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建
李達是1931年參加寧都起義后加入中國工農紅軍的。1932年2月,他從紅五軍團調至湘贛蘇區,一年之內便由連長提升為紅八軍參謀長;紅八軍改編為紅六軍團第十七師后,又任第十七師參謀長。他參與指揮了保衛湘贛蘇區和配合中央蘇區反“圍剿”的許多次戰斗。
紅軍長征做先導
1934年,由于“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領導,中央紅軍未能粉碎國民黨的第五次“圍剿”,不得不醞釀戰略轉移。7月23日,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命令紅六軍團撤離湘贛蘇區,轉移到湘中開創新的根據地,并與賀龍任軍團長的紅二軍團取得聯系。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的意圖是:以紅六軍團作為中央紅軍的先遣隊先期行動,兵進湖南,調動國民黨軍,在湖南中部開辟一塊與紅二軍團相呼應的根據地,以便中央紅軍向湖南西部實行戰略轉移時,獲得接應和立足之地。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對紅六軍團的行軍路線做出了具體的規定:“第一步到達湘南桂東地域,發展游擊戰爭,推廣游擊區域;第二步應轉移到新田、祁陽、零陵地域,去發展游擊戰爭和創立蘇區;第三步向新化、溆浦兩縣間的山地發展,并由該地域向北與紅二軍團取得聯系。”
1934年8月7日,紅六軍團從江西遂川的橫石出發,踏上了西征的征途。這實際上也是紅六軍團長征的開始。紅六軍團連續突破國民黨軍的四道封鎖線后,于8月12日進至湖南桂東的寨前圩。此前紅六軍團僅有番號,卻沒有成立領導機構,于是在這里召開了連以上干部大會,中央代表任弼時正式宣布成立紅六軍團領導機關。蕭克任軍團長兼第十七師師長,王震任軍團政委兼第十七師政委,李達為軍團參謀長兼第十七師參謀長,張子意為軍團政治部主任兼第十七師政治部主任。龍云、甘泗淇分任第十八師師長、政委。全軍團共9700余人。
紅六軍團開始西征后,湖南、廣西軍閥慌忙布置重兵堵截。李達反復研究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為紅六軍團確定的行軍路線后,認為有必要根據實際軍情做出調整,以避免陷入國民黨軍的重圍。他的意見得到任弼時、蕭克、王震的重視,紅六軍團不斷調整行軍路線,聲東擊西、忽南忽北,令圍追的國民黨軍疲于奔命。
中革軍委要求紅六軍團每天用電臺報告行軍路線和宿營地。李達每日夜間均擬出向中革軍委報告的詳報。此時,因賀龍部的電臺損壞無法取得聯絡,紅六軍團首長和李達并不清楚賀龍所率紅二軍團的具體位置。李達只能根據中革軍委發來的通報及國民黨軍的動向,判斷紅二軍團的大致方位供紅六軍團首長參考。李達的判斷是比較準確的,紅六軍團向著湖南、四川、貴州邊界地區挺進,一步步地接近了紅二軍團。
李達發現,紅六軍團每路經一地,該地過后不久就會遭到國民黨軍飛機的轟炸。李達心里感到奇怪,敵人為什么不炸紅六軍團,而偏要炸紅六軍團曾經路過的地區呢?有一天,他偶然看到一份湖南出版的報紙,才找到了答案。在那張報紙上,有一則報道紅軍動向的文章,提道:“前面烏龜爬開路,后面烏龜跟著來。”李達猛然醒悟:中央紅軍是按照紅六軍團西進的路線行動的,紅六軍團實際上正在擔當中央紅軍的先導。他頓時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歷盡艱險找賀龍
9月26日,朱德給紅六軍團發來電報:“我二軍團的部隊已占領思南、印江、清江并向石阡前進”,要求紅六軍團“設法與二軍團首長取得聯絡”。紅六軍團奉中革軍委電令,經廣西進入貴州。軍團首長命令李達帶領第十七師四十九團、五十一團和機槍連作為先頭部隊開路。
10月7日,紅六軍團在貴州石阡縣的甘溪鎮與廣西軍閥桂軍第七軍遭遇,陷入湘、桂、黔國民黨軍24個團的重圍。戰斗失利后,紅六軍團被截為三段,情勢十分危急。
李達指揮先頭部隊與桂軍激戰至黃昏后突圍,清點人數,共有不同建制的400余人。李達臨時將這400余人編為特務團,并在隊前作了振奮人心的動員。隨后,他帶領著這支被打亂建制、又與軍團主力失去聯絡的孤軍去梵凈山區尋找賀龍部。
李達平時很注意收集各地的地理資料,所以他雖未去過貴州,卻對黔東的梵凈山區概況有所了解。此山海拔雖只2000多米,卻山勢峭聳、易守難攻,便于部隊駐扎。李達判斷,賀龍部很可能就在那一帶出沒。詢問本地老鄉,老鄉們證實,梵凈山區的確駐有一支軍隊。
李達率特務團轉戰9晝夜,在沿河縣水田壩一帶的山上發現了一支穿便衣的部隊。李達用望遠鏡觀察這支部隊,見他們雖身著便衣,軍事動作卻像受過正規訓練的,估計很可能是紅二軍團部隊,就派人向他們喊話:“我們是紅六軍團,從湘贛根據地出發,來找賀龍軍團長的!”山上果然下來人接頭,他們正是由紅二軍團改編的紅三軍。就這樣,李達找到了賀龍軍長和關向應政委,見面后立即向他們匯報了紅六軍團的情況,賀龍當即決定第二天全軍出發,接應紅六軍團。
李達率特務團仍作為前導,尋找紅六軍團主力。10月23日,遇到了失散的紅六軍團第十七師五十團。10月24日,在梵凈山西北方向的木黃找到了紅六軍團主力。王震緊握著李達的手說:“李達呀,我們還以為找不到你了呢,誰知道你真把賀龍同志給找來了。”
10月26日,紅六軍團與紅三軍在四川酉陽縣的南腰界召開了隆重的會師大會。紅三軍恢復了紅二軍團番號,賀龍任軍團長,任弼時任政委,關向應任副政委。賀龍得知李達畢業自西北軍軍官學校,精通參謀業務,善于搞軍事訓練,特地把李達調到紅二軍團當參謀長。
紅二軍團“肅反”時,軍、師兩級的7位參謀長全部被錯殺,造成了紅二軍團司令部機關工作陷入停頓狀態。李達建議在軍團和師司令部設作戰、通信、偵察、管理4個科,團也設精干的司令部。任弼時、賀龍、關向應批準后,李達選調了一批兼具軍事、文化素質的干部到各級司令部當參謀。他還利用繳獲的國民黨軍的5部電臺建立起軍團之間、軍團與師之間的通訊網。紅二、六軍團會師后,中革軍委決定由賀龍、任弼時、關向應統一指揮紅二、六軍團。李達加強司令部建設的措施,保證了任弼時、賀龍、關向應在創建湘鄂川黔根據地過程中,在長征中對兩個軍團實施指揮。
萬里征途贊軍機
紅二、六軍團會師后,經英勇奮戰,在湖南、湖北、四川、貴州四省交界地區創建了一塊湘鄂川黔根據地。得到壯大的紅二、六軍團拖住了10余萬國民黨軍隊,有力地策應了正在長征的中央紅軍。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到達陜北。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退出湘鄂川黔蘇區開始長征。李達協助任弼時、賀龍等指揮了突破烏江戰斗、將軍山戰斗、烏蒙山回旋戰,及搶渡金沙江、翻越雪山等重大行動。
李達責任心極強,從派人出去偵察敵情,到分析敵情、做出戰斗預案,再到具體部署部隊、通知部隊行動,最后草擬電報稿,向軍委報告戰況和戰果,事無巨細,樣樣親自動手。部隊長途行軍出發前,哪支部隊當前衛,哪支部隊當后衛,如何聯絡,如何警戒,遇到敵情怎樣處理,敵人兵力多怎么辦,敵人兵力少又怎么辦,他都向各部隊指揮員交代得清清楚楚。到了宿營地,李達要值班處理文電、設置警戒、安排宿營,又要用干電池收音機收聽了解各方面的情況,被公認為“管事最多睡覺最少的人”。任弼時看到李達工作得實在太辛苦,幾次找人替他值班。任弼時說:“讓參謀長休息一下,每天晚上都這樣搞不行,白天還要走路,不能老是熬夜呀!”
紅二、六軍團且戰且行進入貴州西部,部隊十分疲勞。任弼時考慮可在畢節、大定、黔西一帶休整,擇機建立根據地。任弼時對李達談了自己的設想:畢節、大定、黔西地處貴州、云南交界,是個“兩不管”的山區,當地群眾歡迎紅軍,有條件建立根據地。李達思索后分析道:任政委的意見是個好意見,兩個有利條件也是合乎實際的。但是還有兩個不利條件:一是畢節靠近云南,對云南威脅很大,云南軍閥不會坐視不顧,很有可能會出兵與紅軍爭奪;二是畢節、大定、黔西都有公路,蔣介石調兵方便,很可能會利用公路包抄紅軍。任弼時很重視李達的意見,打消了在貴州西部建立根據地的設想。不出10天,云南軍閥派出孫渡部由西向東進攻畢節;蔣介石派出的陶廣部也利用公路迅速進擊大定,貴州軍閥的幾支部隊也乘勢圍了上來。李達協助任弼時、賀龍調整了紅二、六軍團的部署,走崎嶇山路西撤至滇、黔交界的水城,擺脫了不利局面。
1936年4月,紅二、六軍團長征到達云南嵩明、尋甸地區。這時,國民黨軍的追兵從西面、東面、南面包圍了紅二、六軍團。唯一暫無敵情的北面橫亙著水流湍急的金沙江。賀龍、任弼時決定:從南面突出國民黨軍的包圍,向云南省會昆明前進。形勢嚴峻,敵情緊急,賀龍、任弼時命李達帶領前衛團行動,臨機處置突發情況。李達向前衛團團長、政委建議:現在昆明的敵軍兵力比較空虛,前衛團應在4月11日拂曉前趕到富民城郊,派出一部分兵力監視縣城,其余部隊休整恢復體力,隨時準備掩護全軍渡過普渡河上游向滇西轉移。李達率前衛團急行軍趕到富民后,一切布置妥當才趕回紅二、六軍團總指揮部。
6月,紅二、六軍團與紅四方面軍在四川西北部的甘孜會師。7月5日,中革軍委發來電令:以紅二、六軍團和紅三十二軍組成紅二方面軍,賀龍為總指揮,任弼時為政委,蕭克為副總指揮,關向應為副政委,李達為參謀長。
穿越草地慶會師
紅二方面軍是最后一支來到甘孜的紅軍部隊,面對著糧草奇缺的局面,李達全力組織部隊籌集糧食,準備穿越草地。
7月中旬,紅二方面軍開始過草地。途中,李達用干糧接濟斷糧的人員,還設法給傷病員找馬騎。他的想法是:盡可能幫助同志們走出草地,多走出一個人就多一分勝利。
紅二方面軍總部工兵連的一排排長顏振清,在籌糧時右腿負重傷,李達給他找了一匹棗紅馬。顏振清騎了幾天,棗紅馬倒地累死。李達聞訊又給他找了一匹白馬,可沒幾天白馬也死了。李達對工兵連通信員說:“回去告訴你們連長,我這里沒有馬了,把你們連隊馱器材的騾子空一頭出來,給你們一排長騎,就說是我說的,照這樣解決。”工兵連按李達的吩咐騰出來一頭騾子給顏振清騎,顏振清得以走出了茫茫草地。
李達樂于幫助每一個同志,善于為部隊解決實際困難,“就像救苦救難的觀世音”。紅二方面軍紅二軍團第六師師長賀炳炎據此為李達起了個外號一“李菩薩”。紅二軍團第五師政委譚友林等人都覺得這個外號十分貼切,與李達的為人很相符。這個外號于是越叫越響。
紅二方面軍走出草地,到達甘肅宕昌縣哈達鋪后,方面軍首長決定發動成(縣)徽(縣)兩(當)康(縣)戰役。9月8日,李達擬制了這次戰役的《第二方面軍基本命令》。9月11日,戰役發起后,李達協助任弼時、賀龍、蕭克指揮作戰,至9月20日一舉攻占甘南4座縣城和陜南的部分地區,為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創造了條件。
9月27日,李達協助紅二方面軍首長指揮紅二軍團、紅三十二軍在甘肅成縣打伏擊戰,將國民黨軍王鈞部第三十五旅一部殲滅。10月初,李達起草了紅二方面軍北進會合紅一、四方面軍的命令,經方面軍首長簽署下達后,紅二方面軍部隊分為左、右縱隊北上。在粉碎國民黨軍王鈞、孫震、胡宗南、毛炳文等部堵擊之后,紅二方面軍搶渡渭河進至甘肅會寧縣境。
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到達會寧東北的將臺堡(今屬寧夏),同駐扎在附近的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會師。紅二方面軍艱苦卓絕的長征至此結束。李達為紅二方面軍勝利完成長征,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1936年11月,毛澤東在陜北保安(今志丹)會見了紅二、四方面軍的部分將領,李達也參加了會見。毛澤東說:“二、六軍團在烏蒙山打轉轉,不要說敵人,連我們也被你們轉昏了頭,硬是轉出來了嘛!出貴州,過烏江,我們付出了大代價,二、六軍團討了巧,就沒有吃虧。你們一萬人,走過來還是一萬人,沒有蝕本,是個了不起的奇跡,是一個大經驗,要總結,要大家學。”
毛澤東對紅二方面軍長征的高度評價,也是對自始至終參與指揮紅二方面軍長征的李達參謀長的褒獎。
(編輯 楊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