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杰
“構式理論”是上世紀80年代在西方產生的新的語言分析方法。它傳入中國后被越來越多的學者借助來對漢語進行研究。本文就試圖通過“構式理論”,同時結合漢語的特點來分析網絡“流行語”產生的原因。
近些年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民俗語言也隨之發生了許多變化,其表現之一,就是網絡上各種流行語的出現和普遍使用。例如前幾年出現的“蒜你狠”“豆你玩”“蘋什么”“姜你軍”“火箭彈”。這些“流行語”與人們較為關注的物價的漲幅聯系在一起,他們中的每一個語言項目,都對應著一種直接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商品。當然,它們不過是普通民眾對商品價格上漲的一種“吐槽”(調侃)而已。這類流行語可能會隨著商品價格的上升而不斷出現并且衍生出新的成員;但同時又不會像別的流行語一樣發生語義的泛化而指向其他類別的對象,它們總是穩定地局限于某一類商品。
構式理論認為,語言就是一個一個的構式,每一個構式都包含形式和內容兩個部分。而且,內容會隨著形式的變化而變化,這就可以看出語言就是由一個一個的框架組成,當把不同的語素或詞語加到這個框架當中時就會表現出不同的含義。
以“蒜你狠”這類網絡流行語為例,其結構就是“A你B”,這就是一個框架,也就是形式。但是這類流行語的制造者能夠自由地對著一個“[]你[]”的框架進行操作嗎?如果能的話,這個系列的次生體流行語將會無窮無盡地大量繁殖出來,而不是有限度的數量。事實上人們的語言操作受到一個嚴格的條件限制,即只能對具有“[]你[]”框架的習語,而不是直接對“[]你[]”這個框架進行操作。也就是說,“[]你[]”框架不過是流行語的制造者尋找原型時的一個標準。如果一個A要想進入這個框架就要滿足兩個條件:1.A必須是商品,而且價格漲幅要高;2.A必須與構式母體,或者原型中的A,如“算”諧音,只要符合這兩個條件就可以進入這個框架。再比如,“姜你軍”、“豆你玩”,它們的框架原型都是“A你B”。
還有一類網絡流行語是“諧音借代型”,例如:向錢蔥(向前沖),蘋什么(憑什么),糖高宗(唐高宗),煤超瘋(梅超風),鹽王爺(閻王爺),粥扒皮(周扒皮),油激戰(游擊戰),薯道難(蜀道難),蝦起哄(瞎起哄),汽得慌(氣得慌),瓜瓜叫(呱呱叫),鴨扁你(壓扁你),米魂湯(迷魂湯),茶不倒(查不到),蝦一跳(嚇一跳),稅大叫(睡大覺),鈦厲害(太厲害),腐不起(扶不起),不蛋定(不淡定)。它們與前一類流行語在構式上又有什么樣的區別呢?其實,兩者都是對一個習語進行框架提取、諧音替換的操作而形成的。這就完全可以設想在操作之前,它們還有一個共同的步驟,那就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對可能進入兩個系列的習語進行篩選。問題就在于,“唐高宗”系列的篩選標準寬泛一些,只要滿足形式上是一個三字格,能與漲價對象的名詞表現發生諧音關系,就可以進入操作;而“蒜你狠”系列的篩選標準則嚴格一些,除了上面兩個標準之外,還需要滿足具有“[]你[]”的框架。
為什么漢語中可以產生這么多形象的網絡流行語?這與漢語本身的特點是有很大關系的。漢語不像其他字母文字,它有語音、字形、語義三個內容,其中語音和字形都可以是形式,而且語音和字形的對應關系是一對多。漢語在形式方面比其他字母文字有更大的變化空間,正是這種變化空間的存在為漢語衍生流行語提供了便利。構式是形式與意義的配對。研究構式理論的學者中有的認為語素就是一種構式。對于漢語語素來講,這種觀點更合適;因為構式語法將各種語言單位根據其是否可替代而分化為實體構式和圖式構式。語素、詞、復合詞及全固定的習語,由于其組成成分的不可替代,屬實體構式。但即使是實體性的習語,它的構式義也并不總是編碼在全部的構成成分上,很多情況下它只決定于部分成分的使用;只要這些成分保留著,構式義也就能維系。因而,習語也能通過保留這些與構式義直接相關的成分而舍棄其他成分,形成一個可替換的框架而獲得能產性。借助這種可替換的框架和漢字字形、字音豐富的條件就可以順利地產生與現實生活有密切聯系的流行語。
“蒜你狠”之類流行語是一種很有特點的構式。它反映出語言和社會現實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而且這種投射和結合造成的并不是一種靜態的結果。伴隨著社會現實的不斷演進,網絡流行語的系列也同步發展,顯現為一種動態的格局。借助構式理論我們可以更好地解釋漢語中的網絡流行語產生的機制,甚至可以利用構式理論創造新的流行語。但這種流行語的大量出現,以及在現實生活中大量使用,在豐富語言事實的同時,會不會削弱漢語的精確性,則是值得思考的。
參考文獻:
1.陸儉明,詞語句法語義的多功能性:對“構式語法”理論的解釋[J].外國語,2004(2).
2.劉大為,從語法構式到修辭構式[J].當代修辭學,2010.(3).
3.劉玉梅,Goldberg認知構式語法的基本觀點——反思與前瞻[J].現代外語,2010,(5).
4.陸儉明.構式與意象圖式[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
5.王望妮,孫志農.試論構式語法中的“構式”[J].外語教學,2008.(11).
6.李小華,王立非,第二語言習得的構式語法視角:構式理論與啟示[J],外語學刊2010,(2).
7.宋云霞,楊維秀,構式視角下的幽默生成機制探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
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語言學與運用語言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