各園的辦園環境。范再彪局長說:“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基礎,把學前教育搞扎實,能夠促進基礎教育快速發展?!?/p>
近年來,隆林先后出臺《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2001-2005年周期中國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兒童早期養育與發展合作項目實施方案》《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2006-2010年周期中國政府—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早期兒童發展項目實施方案》等文件,成立縣、鄉(鎮)兩級學前教育領導機構,集合政府各職能部門的力量,構建起層級分明、責任明確的學前教育管理網絡,要求衛生保健、婦聯、團委、財政、公安等部門參與到學前教育建設工作中,為學前教育發展保駕護航。
此外,該縣還在縣直和鄉鎮幼兒園里設立了早期教育資源中心,縣里設專職幼教管理干部4名,每個鄉鎮設幼教專干1名,對各園的教學、管理等工作進行監督、指導,引導各園不斷規范辦園行為。
如今,隆林的學前教育獲得了長足發展,全縣幼兒園的整體水平得到提高,學前教育已經惠及千家萬戶。隆林的縣直機關幼兒園辦園成績逐年提升,就是該縣發展學前教育工作取得實效的一個范例。近年來,該園在提升硬件實力的同時,把當地民俗文化引入課堂,根據各年齡段幼兒的實際,開展草編、刺繡、民歌教學,豐富教學活動。該園副園長屠琛說:“我們的辦園得到了局里的關懷,局里經常聘請專家到我園指導辦園工作、培訓教師,讓幼兒們享受到了更好的服務?!?/p>
將非正規教育點打造成亮點
“牛群里跑動著花一樣可愛的娃娃,竹林里走來了蜜一樣甜美的人家……”伴隨著一曲優美動聽的《苗家美》,一群身著民族服裝的苗族小姑娘撐著小花傘,跳起了歡快的苗族舞蹈,精彩的表演讓觀眾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這是豬場鄉那偉村塘房屯非正規早期教育點開展教學工作的真實場景。
在隆林,群眾居住分散,農民經濟收入低,以往許多山區孩子不能正常入園。為改變這一狀況,該縣從2000年起實施非正規早期教育點工作,使幼兒入園難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有了教育點,該縣開始組織當地中心幼兒園教師利用周末時間到教育點開展教學活動,教幼兒認字、做手工、講故事、唱歌跳舞,同時教授幼兒家長有關幼兒營養、疾病預防、教育心理等方面的育兒知識。
塘房屯距離豬場鄉中心幼兒園較遠,過去該屯許多適齡幼兒不能入園。2008年,隆林教育局在這里開辦了非正規早期教育點,每到周末,全屯適齡幼兒及其父母就會聚到村主任楊美珍的家中,接受豬場鄉中心幼兒園的幾位老師的授課。記者到當地采訪時,幼兒們正在老師的指導下,用稻谷、綠豆在紙上粘出小鳥、小雞、蝸牛等圖案??吹接浾邅砹?,孩子們紛紛向我們展示自己制作的美麗圖案。
非正規早期教育點工作得到了當地群眾的支持和贊譽。唐坊屯村民羅陸勇說:“屯里辦了教育點,從家里走過來也就兩分鐘,周末會有中心幼兒園的老師來上課,不僅讓小孩子學到了知識,也讓我們學到了很多育兒方法?!痹摽h德峨鄉田壩村的張家寨,過去同樣存在適齡幼兒入園難的問題,當縣里決定在此成立非正規早期教育點時,一位張姓老鄉主動提出用自家的房子作為教學地點。教育點“開學”那天,寨里的老公公、老婆婆都來當“傍聽生”。據了解,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隆或鄉馬卡村的播蒙教育點、革步鄉紅巖村教育點……
自2000年至今,隆林先后建設非正規早期教育點103個,有效地解決了偏遠山區幼兒受教育難的問題。但非正規早期教育點工作仍然存在工作不規范的問題,并非長遠之策。為此,該縣不斷改善當地交通條件,擴大各地學前教育容量,正規園不斷增加,非正規早期教育點逐年減少,目前只剩下6個早教點。
多彩活動助推學前教育發展
“這樣的活動很好,讓我們了解到很多有用的育兒知識,健康育兒的意識也增強了?!表f義戰的孩子在德峨中心園就讀中班,剛剛參加完“育兒沙龍”活動的他,愉快地與記者分享了剛學到的幼兒手足口病的預防與治療知識。他告訴記者,幼兒園每個月都會舉辦這樣的活動,每次沙龍都會選擇一個育兒主題,還會根據時下熱門的事件來選點。
為給幼兒創造健康成長的環境,該縣自2001年起,采取以點帶面、逐步推廣的方式,組織當地幼兒園的老師,協同當地衛生部門的醫療、保健人員,婦聯、團委的志愿者等組成一支保教工作隊,開展“育兒沙龍”活動。各鄉(鎮)的早期教育資源中心根據當地實情制定活動計劃,一般每兩周開展一次活動,每個月舉辦一期有關嬰幼兒養育與發展內容的家長培訓班。家長們按時參加活動,向醫療、保健人員咨詢疾病預防等知識,并互相交流育兒經驗,為家長們提供了交流、學習的機會。
“育兒沙龍”開展至今已有13年,活動規模不斷擴大,從2001年的7個點擴展到2002年的12個點,到2005年,活動已經延伸到了各村、屯。
除開展“育兒沙龍”,該縣還努力辦好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的育兒水平。在隆林,所有的幼兒園(班)都掛牌成立了家長學校。家長學校一方面要分期、分批培訓示范家長學校的校長和教育骨干;另一方面要定期舉辦各種專題講座、咨詢活動,為家長們提供育兒信息,提升家長、看護人的素質。在隆林的縣直機關幼兒園,學生家長黃雛燕告訴記者:“幼兒園經常在園中開展家長學?;顒?,讓我們這些不懂幼兒教育的家長也能有所收獲,例如在孩子智商培養這方面我就學習到了很多知識?!?/p>
巖茶鄉中心幼兒園是成功舉辦家長學校的一個典型,該園嘗試了多種方法,除了講座,還有課堂講學、經驗交流等多種形式。“家長學校從鄉中心幼兒園輻射到村辦園,有效促進各園的發展,全縣學前教育的整體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痹摽h教育局副書記楊顯華告訴記者。
歷時15年,隆林打造出了符合縣情的學前教育發展模式,收獲了累累碩果。2000年、2001年,天生橋鎮中心幼兒園、德峨中心園先后獲評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示范鄉鎮中心幼兒園;2007年、2013年,縣直機關幼兒園、縣民族幼兒園先后獲評為百色市市級示范幼兒園……該縣也先后獲得全國幼兒教育先進縣、實施早期兒童養育與發展項目先進縣等多項榮譽。
(責編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