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長江大學農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北京 100193)
付曉偉,趙效揚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北京 100193)
李傳仁
(長江大學農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銀紋夜蛾 [Ctenoplusia agnata (Staudinger)]屬鱗翅目 (Lepidoptera)夜蛾科 (Noctuidae),是以豆類作物為主的食葉害蟲[1],并可為害十字花科蔬菜、棉花、紅麻和花生等經濟作物。該害蟲主要分布于我國和俄羅斯遠東地區、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國家和地區[2-3];在我國各大豆、花生、蔬菜產區均有發生,其中以黃河、淮河和長江流域各省區發生嚴重[1,4-5]。
近期研究發現銀紋夜蛾具有一定的遠距離遷飛能力[2,7],鑒于日本和韓國等地均曾多次記錄其爆發危害事件[7-9],我國的受害風險因此大大提高。為了解銀紋夜蛾在我國的適生地理區域和越冬北界,本研究測定了該蟲不同蟲態的過冷卻點和結冰點,以為銀紋夜蛾的科學監測積累基礎資料。
供試銀紋夜蛾采自河北廊坊中國農業科學院科研中試基地大豆田 (39°30′N,116°36′E),在室內繁育2代后用于試驗,人工飼料參照文獻 [10],飼養條件控制在適宜范圍內 [(25±2)°C,(70±5)%RH,L∶D=16h∶8h]。選取1~6齡幼蟲、1日齡蛹、3日齡蛹、5日齡蛹、預蛹和3日齡成蟲測定過冷卻點和結冰點。
使用SUN-II型智能昆蟲過冷卻點測定儀測定。將熱敏探頭緊貼待測蟲體并固定,然后置于低溫冰箱中 (設定溫度-30℃),控制冷卻速率為1℃/min。蟲體體表溫度的變化導致探頭電阻值的變化,經數據采集器采集并輸入計算機,由計算機自動處理輸出。試驗于2014年2月進行,每處理測定30頭。
試驗數據使用統計軟件SAS 9.2處理,采用Duncan氏多重比較進行平均值的差異顯著性分析。
銀紋夜蛾不同齡期幼蟲的過冷卻點和結冰點測定結果詳見表1。由表1可看出1齡幼蟲的過冷卻點最低,且最低值能達到-19.24℃。隨著齡期的增長過冷卻點逐漸升高,不同齡期之間表現出顯著性差異。各齡期幼蟲的結冰點變化趨勢與過冷卻點基本一致。可見,低齡幼蟲的抗寒能力明顯強于高齡幼蟲。

表1 銀紋夜蛾不同齡期幼蟲過冷卻點和結冰點比較
銀紋夜蛾不同日齡蛹之間的過冷卻點和結冰點均無顯著性差異 (表2),且過冷卻點和結冰點都隨著日齡的增長逐漸降低,這表明蛹的抗寒力隨著日齡的增長逐漸增強。

表2 銀紋夜蛾不同日齡蛹之間過冷卻點和結冰點的比較
通過測定3日齡雌雄蛾的過冷卻點和結冰點,比較了成蟲不同性別個體之間的差異 (圖1)。結果表明,雌雄個體在過冷卻點和結冰點上均無顯著性差異,即雌雄成蟲表現出相同的抗寒能力。
銀紋夜蛾不同蟲態的過冷卻點和結冰點之間均差異顯著 (圖2)。其中蛹的平均過冷卻點最低,其次為預蛹和成蟲,幼蟲最高。銀紋夜蛾所有測定的齡期中以5日齡蛹的過冷卻點為最低值,達到 (-18.89±0.27)℃,以6齡幼蟲過冷卻點最高,為 (-6.94±0.41)℃。不同蟲態間結冰點的比較結果同樣是蛹的最低,其次為成蟲,最高是幼蟲和預蛹。

圖1 銀紋夜蛾雌雄成蟲間過冷卻點和結冰點的比較
銀紋夜蛾各蟲態間的過冷卻點和結冰點差異顯著,以蛹的過冷卻現象最為明顯,耐寒性最強,證實銀紋夜蛾以蛹越冬的生活史策略最適宜越冬存活。
根據河北省各年氣候公報顯示,河北省各地冬季常年平均氣溫為-2.7℃,而廊坊市近年來年極端最低溫度達到-21.5~-17.2℃。銀紋夜蛾蛹的過冷卻點 (-18.36±0.83)℃正好與此溫度范圍接近,考慮到銀紋夜蛾多在菜地枯葉中化蛹越冬[1],且繭殼偏薄,越冬環境并無外在低溫保護能力,所以推測廊坊地區接近銀紋夜蛾的越冬北限范圍。但銀紋夜蛾能否在廊坊地區順利越冬還需要進行野外越冬存活率調查試驗才能確定。

圖2 銀紋夜蛾不同蟲態間過冷卻點和結冰點的比較
過冷卻點和結冰點只是昆蟲抗寒性的一項指標,其抗寒性還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季節性差異、地理分布等[11]。本研究中以人工飼養蟲源供試,而室內飼養蟲源一直生活在比較適宜的溫度下,未經逐漸降溫的低溫環境鍛煉也會影響其抗寒能力,因此銀紋夜蛾的抗寒性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1]吳甲初.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昆蟲卷 [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449.
[2]Kawazu K,Otuka A,Adati T,et al.Lepidoptera captured on the East China Sea in 2005and predicted migration sources[J].Entomol Sci,2008,11:315-322.
[3]Hai T V,Vang L V,Son P K,et al.Sex attractants for moths of Vietnam:Field attraction by synthetic lures baited with known lepidopteran pheromones[J].J Chem Ecol,2002,28:1473-1481.
[4]劉英貴,薛蘭貴.值得警惕的一種大豆害蟲——銀紋夜蛾 [J].應用昆蟲學報,1966,(1):45.
[5]楊志華,呂錫麟.銀紋夜蛾生物學特性的觀察 [J].昆蟲知識,1990,(5):287-289.
[6]Riley J R,Reynolds D R,Smith A D,et al.Observations of the autumn migration of the rice leaf roller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Lepidoptera:Pyralidae)and other moths in eastern China[J].Bull Entomol Res,1995,85:397-414.
[7]Park K T,Hwang C Y,and Choi km.Lepidopterous insect pests on soybean [J].Korean J Plant Protec,1978,17:1-5.
[8]Masuda T,Kikuchi O,Kayaba H.Outbreak of Acanthoplusia agnata(Lepidoptera:Noctuidae)in soybean[Glycine max]fields and infestation of an epizootic in the larvae[J].Annu Rep Plant Protect North Jpn,1991,1:145-147.
[9]Umetsu Y,Nagano T.The outbreak of Acanthoplusia agnata (Staudinger)in soybean[Glycine max]fields,in Miyagi Prefecture[Japan][J].Annu Rep Plant Protect North Jpn,1998,1:153-155.
[10]陳其津,李廣宏,龐義.飼養五種夜蛾科昆蟲的一種簡易人工飼料 [J].昆蟲知識,2000,37(6):325-327.
[11]王錦林,馮宇倩,宗世祥.昆蟲耐寒性的類型、測定方法及影響因素綜述 [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9):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