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頻
當前,我國企業走出去,開展跨國經營,正面臨著廣闊的發展機遇。我們應該順勢而為,抓住機遇,推動更多的企業走出去。這里,重點就如何理解“走出去”做些探討,其中涉及“走出去”戰略是如何提出的,我國企業走出去的發展歷程和現狀,走出去的發展趨勢和要求。
“走出去”戰略是相對改革開放初期的“引進來”戰略而言的。“走出去”戰略是世紀之交(即2000年前后),我國為擴大開放和實現可持續發展而推出的一項重大舉措。推動“走出去”,最早是中央領導在1997年全國外資工作會議上提出的。2000年,國家正式確立了實施“走出去”戰略。從總體經濟的宏觀角度觀察,“走出去”戰略就是在國家規劃和政策引導下,為了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世紀新階段的新形勢”,推動企業赴境外開展投資合作與跨境經營,包括對外投資辦廠、對外投資開店、境外加工裝配、境外資源開發、設立境外研發中心、建立國際營銷網絡、從事國際農業合資合作、進行跨國并購等,實質上是將各種生產要素輸出到國外,將生產能力和生產經營網絡向國外延伸與布局。
一、我國企業走出去的發展歷程和業績
從對外經貿合作的發展過程看,改革開放前,我國已在境外開辦一些企業,大都擔負著窗口公司的角色。從跨國經營的層面看,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后期的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是早期“走出去”的主要形式。當時,我國有關部門和企業通過幫助少數友好國家建設一些由其自籌資金的發展項目,對國際承包勞務市場有了初步了解。從1978年底開始,國家先后組建了中國建筑、路橋、土木工程、成套設備進出口等4家公司,承攬和實施國外各類工程項目或項目的咨詢、勘測和設計,或為國外建設項目和服務項目提供勞務人員,率先進入國際市場。與此同時,在國家對境外投資實行嚴格審批的條件下,一些國有企業根據業務需要,在境外設立辦事處、項目公司和貿易公司,逐步形成境外投資。1992年后,國有大中型企業響應黨的十四大號召,紛紛邁出了對外投資的第一步;1997年后,輕工、紡織、家電、服裝加工等行業的一些企業到境外開展帶料加工裝配,成為中國應對亞洲金融危機開展境外加工貿易的前奏。
自2000年實施“走出去”戰略以來,隨著國內企業實力不斷增強,走出去的主要形式逐漸轉向以境外投資經營,以及由國內資金支持的帶資承包工程為主。經過十五年的發展,目前我國走出去的情況和業績可概括為:(1)業務規模發展快速,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的流量從2002年27億美元,上升到2013年902億美元(居世界第三),年均增速超過40%;對外承包工程2013年完成營業額1371億美元,截至2013年底累計額為7927億美元。(2)跨國并購能力增強,如中海油148億美元(融資56.25億,直投91.75億)收購加拿大尼克森100%股權。(3)交通運輸、房屋建筑、電力、電子通訊、石油化工等行業承包工程優勢突出。五大行業新簽合同額占總新簽合同額80%以上,很多項目都是上億美元的大項目,近年來還出現了合同額上百億美元的特大項目。(4)海外市場不斷擴大。目前境外投資企業超過2萬家,分布在179個國家和地區,投資存量額達到5257億美元。(5)央企仍是主導,民企和地方企業異軍突起,央企對外直接投資額占全國比重的70%,承包工程額占全國的40%,近年來民企“走出去”數量占全部“走出去”企業數量的90%,地方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增速加快。(6)互利共贏成效顯著,表現為對資源、市場、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的貢獻。如每年外派勞務匯回收入超過40億美元,有400多萬人的生活因此得到改善;2011年境外企業在當地繳稅超過220億美元,雇傭員工122萬人,其中外方員工88.8萬人。
當然,從國際比較看,我國相當于西方發達國家來說對外直接投資起步晚且仍處于較低水平。目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存量占全球比重不到2%,企業跨國經營水平不高,民企規模尚小。現在既是我國企業“走出去”的快速發展期,也是問題多發期。
二、企業走出去的發展趨勢和要求
未來境外投資與經營在“走出去”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表現為規模擴大,領域拓寬,成效顯著。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等業務形態將更多地融入到境外投資和經營中。從更長遠看,開展國際化經營,形成中國自己的跨國公司,將成為“走出去”的中流砥柱。具體來說,就是中國企業開展跨境經營,有效整合國際國內各種要素、資源和市場,形成境外經濟存在,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布局與分工,打造互利共贏的供應鏈和價值鏈,達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的“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
我國企業走出去呈現加快發展的趨勢,可以用鄧寧的“國際投資周期論”作解釋。鄧寧研究了67個國家1967-1978年人均GNP與國際直接投資的關系,將從“引進來”到“走出去”跨越轉變劃分為4階段。其中,第四階段是指人均國民收入在4750美元以上,對外直接投資流出量將大大超過流入量。據世界銀行和我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1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GNI per Capita)在4900-5300美元之間(GDP人均6700美元),由此推斷,我國走出去將在近年快速發展的基礎上,進入對外投資凈流出的新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對實施“走出去”戰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又如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擴大企業及個人對外投資,確立企業及個人對外投資主體地位,允許發揮自身優勢到境外開展投資合作,允許自擔風險到各國各地區自由承攬工程和勞務合作項目,允許創新方式走出去開展綠地投資、并購投資、證券投資、聯合投資等”。同時,還提出了要建設對外投資合作的服務保障,如“加快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商簽投資協定,改革涉外投資審批體制,完善領事保護體制,提供權益保護、投資促進、風險預警等更多服務,擴大投資合作空間。”以上這些要求中包含了許多重要的新思想和政策取向,蘊涵著許多重大的商機,值得我們認真研究。
三、企業和個人走出去要注意什么
作為主體,企業和個人首先要堅定信心走出去,但在走出去過程中也應重視和處理好相關關系,走的更加穩健、更有效益。
一是要結合國家戰略的實施,用足用好國家政策。“走出去”是個國家戰略,其中就有很多政策含金量高,作為企業和個人應該自覺用足用好這些政策,發揮政策效應。這本來就是政府制定政策的初衷和目的。
二是確定合適的目標取向。如轉移產能,不能是淘汰落后產能,而應該是有一定優勢的產能,要有市場需求,要基于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作戰略布局。
三是采取和諧共贏的競爭策略。中國人常講“買賣不成仁義在”,不能將“走出去”理解為對外占領市場、搶占市場份額、占領資源,更不能把國內的一些惡性競爭做法也帶出去了,結果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一定要講求和諧共贏,謀求長遠發展。中資企業較多的地方還可以成立中資企業商會,加強協調,抱團發展。
四是加快文化融合。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講,有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后面還有兩句: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這其中就包含了文化的融合。我們不僅要實現員工的本地化,更關鍵的是融入當地社會和文化中,積極參與當地的各項社會建設,讓我們的企業成為當地社會的模范一員。
五是履行社會責任和標準。不能把對外投資當作是為了輸出勞務、搶就業崗位、搶飯碗,而是要通過投資來積極創造就業崗位,推行員工本地化,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中國企業不僅在國內要履行社會責任,在國外也是同樣如此,要符合當地相應的社會責任標準,處理好與工會、勞工、環保等方面的關系。
六是增強法律意識。法律風險在跨國經營環境中更加突出,對此要有足夠的認識和相應的應對措施。如為促進相互投資,我國過去對外商簽的是雙邊投資保護協定,今后更多會轉為雙邊投資協定。雖然拿掉了“保護”兩字,但涵蓋的范圍和內容更廣了,新版的雙邊投資協定不僅要考慮權益保護,還涉及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等問題,而且在“權益保護”中設定妥善的解決機制和措施,其實質是通過雙邊法律協調來提供更高層次的保護。