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越霞+徐振萍
2014年中考,桂林市陽朔縣高田鎮民族學校(以下簡稱高田鎮民族學校)再次取得佳績,成績綜合評比在該縣拔得頭籌。該校校長覃衛忠表示,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全體教職工努力創新、認真開展教研和特色教育的結果。
2007年,在自治區教育廳的指導與支持下,陽朔縣順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將該縣高田鎮初中、高田鎮小學合并,正式掛牌成立高田鎮民族學校,成為該縣唯一的九年一貫制公辦民族學校。7年來,該校立足少數民族地區實際,圍繞“質量求生存,創新求發展,科研求品牌,特色求聲譽”的辦學方針,銳意改革,不斷求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改革創新
“以改革統攬全局,以發展引領變化,用改革解決改革中出現的新矛盾,用發展克服發展中出現的新困難。”這是高田鎮民族學校歷任校長信奉的一句話。
高田鎮是一個壯族聚居鎮,2007年,高田鎮初中、高田鎮小學兩校在校壯族學生占兩校學生總人數的57%。還未合并之前,兩校校園交叉,互相干擾。自治區教育廳時任廳長余益中、自治區教育廳民族教育處原處長黃小鵬及桂林市教育局原局長鄧建民等到陽朔縣檢查工作時,都提出了讓兩校合并的設想,認為兩校合并不僅有利于整合資源,提高辦學層次,也有利于學校管理。
經過審核批準,一所新的學校——高田鎮民族學校成立了。該校的成立,填補了陽朔縣無民族學校的空白。然而,一系列辦學難題也隨即而來:辦學方向與辦學思路尚不明晰;留守兒童多,學生結構層次復雜,管理難度較大;軟硬件設施建設的力度仍需加大;等等。
面對困難,該校時任領導班子明確了“打造民族品牌,爭創特色學校”的辦學目標,制定完善了促進學校發展的政策、制度和規劃并嚴抓落實。針對教師及學生住宿緊張、運動場欠缺、食堂急需擴建等一系列硬件建設問題,該校歷任校長多方奔走,積極申請建設項目。如今,該校已建成一座具有壯族特色的校門,新建了3棟富有桂北民居特點的學生宿舍樓,同時建起了民族文化小廣場,還用鵝卵石在圍墻上鑲嵌出一條文化長廊,并且正在建設綜合實驗大樓、運動場、食堂等,將來還要建設民族文化展覽館,為師生提供更好的教學、生活環境。
改革創新結碩果。如今,該校學生人數已由辦學之初的1450人發展到2298人。曾在高田鎮民族學校工作或就讀過的人重回該校時,都忍不住嘖嘖稱贊。該校校友、畢業于清華大學的莫維仁回到母校時忍不住感嘆:“看到母校嶄新的校舍,先進的教學設備,優美的校園環境,濃厚的學習氛圍,我心里真感動!”
嚴抓教研
為提高教師教學科研水平,探究參與式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今年5月14日至16日,高田鎮民族學校開展了首屆“教學大比武”活動。比賽中,參賽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學案導學、問題預設、情境創設等進行了探究。該校主管教學的副校長陸長明告訴記者,此次活動不僅為教師提供了展示個人教學魅力的機會,也為全校教師搭建了一個學習交流、共同提高的平臺。
“教學大比武”這樣的教研活動,不但激發了教師投身教研的積極性,還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和課堂教學水平。覃干忠校長說:“提高教師的能力素養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只有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學校才能真正成為一所有生命力的學校。”為此,該校開展了一系列教科研活動。
作為自治區“以校為本教研制度建設”基地學校,近年來,該校申報了區級課題《誦讀經典詩文 提高“雙文”素養》《人文價值教育課程開發行動研究》,市級課題《利用網絡教研,促進集體有效備課的實踐與研究》《優化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實踐與研究》,縣級課題《初中生合作教育的研究》《初中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培養的研究》等,并積極開展研究。
該校發揮“教學標兵”“學科帶頭人”的示范作用,引領全體教師開展教研活動。作為縣級“教學標兵”“學科帶頭人”及專家庫成員,該校語文教研組大組長、年級備課組組長覃曉蕓在語文教學科研方面起到了帶頭作用。她經常組織教師學習、探討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法,并配合學校抓好教學常規、師資培訓等工作。
該校抓實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通過集體備課、“推門聽課”等方式,打造高效課堂。該校特別設置了集體共享的電子備課室,教師們不斷完善教學資源庫,相互學習,共同探討。集體備課活動分單、雙兩周進行,數、理、化生教研組的集體備課活動在單周進行,語、英、政史地教研組的備課活動在雙周進行。
“推門聽課”活動要求教師在聽課時提出不足之處。在一節復習課的聽課活動中,該校數學教師俸麗娟發現授課教師整節課都在講復習題。下課后,她給授課教師提出了中肯的意見:“這節課看似氣氛活躍,作業也設計得有坡度,但當我與學生交流時,發現這些題目只有少數幾個學生不會。”她的意見讓該授課教師深受啟發,在隨后的教學中調整了上課思路。
為了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該校還開展了“富腦工程”,組織教師參加縣、市、自治區、國家級學習培訓,如組織骨干教師到山東杜郎口、桂林龍勝、梧州蒙山等地學習,全校每年用于教師培訓的經費占學校公用經費的10%。
因教研成績突出,該校多次被評為廣西“小學數學新課改課題研究先進單位”、桂林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集體,多次榮獲自治區“教研論文組織獎”。
凸顯特色
“與非民族學校相比,民族學校應擁有更加鮮明的辦學特色。”覃衛忠校長說。作為陽朔縣唯一的民族學校,該校通過營造民族特色環境、開展民族文化教育、舉辦具有壯鄉特色的文體活動等方式凸顯民族學校特色。
走進該校,一股濃郁的壯族風情撲面而來。該校的校門、民族文化長廊、民族文化廣場都富有壯鄉特色,校內宣傳標語、警示牌、溫馨提示牌等都用漢壯雙語標示出來,學生們身穿著具有高田本地壯族特色的民族校服……
在開展壯族文化教育方面,該校開設了民族常識課,每單周周五第六節課,相關的教師會給學生講解民族樂器、民族歌曲、民族服飾、民族飲食習慣、民族節日等民族文化知識。該校教務處副主任、壯語教師陸仙發說,目前學校正在編寫校本教材,這些教材編印出來后,將更有利于民族常識課的教學。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射箭項目銅牌獲得者李文全是陽朔縣高田鎮人,當年在該鎮上學時就喜愛射箭,為日后的訓練與參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基于這樣的民族體育優秀傳統,該校開設了拋繡球、竹竿舞、滾鐵環、扁擔舞、板鞋競技、走高蹺、射弩等壯族傳統運動項目,并認真指導學生進行訓練。該校體育教師陸長乾告訴記者,作為縣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訓練基地,該校每次參加桂林市少數民族運動會均取得較好成績。此外,該校手工刺繡、民族繪畫等興趣班也辦得卓有成效,學生們親手繡制的繡球、香包、鞋墊、壯錦畫等,常被當作禮品贈送給來校訪問的客人,讓壯鄉文化得到了廣泛傳播。
2013年5月,該校成為桂林市唯一的縣級“華文教育”基地學校。該校充分利用這一平臺,通過夏令營等多種聯誼交流形式,先后多次接待泰國等國家和澳門等地區的教育代表團參觀訪問,讓學生升華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成為該縣對外交流的窗口。
憑借豐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活動,該校經常受邀參加演出,其中學生舞蹈《小小劉三姐》多次在縣里的大型活動中演出,2012年代表陽朔縣參加桂林市的“百姓大舞臺”表演,獲得觀眾的一致好評。
民族文體活動及特色教育的開展,為學校增添了民族的魅力。2009年,中央巡回檢查組到該校檢查,對該校的辦學給予了高度評價:高田鎮民族學校注重在學習和實踐兩個環節上下功夫,注重抓住壯鄉特色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開展得非常出色。
“春風化雨,桃李芬芳。”這句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蔣樹聲贈送給高田鎮民族學校的題詞,如今被鐫刻在該校教學樓的墻壁上,見證著該校的發展。經過7年的求索奮進,該校培育了一大批品學兼優的學子,展現出蓬勃的生機和良好的發展態勢。覃衛忠校長說,我們將會繼續改革創新,讓“高田鎮民族學校”這幾個大字更為閃亮。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