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繼續(xù)推進改革開放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指出: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解決我國發(fā)展面臨的難題,不深化改革不行,深化改革力度小了也不行;無論遇到什么困難,無論出現什么干擾,都要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習總書記的講話,深刻闡述了繼續(xù)深化改革的歷史必然性,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社會主義社會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恩格斯晚年曾說:“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這是運用唯物史觀分析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得出的科學認識。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后,毛澤東也曾分析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但與以往社會不同,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不是對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解決”。鄧小平堅持認為:我們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個好制度,是能夠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必須堅持;但“社會主義制度并不等于社會主義的具體做法”,與生產力發(fā)展相矛盾的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具體表現形式,即具體的體制與規(guī)章制度,對此必須進行改革。從此,“改革是中國發(fā)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的觀念深入人心。
改革開放是一個持續(xù)推進、不斷深化的歷史過程。實行改革開放,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的重大決策。從那時以來,圍繞推進改革開放,黨進行持續(xù)不斷的理論和實踐探索,成功改變了當代中國的命運和面貌。從經濟體制改革這個重點來看,黨在探索中不斷前行,逐步擺脫舊觀念、形成新認識,對推動改革和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從黨的十二大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jié)為輔,到黨的十四大實現理論突破——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用了10年時間、經歷了5次變化。從黨的十四大提出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政府和市場關系做出新的科學定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fā)揮政府作用,前后20年、出現了6種提法。這個歷史進程體現了深化改革的艱難,也昭示了理論創(chuàng)新對實踐創(chuàng)新的重大先導作用,對繼續(xù)深化改革具有深刻的歷史啟迪。
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現在,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改革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的辦法來解決。要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向深化改革要動力,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zhàn)的氣概,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讓全社會創(chuàng)造潛力充分釋放,讓公平正義得以彰顯,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關鍵抉擇和正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